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嬴秦军制之演变

2019-12-09 01:58陆坦
大经贸 2019年10期
关键词:商鞅秦国

【摘 要】 秦人自东方迁居西北,坚守并强化了殷周文化的蛮武成分。春秋时期同西戎的战争,促进了秦国步兵与车战的发展。献公、孝公的变法增强了秦军实力,但军制依旧保有身份等级制色彩。至秦始皇时代,秦军已建立起庞大完备的兵种编制。但僵硬的军国政治,最终导致秦帝国灭亡。

【关键词】 秦国 军制 商鞅

一、嬴秦军制的文化源头

秦以武立国,对暴力的崇尚,是其军制乃至军国主义政治的文化源头。杜正胜等学者,将秦人尚武归因于“戎狄性”[1],可这实为殷周传统的遗存。

嬴秦本服属殷商,《史记·秦本纪》中“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的始祖神话,同《殷本纪》里“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的殷人传说如出一辙。从甘肃李崖遗址来看,秦人西迁后,直至西周中期,仍在葬俗和陶器制造等方面,具有浓郁的殷商色彩[2]。及至战国中叶,秦王仍在《诅楚文》里对“大神巫咸”顶礼膜拜[3]。而“巫咸”正是《史记·殷本纪》里的商代大巫[4]。

周人亦对秦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出自甘肃毛家坪遗址的考古材料显示,西周晚期秦文化已与周文化高度相似[5]。经过残酷杀伐才夺取天下的周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一观念便被秦人继承。从秦武公钟铭文来看,在国都迁雍前,秦君就渴望通过敬天法祖来得到先祖神灵的护佑,以实现拓土强国的扩张野心[6]。

长期偏居西北的生活,令秦人在具体的习惯上沾染戎狄之风。可作为其精神内核的尚武气质,却源自殷周传统的蛮勇成分。这保护了秦人的自信心,使其在被关东诸国百般鄙辱的情况下,仍不自外于华夏,甚至自居先进代表,在“义”“理”等方面反斥六国[7]。副作用则是,秦人无法在文化上对僵硬的军国主义政策产生足够质疑,反而理直气壮地一以贯之,直至宗庙倾覆。

二、伐戎战争对秦军的影响

终春秋之世,秦主要征讨对象是渭河流域的戎狄。从《史记·秦本纪》来看,立国后秦就与戎狄不断交战。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至春秋战国之交,秦厉共公仍“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8]。漫长的伐戎战争,对秦国军制产生深远影响。

司马迁将戎狄史写入《匈奴列传》,但戎狄并不尽是游牧民族。从甘肃徐家碾的寺洼文化墓地来看,不少戎狄过着相对稳定的务农生活,在血缘上接近蒙古人种南亚与东亚类型,而与北亚、东北亚类型疏远[9]。故颇多戎狄不精通马术骑射,而擅长步战。晋人称戎狄与诸夏的作战方式为“彼徒我车”,并在对戎作战中发展了自己的步兵[10],类似情况亦在秦国出现。

秦穆公曾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11]护送晋文公归国。彼时秦军革车与步卒的数量之比,竟达到1:100。学界多认为西周晚期1辆战车配备30名官兵[12]。成书时间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孙子》,在《作战篇》中才出现1:100的车、步兵比[13]。秦军在春秋中早期的穆公时代,就已达到这一比率,可见其步兵之早熟。

步兵的重要兵源,当为身份本低于国人的野人。韩原之战时,有三百余“岐下野人”为报穆公之恩而参战[14]。这说明战争压力使秦国的国野制度开始动摇,而贫贱的野人显然只能以徒步作战的方式为君效死。

为发挥华夏的车战优势,秦国亦对马车有所改良。陕西户县宋村的春秋秦墓,出土过全长16厘米的带刺铜车軎,可安装在车轴顶端,以保护车体并杀伤敌方步兵[15]。而甘谷毛家坪遗址出土的春秋秦车舆,在构造上没有独立的车轼,与中原马车存在差异,却同亚述、波斯式马车神似[16]。

对戎战争还使秦国统治阶层有所變化。宝鸡高泉村、灵台景家庄和凤翔八旗屯的多座东周秦墓,皆出土有青铜礼器,显示了墓主的高贵身份。但墓葬所现的用鼎制度却不甚规范,随葬品中还包括多件武器。这说明秦在春秋早中期,就出现了以军功起家的新贵族[17]。

总体而言,春秋秦国与中原各国在兵种与统治阶层方面的演进趋势高度相似。这意味着二者原生体制基本一致。林剑鸣等前辈学者认为,秦很早就施行中央集权统治,在穆公时建立起完整的国家机构,贵族不能裂土而治[18]。此说不确。

沙其敏等海外学者指出,穆公时的秦廷充满个人统治色彩,官僚化程度不高[19]。秦景公之弟公子鍼在出奔晋国时,“其车千乘”[20]。这说明春秋秦国施行分封制,否则一介公子无法组建这般庞大的私兵。所以,秦才会在春秋战国之交有“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庶长与大臣“数易君,君臣乖乱”[21]。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对商鞅变法的诸多举措,有更深刻理解。

三、商鞅变法后的等级制秦军

献、孝时期的变法,全面增强了嬴秦军力。为大变革揭开序幕的,是墨家西进这一事件。墨者在献公四年(前381)同秦合作[22],为秦国提供了可充任技术官僚的人才储备[23]。秦献公凭借新爪牙,创立了本国的户籍制度。商鞅进一步改良户籍制度,并完善县制,终于使国家权力越过民间小共同体,直达个人[24]。

这增强了秦国的动员能力。此外,墨者还提高了秦军的技术作战水准。墨家关于守城术的知识,集中展现在《墨子》的《备城门》以下诸篇中。云梦秦简证明,这些篇章的作者正是秦墨[25]。

欲深入了解变法后的秦军制,要从军功爵下手。变法后确立的早期军功爵,共17个等级,由低到高次为:公士、上造、簪褭、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客卿(左庶长)、正卿(右庶长)、大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良造[26]。

而各等级间的晋升办法,据高亨《商君书注译·境内第十九》所载为:

行间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故爵上造,就为簪袅。故爵簪褭,就为不更。故爵不更,就为大夫。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而为国治,就为官大夫。故爵官大夫,就为公大夫。故爵公大夫,就为公乘。故爵公乘,就为五大夫,则税邑三百家。故爵五大夫。就为大庶长。故大庶长,就为左更。故四更也,就为大良造。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客。大将、御、参皆赐爵三级。故客卿相,论盈,就正卿。

加方框的部分,为各古本均无之文字,是高亨在参考各家意见后补充上的。加下划线的部分,本在“就正卿”下,高亨参考清人俞樾的意见,调至文中处[27]。根据考证结果,公士可晋升至大良造。但这些考证只有“就为大庶长。故大庶长,就为左更。故四更也,就为大良造”一句有古本原文可依,其余本质上皆为臆测。

若严格依照古本,将加框文字去掉,再将下划线部分调回最末,所得结论将大为不同。公士只能升到不更,大夫只能升到五大夫,大良造最低只能由客卿晋升而来。整个爵制系统,存在类似于卿、大夫、士的断层。

考虑到直至汉代,仍“吏民爵不得过公乘”[28],则上述断层的存在便是合理的。彼时秦国贵族势力与等级观念依然强大,若统治阶层马上给予百姓同自己平起平坐的希望,那反而不可思议。

这一分层式的爵制,又与商鞅所确立的军事指挥系统互为表里。《商君书·境内》所记载的部队体制为:

军爵,自一级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出公爵,自二级已上至不更,命曰卒。其战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夫劳爵其县过三日有不致士大夫劳爵能。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国封尉,短兵千人。将,短兵四千人。

其中“国封尉”的“封”当为衍字[29]。国尉实为邦尉,秦之郡尉本称邦尉,但商鞅变法时秦尚未设郡,则这一邦尉所对应的,当为后世中央朝廷的太尉[30]。则整个部队等级为:

将、邦尉、千石令、八百石令、七百石令、六百石令、二五百主、五百主、百将、屯长(伍长)、卒、校徒操。

将、邦尉作为最高指挥官,无疑当由卿爵者担任。诸令所对应的具体官职,阎步克与高亨认为是县令[31]。但文献所见秦汉时期的军吏排序大体为将军、太尉、司马、候、司空[32]。故诸令应为司马、司空等职,“令”字是对长官的泛指。《二年律令》中有郎中司马、中司空、中候等职,禄秩皆在千石至六百石,可与《商君书》相对应。与之平级的则有秩八百石的中轻车[33],而中轻车又被视为“轻车令”[34],亦当为诸令之一,这为了解诸令所统兵种提供了突破口。轻车概念与重车相对应,后者运送辎重而前者冲锋陷阵[35]。故诸令所统部队,极可能由春秋时期的车兵演变而来,对士兵财力与作战技艺均有较高要求。

诸令之下的各级军官,地位高于士级爵的卒,当对应大夫爵。“卒”当源自春秋时代的“徒卒”步兵,只是最普通的士兵。至于最底端的校徒操,则由公士及爵在公士以下者充当,其主体自然为无爵贫民。秦政权蔑称无爵贫贱者为“人貉”[36],而校徒操实为军中杂役[37],其职责在春秋时本由野人负责[38]。

由此可见,商鞅变法后的秦军,仍带有浓厚的身份等级制色彩。这说明军事变革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四、秦帝国时期军制的进一步完善

秦国以武力一统天下。至秦帝国时代,秦军在体制建设上,可圈可点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兵种进一步完善。骑兵在秦始皇时已是一重要兵种。水军也已出现,司马错伐楚时,便组建了舰船部队。战国末年秦有可容50人的大船,至征讨岭南时,又组建了楼船部队[39]。

二是兵役制度已从等级制色彩浓厚的旧军制,转变为以“材官骑士”为骨干的新兵制。材官骑士选自民间健壮骁勇者,通过集中操练来提高单兵作战能力与兵团阵法的攻防能力。这意味着封国兵制转化为帝国军制[40]。

至此,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秦人成功建立起具备强大动员力的集权体制,与包涵步兵、车兵、攻城守城部队、骑兵、水师在内的完备军制。然而,实现统一后的秦帝国,未能及时调整国策,继续奉行军国路线,用暴力手段维持统治,最终二世而亡。

【参考文献】

[1、35、38] 杜正胜.编户齐民[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第459、72、38页

[2] 梁云.论早期秦文化的来源与形成[J].考古学报,2017.02

[3]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第102页

[4、8、14、2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100、194—199、189、202页。

[5、17] 滕铭予.秦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第52、72—110页。

[6] 雍际春.秦早期歷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第271页。

[7] 王子今.秦汉史[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第64页。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第162、165、221页。

[10] 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M].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25页。

[11]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第77页。

[12]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思想[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第8页。

[13] 郭化若.孙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32、87页。

[15] 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第87页。

[16] 梁云.考古学上所见秦与西戎的关系[J].西部考古,2016.02

[18] 林剑鸣.秦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80—85页。

[19] 李峰.西周的政体[M].北京:三联书店,2010.第253页。

[20] 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14页。

[22] 史党社.再论墨学与秦的关系[J].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3

[23] 臧知非.<墨子>、墨家与秦国政治[J].人文杂志,2002.02

[24、40] 王彦辉.秦汉户籍管理与赋役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6.第33—36、119、257页。

[25]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C].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第139页。

[26、37] 朱绍侯.军功爵制考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34、30页。

[27、29] 高亨.商君书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149—150、147-148页。

[28] (南北朝)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3632页

[30、32] 孙闻博.秦汉军制演变史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第59—63页。

[31] 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文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7页。

[33] 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263—265页。

[34] 郭俊然.汉官丛考—以实物资料为中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6] 于振波.秦汉法律与社会[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第138页。

[39] 林剑鸣.秦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19页。

作者简介:陆坦(1992—),男,汉族,河南郑州市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商鞅秦国
秦国的“拐点”
秦国的东进与东出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瞒天过海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rmal process in continuous drive radial friction welding*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
商鞅军事哲学思想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