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发展背景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途径探析

2019-12-10 01:29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遗产地文旅遗产

闫 俊

(郑州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0)

1985年12月12日,中国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截至2019年7月5日,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位列世界第一,其中文化遗产达37项。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各地的世界文化遗产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大量游客为之前往。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文化旅游的核心和依托,旅游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提供了载体与途径。虽然世界文化遗产在当前文旅产业火热发展的背景之下,得到了大力的宣传和推广,但随之而来也面临着保护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1 世界文化遗产概述

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凡被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均是对全世界人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且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项目。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审批标准有6项,满足其中一项或者几项方可获批。审批标准分别从成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建筑艺术、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等方面产生影响的程度,能否展示人类历史重要阶段,是否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思想信仰有联系等方面予以严格的判断。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伴随着几十年的保护管理工作实践,各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达成了诸多共识,也逐步形成了共同探讨的促进模式。

2 文旅产业发展概述

旅游产业为19世纪诞生的新兴产业,尤其是在“二战”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作为朝阳行业的“文旅产业”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历史建筑、民族艺术等内容,文旅融合,宣布了旅游新时代的到来。从理论层面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将发挥出1+1>2的效果。

(1)旅游为文化的传播和文化遗产价值的体现提供了重要的渠道。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吸引更多的人到遗产地参观,了解文物古迹蕴涵的历史、建筑、科技、文艺等价值内涵,增进文化交流,促使文化遗产不再为文物工作者独赏,而是变成老百姓丰富知识、传播文明的途径。

(2)文化为旅游行业本身以及旅游产品化升级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增加了旅游业审美情趣激发、教育启示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等功能,推动了旅游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尤其世界文化遗产地更是各国和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以河南省为例,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各遗产点、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3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每年都是游客参与文化旅游的热门[1](图1)。

因此,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结合将成为社会资本跨界投入的重要方向,甚至有观点认为,文化旅游将成为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又一经济大潮,发展旅游业吸引的资本也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与经济投入。

3 文旅产业发展背景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现状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为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有利于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文明的发展,以及坚定文化自信。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的旅游业市场蓬勃发展,旅游业在享受人口红利的同时,遗产却在承受过度旅游带来的压力。当前,文旅产业的融合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与此同时,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同过度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且不容忽视。有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总人数达4.89亿人次,占全国总游客量的8.83%,每个遗产地平均游客量较去年同比增长23%;2018年,全国共有19处遗产地、15项遗产游客量超载,约占遗产地总数的19.39%①《大会聚焦:世界遗产保护形势依旧严峻》,https://mp.weixin.qq.com/s/2Jd-ermDRdYnA-3iTq9YOg.。文旅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容易造成旅游业盲目开发、过度商业化、盲目追求短期利益、部分地区重开发轻保护倾向严重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时,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合理开发利用,避免对文物本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从当前形势来看,虽然现有的保护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工作有待加强、地方性政策法规仍不健全、保护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单一等等,这些问题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4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途径分析

4.1 开展遗产监测工作,坚持“保护第一”原则

世界遗产地的监测问题自1982年开始便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1994年《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正式确立了反应性监测制度,该制度在世界遗产监测体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监测遗产地旅游相关问题方面,能够提供直观的数据[2]。比如,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梅希蒂尔德.罗斯勒所作的关于《2018年度保护状况总体报告》中,依据全球的监测报告数据分析出各项因素影响遗产的频次,从中可以得知 “旅游相关问题(游客量影响、游客食宿、相关建设)”这一影响因素影响遗产数量49项,占比29%①。因此,在当前文旅产业发展的形势下,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应该进一步开展科学的监测工作,应用科学的数据进行预判,提出有效措施,防范风险。

(1)提高对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监测工作是遗产管理体系的核心,在《操作指南》中,第111条专门提到了有效的管理体系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监测。监测是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实施不同的监测体系,然后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判,最终使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最有效保护[3]。比如敦煌莫高窟自1980年中期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对石窟区的大环境和洞窟的小环境进行了长期的监测,不断扩展监测的广度和深度,为其科学保护提供了科学的决策[4]。

(2)加强行政强制性和技术规范性。①要建立并落实行政规章制度,要求遗产地必须开展遗产监测工作,杜绝少数遗产地不重视、不作为的情况,同时采用行政手段,促使遗产监测工作正规化、常态化。各遗产地可以根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制度。②要加强技术规范和指导,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规程》要求开展监测工作,使其真正发挥客观、有效的作用。2019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会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发布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修改完善后将会正式配套印发,为遗产地提供更为规范和科学的指导,确保各地有效开展监测工作,高效服务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3)建立监测平台,获取科学、精准的一手数据。①各遗产地在申遗成功后要尽快建立监测预警平台,通过仪器和监测系统开展监测工作。要逐步改变过去依靠其他相关单位协同监测提供数据的方法,改为由遗产自有的监测系统和平台直接对遗产本体及其环境实施全面监测,获取一手数据。截至2017年,专职承担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机构有51个,兼职承担监测工作的机构66个②《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7年度总报告》,https://mp.weixin.qq.com/s/EDeuGgy4KvAwMNaT55rCNA.。其中,专职机构占56.41%,兼职机构占43.59%。②根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要求,要建立国家、遗产地两级监测平台,互联互通。总平台可谓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基础信息库,是支持遗产地开展各项具体工作的重要信息支撑。因此,遗产地的监测平台要及时完成与总平台的实时对接工作。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从2016年8月份正式验收通过至今,已经完整运转了3个自然年。在这一时期内,遗产数据采集、传输与存储较为稳定,“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遗产监测真正实现了由定性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转变,监测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在旅游数据监控中,对游客总量、节假日游客量、最高日游客量均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并作出了科学的预判,对超出保护管理要求的遗产点提出管控措施。2019年6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门户网站”正式上线,向遗产工作者和社会大众传递专业信息、普及遗产知识、分享保护理念,是助力文旅融合,服务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窗口。

4.2 健全法律法规,落实安全保障

以立法形式对世界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是国际社会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进步之一。在文旅产业发展背景下,一方面,世界文化遗产地游客量的增加势必会对保护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以洛阳市为例,根据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布的2018年游客量数据,全市接待游客1.32亿人次,较前一年增长6.2%。面临规模如此庞大的游客群体和逐年增长的势头,相关的管理主体需要制定可靠、合理的管理制度,尽可能规避游客的不合理行为给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过度的旅游开发也会对文物安全带来威胁。要及时与地方性规划衔接,针对旅游设施和相关建筑的规划建设提出管控要求,并制定具体的保护管理措施。

(1)依法实施保护管理工作。国家陆续制定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我国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原则性的保护管理规范。根据文物资源类型和分布,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各遗产地应结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现状尽快制定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解决遗产地具体问题。比如遗产地登封在2007年制定了《郑州市嵩山历史建筑群保护管理条例》,明确管理体系、管理要求,并对历史建筑群保护区域内的保护管理、生产经营、开发建设和旅游、展示利用、宗教、文化等活动均作出了规定,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行政依据。

(2)与地方性发展衔接,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和表达,也有利于降低旅游业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影响。因此,文旅产业发展应该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实施,与地方性规划紧密衔接,科学规划文旅线路、文旅设施、游客量等。2016年颁布的《登封市城乡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嵩山风景名胜区以及各级文物和风景区的保护管理体系,并明确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保护管理规划》在制定时与登封城市发展、旅游发展有关规划紧密衔接,进一步协调了登封市城市建设、文旅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具体建设中必须遵循“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保护原则提供了多重依据和保障。

4.3 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与时俱进开展工作

文化遗产行业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是集文保、展示、宣传、外语、公共服务等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领域,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在文旅产业发展的当下,更是需要融合旅游学科的人才能共同开展相关工作。

(1)培育复合型人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术、专业型人才,更需要多学科、复合型的管理人才。着眼于当前文旅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校应进一步丰富学科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案,并注重拓宽实践通道,从高等教育层面更多培育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国家文物局与文化旅游部可以联合开展培训,双向培养人才。同样,建议地方文物和旅游行政部门每年开展联合培训,根据地方发展实际和需求,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2)加大宣传吸引造就人才。依托博物馆、纪念馆等公众教育场所,通过每年的“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和“国际古迹遗址日”等节日,在世界文化遗产地举办文化遗产保护特色活动,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提高国民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重视,吸引更多的青年一代选择文化遗产保护学习方向,和隐于民间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共同加入到专业的保护管理队伍中去。

5 结束语

文旅产业的发展对提高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延续遗产文脉以及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上,就目前的保护现状,相关主体应当积极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法律法规的建立以及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逐步完善落实,充分发挥各方力量,保障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高质量运行和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遗产地文旅遗产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遗产怎么分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