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独家报道 □记者彭立昭文/摄
【档案】
于蓝,1921 年生于辽宁岫岩。两岁时随父母移居哈尔滨。1938 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6 年调入东影当演员,曾在《白衣战士》《翠岗红旗》中担任主角。1953 年调往北影演员剧团,主演过《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
本刊2014 年第35 期曾报道于蓝
于蓝,1921 年生于辽宁岫岩。两岁时随父母移居哈尔滨。1931 年,于蓝随家人逃到了张家口。10 岁的于蓝第一次看到了国破家亡的惨景,抗战全面爆发后她一家人又迁徙至北平。她被送进一所女子学校,但她决心找到抗日救亡队伍。在决定奔赴延安之前,于蓝曾躲避到同窗好友赵书凤家中。赵母给女儿改了个名字叫赵路,意寓一路顺当平安。于蓝便让赵母也给自己改个名字。赵妈妈说:“你就叫蓝吧,万里无云的蓝天多好呀!”从此,她的原名“于佩文”便再也没有用过。
她,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培养出来的红色战士。她,是活跃在一线的鲁迅艺术学院话剧团演员。她是《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她,是童心未泯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她,荣膺数个国家及世界级奖项,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她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电影事业。于蓝的华彩人生,让人感叹,也令人由衷地敬佩。今年,这位耄耋老者已99 岁了,却还在和秦怡、田华等老艺术家一起,出演了电影《一切如你》,依然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记者多次采访过于蓝老师,在我的印象里,她和蔼可亲,待人真诚。于蓝这辈子演过12 部经典电影。问她最喜欢的银幕角色是哪位时,于蓝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江姐。”她说,“江姐是我电影艺术事业中的生命和灵魂。”
1965 年,夏衍根据原创小说《红岩》改编了故事片《烈火中永生》,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江姐形象是在于蓝倡议下搬上银幕的。
于蓝成功演绎了江姐,成就了几十年家喻户晓万人称颂的经典。而江姐这个角色的精神,同样也感染了于蓝的一生。直至今日,于蓝仍然认为,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能有愧于江姐。有一次,她把别人给她的大笔片酬,转手就捐给了孤儿院。于蓝说,所有的伟大牺牲都是江姐做出的,但今天人们把对她的爱给了我,我怎么承受得起。为了纪念《革命家庭》和《洪湖赤卫队》获得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最佳音乐50 周年,有关机构在北京举办了这两部电影的连环画作品的主题展览。2012 年11 月29 日上午,《革命家庭》主演于蓝、石小满,《洪湖赤卫队》主演王玉珍来到展览现场,为影迷签售精装电影连环画。
在一个多小时的签售活动中,已经93岁高龄的于老精神矍铄,并频繁与影迷们合影留念。周四是报国寺古玩市场的大集,尽管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来赶集的藏友仍把小小的报国寺挤得水泄不通。“看,那不是江姐吗!”眼尖的藏友一下就认出了正在忙着签售连环画的于蓝。报国寺的展厅里没有暖气,签售台又正对着敞开的大门,不少影迷都冻得直跺脚,但于老却丝毫没有怨言,一边签名,一边还和影迷们聊上几句。
于蓝凭借《革命家庭》一片荣获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圣乔治奖”最佳女演员奖,那时还鲜有中国演员在国外获奖。回忆起当年的获奖心情,于老很谦虚:“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得奖,当时苏联有部影片叫《晴朗的天空》,也是挺不错的,要是问我个人意见的话,还想给它投一票呢。结果我们得了奖,很意外的。那也是我第一次去莫斯科。”
于蓝老师住在儿童电影制片厂宿舍老楼里,有个照顾她生活的保姆。两居室,一边算是起居室,一边是书房,书房墙上挂着三个镜框,中间是一张是早年周总理接见她的照片,照片上的她一头短发,白衫洁净,露出她标志性的亲和笑容。那是总理于一次开会空隙,和电影演员们一起游赏北京香山时拍摄的。
采访时,于蓝老师除了有些耳背,身体还挺硬朗.虽然腿脚有些不便,但始终微笑着,耳戴助听器,不停地翻阅书柜里的珍贵资料。任何人都看不出,她的身上曾经动过8 处手术,是一个曾经与癌症抗争了近40年的老人。1978 年,于蓝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做过两次乳腺全切术,第二次手术后,她每天都练太极剑和几种养生气功,无论冬夏忙闲,始终坚持锻炼。她强调说,“规律,保持生活的规律与目的感!我现在的任务就是照看好自己,多做,多动,希望自己的体力能持续不断地去完成生活的要求。”
在记者的眼里,于蓝就是“江姐”的化身。客厅的左边是一幅一位影迷给她画的铅笔素描,右边则是孙子专门给奶奶画的一张油画……一幅书法作品格外显眼,上面写着大大的两个字:红梅。
于蓝家的书柜上摆放着田方的照片。她的相册中则有一张她在战争年代与田方的合影,她摩挲着,轻轻地说:“我就剩下这一张老照片了。这一生我最大的痛苦就是失去了他。观众认识田方,是从早已列为中国经典名片的《英雄儿女》中王文清政委一角开始的。田方高大而略有些佝偻,面容瘦削,刀削般深刻的皱纹配着充满慈爱和智慧的眼神,他身上还透出军人的威严气质,总能让人过目不忘。
今年,于蓝老师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医院里疗养,但她每天依然起得很早,依然爱读书,心态很好。银幕上,她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江雪琴;生活中,她是可爱的长者、业界里仰止的高山。
“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70 年,多么丰富的岁月,多么光辉的岁月!我庆幸自己能在党的哺育下长大,又是在党的呵护下才逐渐成为党的文艺战士。在这些历程中,尽管有不少的艰苦与酸涩,但我感到更多的是珍贵和自豪!”这样的表白,是于蓝老师心底里流动的热血,是她一辈子的爱,这爱里有祖国,有艺术,有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