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宏凤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 辽宁 葫芦岛 125000)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是指患者腕关节部位的长期慢性劳损或骨骼肌肉及软组织受间接、直接暴力引起的一种创伤综合征,临床中主要表现为患处疼痛、肿胀症状[1],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当前临床中主要应用CT、MRI、超声等方式检查,其中核磁共振(MRI)作为无创性诊断价值最高的检出方式,多数医院常应用1.5T与3.0T,但不同场强MRI的选择,其诊断有效率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在本研究中,则针对1.5T MRI与3.0T MRI对于腕关节软组织损伤患者的影像诊断价值作出探讨和分析。
选择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腕关节软组织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25~47岁,平均年龄(36.0±11.0)岁,受损机制:工作劳损23例、创伤性损伤27例、无诱因性损伤10例;对所有患者均展开1.5T MRI与3.0T MRI检查。所选择患者皆经X线检查排除桡骨远端骨折、行伸指实验或三角纤维软骨挤压实验呈阳性;选取病例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展开1.5T MRI与3.0T MRI检查,指导患者呈平卧位状,手指伸直,将1.5T与3.0T直径为100mm的环形表面线圈置于患者腕部,以核磁共振压脂质子密度加权像与压脂T2加权像对其行联合检查;然后选择两名影像科具有丰富阅片经验的副高级医生对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统一的诊断结果。
腕关节镜手术诊断,指导患者行平卧位状,并行臂丛麻醉,将患肢呈90°外展,常规消毒铺巾,以无菌止血带对上臂捆绑,设定充气压力为0.04mpa,对前臂与腕关节行牵引塔悬吊固定,牵引重量10~151b[2];于3/4、4/5、6R背侧入路置入腕关节镜、射频刀头及刨刀等,并在6U入路置入20号注射器针头,对腕关节三角韧带、周月韧带及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情况检查。
观察1.5T与3.0TMRI对患者腕关节软组织受损类型的检出情况,包括三角韧带(LTIL)、周月韧带(SLIL)及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
将所有研究观察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统计分析,并对计数数据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经腕关节镜手术诊断,LTIL损伤12(20.00%)例、SLIL损伤18(30.00%)例、TFCC损伤30(50.00%)例;经1.5T MRI检查显示LTIL损伤10(16.67%)例、SLIL损伤15(25.00%)例、TFCC损伤27(45.00%)例,无损伤8(13.33%)例;经3.0T MRI检查显示LTIL损伤12(20.00%)例、SLIL损伤16(26.67%)例、TFCC损伤29(48.33%)例、无损伤3(5.00%)例。根据组间观察数据显示,3.0T MRI较之于1.5T MRI对LTIL、SLIL及TFCC检出准确性更高,但其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腕关节镜手术诊断与3.0T MRI检出准确性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腕关节结构较为复杂,而错综复杂的纤维软骨盘结构及肌腱、韧带等维持着关节稳定,其中尤以LTIL、SLIL及TFCC的功能作用最为重要,也是行临床诊断与治疗中最易忽视的损伤;若患者腕关节软组织损伤,不仅会导致其腕关节不稳、关节活动受限及关节长时间疼痛等症状,还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工作,从而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因而加强临床早期诊断,并行针对性治疗尤为重要。当前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患者的诊断中多依赖于高低场强MRI检测,其中1.5T MRI在行诊断中因患者腕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情况易造成较强干扰伪影[3],会使得诊断准确性降低;而3.0T MRI作为高场强磁共振检测系统,其较之于1.5T MRI其磁场均匀度更好,在行检测中有助于根据人体不同解剖部位特点作射频信号优化,进而提高图像对比度;且比较1.5T MRI的诊断特异性与敏感性更高。在本次研究中发现,1.5T MRI与3.0T MRI对LTIL、SLIL及TFCC的检出准确性差异不大,但3.0T MRI检出结果与临床诊断金标准腕关节镜术中诊断结果更接近,其检出效果更理想。
综上所述,在对腕关节软组织受损患者行临床诊断中应用1.5T MRI与3.0T MRI检查均有较高的检出准确性,但3.0T MRI诊断准确性与金标准诊断结果更相近,可在临床中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