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清
1934 年10 月1 日,正在长征的红六军团攻取贵州黄平县城旧州。这一天,外国传教士勃沙特夫妇、海曼夫妇及两个孩子、格蕾丝·恩布伦小姐在旧州遭红军扣留。已婚妇女和孩子几乎当场释放。一星期后,格蕾丝·恩布伦小姐在途中因昏迷也被红军释放。
1935 年11 月,海曼在被关押413 天后获释;5 个月后,随红军长征560天的勃沙特,也最终获得自由。
勃沙特夫妇是参加完在安顺举行的“复活节”活动后回镇远途经旧州时,被红六军团俘获的。
勃沙特(1897—1993),出生于瑞士,生长在英国曼彻斯特,25岁时受英国基督教会派遣来华传教。他在杭州接受汉语培训时,中国老师给他取了个汉名薄己,字复礼,取“克己复礼”之意。他被分到贵州遵义,认识了瑞士同胞——比他早两年来到贵州的女教士露茜,1931 年他们在贵阳结婚,不久一起被派往镇远教堂。
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萧克将军多年后说,扣留勃沙特主要是从军事需要的角度考虑,“我们知道这几位传教士有条件弄到药品和经费,于是提出释放他们的条件是给红军提供一定数量的药品和经费”。
勃沙特创下独一无二的纪录。他跟随红军共同行动了560 天、近19 个月,走过贵州、四川、湖北、湖南、云南五省,行程6000 英里,约合1万公里,在外宿营达300多处。
1936 年4 月12 日,在云南富民,萧克找到勃沙特:“你是一个瑞士公民,瑞士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也没有在中国设租借地,我们决定放你走。”当晚,萧克主持宴会并亲自下厨做了粉蒸肉。红六军团保卫局长吴德峰送了勃沙特路费10 块大洋。临走时,萧克对勃沙特说:“将来我们还是朋友。”
勃沙特回到昆明,很快就在他人协助下,撰写了回忆这段经历的《救赎之手 :为基督在中国被掳》,1936 年12 月由伦敦哈德尔·斯托顿公司出版发行。这是外国人记录、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部著作,比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还要早一年。
勃沙特随后与露茜回英国,1940 年他们再到贵州盘县传教,办学校、诊所。1950 年勃沙特夫妇离开贵州赴老挝巴色工作。1965年露茜在巴色病逝,次年勃沙特回到曼彻斯特定居,他是曼彻斯特华人基督教会的创始人。1993 年,96 岁的勃沙特病逝于家中。
1984 年,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前来中国采访,写信向萧克提及当时曾帮助他翻译地图的勃沙特,并帮助他们重新取得联系。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称,勃沙特的印象记“是长征中以局外人身份写的惟一印象记”。
萧克将军一直怀念同勃沙特的合作,认为他“是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解决了我们一大难题”。萧克带信给勃沙特,并委托外交人员前往曼彻斯特看望他。勃沙特的著作很快就被翻译成中文出版,萧克还为中文版口述了前言。
被反复提及的勃沙特对红军的著名贡献,是他应萧克请求,为红军翻译了一幅法文贵州地图。勃沙特在他的《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中国画报出版社,2018年)第一章《被捕》中这样说:
“第二天(1934 年10 月3 日),红军向前方一个集镇进发。他们经过考虑后,将格蕾丝·恩布伦小姐放在队伍后面,不过天黑前也要到达宿营地。当晚,我们宿营在一个破庙中,我们被指定在后大殿的地上过夜。房子里已生起一堆炭火,这时年仅25 岁的萧克将军把我叫去,请我为他翻译一张法文版的贵州地图。他相当热情、开朗,是一个充满追求精神的共产党将军,正希望在贵州东部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的政权。”
萧克对此念念不忘:“在旧州教堂,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找到一张晕渲式的贵州地图,有一平方米大,对于不熟悉贵州地形的我们,这张地图是非常珍贵的。我马上把它取下来,但上面所标的地名都是外国文字。稍懂外文的张子意和袁任远说不是英文,看不懂。我听说那个叫薄复礼(即勃沙特)的传教士会汉语,虽然讲得不太好,但能听得懂,就请他来。薄复礼看了地图,说是法文。我让他帮助把地图上的地名翻译成中文。于是,两人就在一张四方桌子,展开地图,用一盏煤油军用马灯照明,他讲我记,整整干了大半夜,把我想要知道的与二军团会合的那个方向的地名都注上中文。传教士帮助我翻译的这张地图,对我们在贵州行军作战,决定部队的行动起了好作用。”(见《萧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7 年)后来,红六军团就靠这张地图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了。
红六军团的老红军回忆了此事的一个细节。是时,有人谓薄复礼为“帝国主义分子”,该杀;谓地图为“帝国主义文件”,该烧。萧克将军见之则大喜,曰:“吾获二宝也!”时人不解,问将军:“鸟人鸟语,鸟图鸟文,何为二宝?”将军对曰:“薄是瑞士人,瑞士不属于帝国主义国家。其次,瑞士与法国同属欧洲,应通法语,当为大用。”是日晚,将军礼待薄复礼,持马灯,请薄翻译地图,将军以中文记之,夜半毕。陶汉章将军说,后此地图在红六军团行军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陶将军赞曰:“萧克将军文化高,有水平,处事深谋远虑,非一般工农干部所能比啊!”(吴文峰《军中学者肖克》,《湖南日报》2006 年)
法文贵州地图当时悬挂在旧州天主教堂的墙壁上。这个教堂1901 年由法国传教士莫若瑟神父多方筹资修建。教堂建筑为欧洲法式风格,长12 米,宽8 米,为东西坐落,房墙均为古方砖修砌。东面房墙超出屋脊一米,顶上中部高两端低,壁上有三个圆形玫瑰窗子。教堂内结构独特,中部五处为尖塔形结构,形状如四把张开的巨伞,六根大柱顶住屋顶横梁,极为巧妙。
法文贵州地图原件现存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黄平旧州的天主教堂诵经堂右侧的入口处,放置了一张原版尺寸的复制品,复制水平高超,几乎与原图毫无差别。
地图名为 “Carte de la province de Guizhou de Chine”(《中国贵州省地图》),比例尺三万分之一。未标明出版机构、编纂人及出版时间等信息,但从该图将省内的二级行政区分为黔中道、镇远道、贵西道来看,应该是民国初年,即1913年撤府分道至1923 年废道后出版的。此外,该图左上角插入了镇远附近图、贵阳附近图各一幅,左下方插入了毕节附近图一幅。该图对地名标注比较详尽,图中黄平称为“Ruenping”,在今新州的位置,未标西州,向西北可见“Wongan(瓮安)”,再向西北过“Wouziang(乌江)”可见“Zunegy(遵义)”。
1984 年,山东省博物馆的严强意外从该馆朽坏的地板缝中,找到了侥幸躲过劫火的1936 年英文版《救赎之手 :为基督在中国被掳》。他与席伟将此书译出,以《神灵之手》之名,交《贵州文史丛刊》分四期在国内全文刊登,成为20 世纪80年代长征史料的又一次重大发现。《神灵之手》转载了《救赎之手:为基督在中国被掳》中的勃沙特随红军长征路线图。由于勃沙特在红军中的特殊身份,他不能像斯诺那样自由对红军进行采访和交流。因此,他书中的人名、地名和事件等,大多是他随军行动时凭借自己的印象及感悟记录的,因而存在语言不通和口误等情况。然而就是原版中勃沙特的这幅英文路线图,成为解开他近19 个月经历的密匙。
在勃沙特随红军长征近19 个月的所见所闻中,记述最多的是艰苦转战中的红军在行军、战斗、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真实细节。他认为,这支军队之所以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生存,是因为有信仰和精神的力量。《神灵之手》译者为此还制作了中文版的勃沙特随红军长征路线图,是对英文路线图的考证和解读。 (本文摘编自《中国测绘》杂志2019 年第4 期)
传教士随军长征路线图英文版
传教士随军长征路线图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