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什邡市科学技术局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年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四川省什邡市委政府谋发展的重要共识,“创新驱动”已成为什邡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核心动力。作为四川省重点开发区县、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重要节点城市,什邡市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和“主抓手”,聚焦聚力“以科技创新支撑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放大产业优势、增强产业活力,探索建立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科技元素”已成为什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县域经济总量先后突破100亿元、200亿元、300亿元大关,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四川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市)、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
2018年,什邡市财政科技投入达7230万元,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50余家企业获得财政科技创新资金支持,财政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带动整个社会科技创新投入7亿多元,R&D研发占全市GDP比重达2.2%,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达249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5%,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4.6件。
制度供给和创新环境是创新型县市建设扎实开展的引擎,也是创新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保障,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坛坛罐罐”,提供可靠的体制机制保障,由单一性向全局性转变,统一思想,合力推进。
一是强化“一把手抓创新”。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15个市级部门和经开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创新型县市建设重大思路、重大政策、重大活动、重点项目,专题会商、统筹指导、拍板推进,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成立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各项具体工作,制订下发《什邡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实施方案》《什邡市创新型县(市)建设实施意见》和《什邡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重点任务责任清单》,15个市级部门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创新发展合力。
二是建立“保姆式”服务机制。由市领导和相关部门、乡镇(街道、经开区)干部和20余名科技特派员组成工作专班,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以及乡村振兴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开发、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人才团队引育等方面的问题130多个,形成“全域抓创新”的什邡特色。
三是健全创新环境优化制度。坚持以产业提升为根本,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政策扶持为抓手,先后出台《什邡市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什邡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什邡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什邡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什邡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什邡市小微企业“助保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推动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大力度的创新扶持政策体系。
四是建立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有效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每年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500万元,通过奖补、项目等形式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做优做强。
面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零起点”“零经验”,市委政府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坚持让市场主体“唱主角”,市场化、差异化、便利化、全要素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一是厚植创业创新热土。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创”工作领导小组,20多个市级部门和单位协同推进“双创”工作,印发了《什邡市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同时,通过开展专题会、研讨会、“中心组学习”“发展讲坛”“百姓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宣传解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德阳市委、市政府有关“双创”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形成“大众创业大众知,万众创新齐上阵”的大环境和大氛围。
二是搭建创新创业载体。目前,全市共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德阳市众创空间1家,建成产业孵化园1个,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园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累计入孵企业70余家。
三是搭建双创投资平台。以开展“创业梦想秀”、创咖分享会、“德阳创客·章洛青年汇”、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载体,通过项目路演、洽谈交流、成果展示等方式为青年创客搭建投资平台。
截至2019年6月,全市共举办创客活动28期,参与人数1700余人,促成项目合作11个,投融资2300万元,推荐6个优秀创客团队参加国家、省市创新创业大赛,并先后荣获国家三等奖1个,省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德阳市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
企业是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什邡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财富。什邡市以加快科技成果项目转化为切入点,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先进前沿技术应用,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健全科技企业“双倍增”梯度培育机制。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提升计划,建立小微升科企、科企升高企、高企升龙头企业培育对象库,密切入企走访、精心跟踪服务,加快形成“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率先完成倍增,总数达到3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有望新增6家以上,总数达到24家,R&D经费投入每年保持10%的增幅。健全普惠政策机制。近两年全市累计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8616万元,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5843万元,共68家企业享受到创新政策红利。
二是持续推进研发机构建设。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或自建研发机构,推动企业由产业链向上下游领域延伸,促进县域产业裂变扩张。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德阳市级各类研发机构16家。
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供给机制。“造船出海难,则借船出海”。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将企业需求端和高校院所供给端有效衔接,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目前,全市50多家企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累计建成科技研发机构23家,有力推动科技研发成果就地转化应用。
产业平台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也是各类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什邡市抢抓创新型县市建设这一新机遇,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以产业特色为切入点,补齐做强平台短板,也为资源要素集聚提供足够空间。
一是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上下功夫。统筹布局建设军民融合通航产业园、十方智创产业园、食品医药产业园、绿色环保新材料产业园等科创载体,打造“三个百亿产业集群”(百亿航空与燃机零部件产业集群,百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百亿食品医药产业集群),整体形成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多园联动的产业平台创新格局。同时,围绕区域优势和产业技术需求,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启动建设食用菌、猕猴桃、新型化工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和长城雪茄烟厂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产业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无公害蔬菜、黄背木耳、川芎、大蒜、晒烟五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黄背木耳、猕猴桃、无公害蔬菜、优质粮油、中药材五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此外,坚持主动作为与争取上级支持相结合,积极谋划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着力构建自上而下的集“政府服务、支撑平台、高端人才、创新产品、创业载体、产业资本”等全要素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
二是在重大项目建设上下功夫。聚焦引领性产业发展方向,瞄准自主可控,狠抓项目推进。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特色农业等主导产业,谋划“复材大部件数字化制造技术及工艺研究”“沿山区优势特色产业集成与示范”“车载5G通信用高频高速印制电路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40余个科技创新专项重点项目,着力攻克食品加工、装配式建筑、航空零部件等技术难题,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培育“什邡造”品牌。
三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育上下功夫。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使用原则,构建支撑什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源库,制定出台了《什邡市关于加快全面创新科技领军人才建设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工作经费、科研项目、工作条件、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目前,通过“人才+项目”“走出去+请进来”“ 柔性+刚性”等人才引育机制,全市共引进专家创新团队4个,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名。
智者贵于乘时。谁掌握了科技创新,谁就抢占了发展先机。下一步,什邡市将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主题,着力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增强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以“归零再出发”的心态,以“全新一跃”的状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为把什邡市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强市、科技创新生态市和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市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