吴淑华,黄惠莉,黎晓君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江门 529000)
精神病作为一种容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对患者健康和社会安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的主要表现,且该疾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患者会同时表现出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1]。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认知、行为能力的不足,患者在疾病的支配下,容易发生自残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对社会安全造成威胁[2]。临床上一般采用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同时为患者实施社区服务康复护理,能够将治疗效果最大化[3]。除此之外,有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离开医院,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这促进了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实施[4]。本研究以我院门诊康复科2015至2018年之间入组康复的精神病患者60例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下面是本研究的基本过程。
以我院门诊康复入组康复精神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是2015年到2018年。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7-58岁,平均(32.1±4.7)岁,病程1-15年,平均(8.2±2.6)年;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59岁,平均(33.0±3.3)岁,病程1-14年,平均(8.1±3.6)年。在性别、病程、年龄等相关信息上,两组间情况相似,P>0.05,可以进行比较。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知情同意。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安全监督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个体技能训练。包括:(1)药物技能个体训练。针对患者的个体认知情况,结合患者病情,用合适的方法协助患者对疾病和药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掌握,包括正确识别药物,定时定量服用药物,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等,同时对于患者在药物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并提供指导和训练。(2)症状技能个体训练。按照不同患者的发病特点,告知患者发病前的征兆,在发病前或发病早期进行自我控制和管理,尽量阻止疾病发生或将疾病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免发生不良结果。(3)社会技能个体训练。按照患者的不同情况定制个体化的重返社会生活计划,并按照计划相关内容实施具体训练,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情感、认知水平,使患者能够尽快回归社会。首先要培养患者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之后对患者社会适应性进行培养,使患者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有能力面对社会压力。在进行个体技能训练时,要利用多种技能训练方法,如情景模拟、观看视频、护患互动等,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保护患者的隐私权,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使其感受到温暖和真诚,由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对两组患者护理3个月后的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分进行比较,量表分为4个分量表,共28个项目,每项0-7分,0分为正常,分数越高表示功能受损越严重,康复效果越差。对两组患者的复发住院率进行比较[5]。
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和处理,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并采用t和χ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护理前两组的MR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的MRSS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MRSS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1月和护理3月后的复发住院率相比,对照组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复发住院率比较
社区康复护理主要针对患者病情,展开一系列的相关护理和技能训练,以提升患者康复疗效,改善生活技能,促进患者回归生活[6]。精神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疾病,患者的认知水平、情感表达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有必要对患者实施社区康复护理[7]。一般的社区康复护理效果不明显,无法提高患者的认知、情感、行为水平,无法满足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需求[8]。近些年来,有研究发现,根据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技能训练,能够改善康复效果,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社会功能[9]。而常规社区康复护理主要是协助患者顺利接受治疗,一般由患者家属完成多数护理工作,缺少专业性,造成了护理效果不明显[10]。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采用社区康复护理结合个体技能训练的观察组的MRSS评分和住院复发率均显著低于采用常规社区康复护理的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我们患者在接受常规社区护理和个体技能训练后的认知、行为、情感水平均得到的有效地提高,且保持了病情的稳定控制,不易复发。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病患者,采用社区康复护理结合个体技能训练能够将患者康复效果最大化,降低复发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