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刊记者 向春华
工伤保险诞生之初即是为了解决伤残工人的贫困问题。国家建立工伤保险制度,通过强制性征收工伤保险费在全社会分摊工伤事故风险,从而保障伤残工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这对于工伤伤残职工以及工亡人员家庭来说,工伤保险为其带来了稳定而充分的收入,让贫困得以远离。截至2018 年底,贵州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355.75 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94.72 万人;当期享受工伤保险待遇2.4 万人。工伤保险让身痛者不再心痛,大家都要好好的。
贵州曾经是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截至2015 年,贵州仍有493 万贫困人口,是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占全国的8.77%。全省88 个县(市、区、特区)中,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有61 个。而在过去数年中,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已取得显著成效,数百万人成功脱贫。2018 年10 月17 日,第五个国家扶贫日之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曾赞赏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2018年末,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贵州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指导意见》,要求巩固脱贫成果,已脱贫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有效防止边脱贫、边返贫,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
为了助力扶贫攻坚战,贵州省人社部门积极作为,全力以赴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制定出台《进一步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关于切实做好社会保险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明确工伤保险工作要以推进农民工参保、 提升待遇水平等为重点,织密安全网,防止职工因工伤致贫返贫,以实际行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一是对“老工伤”不关门,确保“老工伤”确认、认定、鉴定,确保工伤待遇兑现;二是上门服务指导劳动能力鉴定等工作,提升基层业务技能,确保工伤保险工作规范,确保工伤职工待遇给付;三是将规范扩大工伤保险药品范围,减轻工伤职工治疗负担。
在贵州省赫章县白果卫生院工地做杂工的尹远军对工伤保险的保障深有体会。四口之家挤在一处破旧的砖房内,妻子患慢性病,儿子上学、女儿待业,全家生活都依靠尹远军在建筑工地打临工的收入。2017 年4 月28 日,尹远军在工地工作时不慎从三楼坠落,受伤严重,而包工头害怕承担责任,既不愿为其申报工伤,也不愿承担经济责任。在人社部门的帮助下,尹远军所受伤害最终被认定为工伤,并鉴定为9 级伤残,除了承担医疗费用,工伤保险基金还赔付了7 万余元。在人社部门的协调下,施工单位也赔偿尹远军2 万多元。尹远军对此感激不已:“这解决了我家生活的大问题!”
赫章县白果镇石板河村村民杨才顺在采石场打工时发生工伤事故死亡。在认定工伤后,工伤保险基金向其遗属支付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近50 万元,丧葬补助费近2 万元,并对其3 个子女每月分别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900 余元。其配偶表示,虽然人死不能复生,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损失,但工伤保险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生活环境,给家庭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
贵州省习水县隆兴镇五一村工伤职工罗吉伦在煤矿罹患职业病,认定工伤后被鉴定为4 级伤残,现在每月伤残津贴为3760.5 元。聊到工伤保险,老罗一再表示感谢,“现在一个月3700 多元,足够家里的日常开支,两个小孙子的吃喝拉撒也都是我们老两口承担,不需要他们爸妈负责,孩子们在东莞打工也攒不了几个钱。”对于老罗来说,工伤保险还有他非常看重的另一面,“职业病人日常毛病多,每年必须到医院休养休养。不管是在习水县人民医院、中医院,还是在遵义市的医院,疗养的所有费用不用我出一分钱。社保局的同志,医院的医生、护士服务都特别好,不仅好好为我治疗,而且经常劝慰我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能太劳累。”
与其他千千万万工伤人员一样,尹远军、罗吉伦、以及杨才顺的家庭因获得工伤保险的护佑而远离贫困。而尽可能让所有符合参保条件的劳动者参加工伤保险,不仅是使这些劳动者获得工伤保险保障的基本前提,也是工伤保险不断壮大进而能够更好地保障工伤人员医疗、生活、康复的基础。这也是人社部门工伤保险工作的方向。
赤水市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侯玉强总经理表示,煤矿属于高风险行业,虽然安全生产抓得紧,小事故也会时有发生,工伤保险对煤矿企业的意义特别重大。“我们矿因为历史悠久,现有职业病患者153 人,如果都靠我们自己保障,企业早就垮了;而企业垮了,别说这153位职业病患者无法保障,全部410 名职工中很多人也会失业,而他们的家庭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肯定会有人陷入贫困。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伤保险对扶贫工作的贡献也不小。”
习水县富泓煤矿行政人事专员吴小红对此深以为然,“煤矿一线工人都是农民工,全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而工伤事故的发生无法预测,将他们全部纳入工伤保险是确保其家庭不会因工伤致贫的重要保障。”
建筑业是另一个高风险行业,且人员流动性极大,难以按照传统方式参加工伤保险。为了将建筑业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根据人社部等部门的工作要求,遵义市强力推进建筑业按项目参保,目前95%以上的在建项目都参加了工伤保险,为建筑施工企业和建筑工人提供了充分保障。遵义市社保局副局长叶青认为,搞好建筑项目参保,不仅要确定合理的参保缴费费率,做好宣传动员,使建筑施工企业自愿积极参保,还要与住建等部门密切合作做好监督检查,在项目场所张贴参保信息,“仅有政府的单向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员动员,让每一位职工都积极关心自己的工伤保险权益,都参与到监管中来,才能真正实现工伤保险的全员参保”。
工伤职工罗吉伦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杨群芬是赤水市恒信天鹅堡项目人事主管,据介绍,他们的项目从2013年始建,由于当时尚未实施建筑业参加工伤保险的特殊政策,建筑工人无法参加工伤保险,公司只能给他们购买商业意外险,不仅保费较高,赔偿手续比较复杂,实际上也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商业意外险不能免除雇主的赔偿责任,因此工伤发生后,特别是重伤、死亡的工伤,公司仍然需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无法有效分散企业的事故风险,企业的压力很大。”该项目工人大多来自农村,都是青壮年劳动力,从2015 年开始全部以按项目参保方式参加工伤保险,至今已认定工伤63 人,对职工和企业都发挥了较好的保障功能。赤水市山水丽城二期项目的建设商桐梓县旺达建筑有限公司人事主管黄小菊也深有感触,认为工伤保险意义非常重大,不仅承担了社会责任,还承担了经济责任,保费低廉,实行网上申报等参保方式也比较方便,只要参加了工伤保险,即便发生事故,也“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子女,这些都是商业保险无法达到的”。
赤水市社保局局长廖寿华表示,该市针对建筑项目参保开设“绿色通道”,方便了企业,提高了经办效率,2018年认定农民工工伤120 件,占总认定申请的56%;2019 年1—3 月认定农民工工伤26 件,占总认定申请的36%,工伤保险待遇亦按时足额拨付,“对于分散企业工伤风险,保障农民工工伤权益,防止农民工因伤致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解决小微企业的参保难题,2019 年2 月,贵州省人社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黔人社通〔2019〕34 号)文件,对小微企业优先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采取便捷的缴费申报方式,还就优化工伤认定、劳鉴、待遇给付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贵州省人社厅工伤保险处处长王梅表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促进就业、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对工伤保险的需求尤为紧迫,将小微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作为工伤保险的重点保障对象,优先为其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能够有效化解单位的事故风险、充分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根据省厅要求,遵义市人社局统一了小微企业工伤保险经办模式,即:全市统一采用申报制,符合条件的企业自述经营情况,提出优先参保申请,即予办理参保登记,办理完毕后再由人社局与其他相关部门核实企业申报的情况,确保尽早尽快将职工纳入保障范围。同时,该市加大宣传力度,要求各县区与快递、家政、餐饮和物业管理等行业协会以及园区等加强联系,主动送政策上门,做好工伤保险政策的宣传工作,让企业认识到工伤保险制度的优越性,积极主动参保。
自小微企业优先参保政策实施以来,遵义市办理了1500 余户企业的新参保登记,参保2 万余人,其中,有75 户企业选择了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涉及1600 余人。
习水县弘毅拓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小微企业,包括全部管理人员在内共18 人。总经理贺航说,“我们一直想参加工伤保险,但是以前要求必须五险一起参加,我们作为小微企业,压力很大。今年得知小微企业可以优先参加工伤保险的政策后,我们第一时间就申报参加了工伤保险。”
为进一步发挥工伤保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预防和减少贫困的作用,防范职工因工伤致贫返贫,今年4 月17 日,“工伤保险走进扶贫车间”主题活动在贵州省正安县启动,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总工会等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地方工伤保险机构负责同志和企业、扶贫车间职工代表参加活动。人社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了“工伤保险走进扶贫车间”主题活动的背景和意义,对包括扶贫车间在内的小微民营企业优先单独参加工伤保险,提出了明确要求。据了解,目前全国扶贫车间有3 万多个,从业人员达到200 多万人,推进扶贫车间参加工伤保险,将有效分散用人单位风险,保障扶贫车间职工工伤权益,防止他们因伤因残致贫返贫。
记者赴遵义市工伤康复定点机构——遵义市荣誉军人康复医院采访时,遇到了正在进行康复治疗的朱正安。老朱今年53 岁,系习水县隆兴镇柑甜村三组人,17 岁开始挖煤,一挖就是30 多年。2014 年朱正安被诊断为职业病,同年7 月被认定为工伤,鉴定为7 级伤残;2017 年被鉴定为4 级伤残。老朱告诉记者,他在查出职业病之前,身体已经不太好,挖煤也不太挖得动了,一个月只能挣到2000 多元。女儿在上大学,儿子上初中,一家人的生活特别拮据。“现在每月有3700 多元,比挖煤挣得还多,而且月月拿、准时拿,不用担心吃了上月没有下月。”说到工伤保险待遇,老朱脸上泛起笑意。
老朱这次是因为肺部感染而来康复治疗的,上个月他也因为同样症状来此住院治疗了9 天。经过间断性氧疗、有氧训练抗感染治疗等,症状已经明显好转。主治大夫表示,职业病人体质普遍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症状加重,除了对症施治,重在平时锻炼。对于康复治疗,老朱感到非常满意,“挖了一辈子煤,身子骨都挖没了,容易得病,以前自己能扛就扛,看不起啊。现在工伤的治疗全部免费,病重了随时可以来,环境好、治疗好、大夫好,心情更好,身体状况比挖煤时还要好。我好好活着,老伴和孩子们都很高兴。”
考虑到本地煤矿较多,职业病发生率高,职业病患者生活经济压力较大,遵义市规定工伤保险缴费基数以当地社平工资为下限,因此工伤保险待遇水平较高。“从实践来看,这一政策的防贫治贫效果也是很显著的。相较于普通工伤,职业病患者复发率很高,在药费等方面的支出更高,但并不是所有的药费都能够纳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这意味着职业病患者收入更少、支出更高,如果没有足够的工伤保险待遇,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其家庭的贫困问题。”叶青如是评价,“在不显著增加用人单位负担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工伤保险的缴费下限,能够更好地保障职业病等工伤患者的基本生活,达到更好的防贫效果。”
2018 年度,遵义市工伤保险基金支出23672.03 万元,支收比为94%。其中工伤医疗支出3527.65 万元,占当年基金支出的14.9%;伤残待遇支出13466.21 万元,占当年基金支出的56.8%;工亡待遇支出6678.16 万元,占当年基金支出的28.2%,保障功能发挥充分,防贫效果显著。
工伤康复是工伤保险的特有保障项目,注重于恢复和提高工伤人员的身体机能和社会融入能力,保证其生活质量,从长远来看,是预防工伤职工及其家庭贫困问题的基础。遵义市荣誉军人康复医院院长文红英表示,在满足伤残军人疗养和服务的基础上,该院特别重视工伤康复的发展,“这是康复机构的重要职责也是社会责任,对于伤残工人的健康、生存质量、人均寿命乃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该院共为全省5000 余例工伤患者提供了康复服务,康复有效率达99%。
罗吉伦说,在社保同志、医生护士的帮助下,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活得越轻松、越舒坦,职业病的症状就会越轻,寿命就会越长;有了稳定的工伤待遇,家里也更加和谐了。”他告诉记者,很多同事和他一样,很庆幸有了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我们的依靠,有了工伤保险的保卫,我们才能和家里人一起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