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晓 赵萍
【摘 要】 “低欲望社会”由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最先提出,他称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日本的全新视角。“低欲望”顾名思义,就是指日本当下的年轻人,没有“朝气”,每日得过且过,失去了梦想与激情。与此同时,中国同样面临着经济发展放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探究日本低欲望社会的成因,不仅有助于了解日本社会的现状,也将有助于中国防患于未然,为今后中国的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低欲望 少子高龄 泡沫经济 阶级社会
一、什么是低欲望社会?
最近,日本已经进入“低欲望社会”的说法甚嚣尘上。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终生未婚率逐年上升,人口和劳动力衰减也未见起色。除此之外,安倍经济学也未能彻底扭转日本经济低迷的现状。日本所面临各种问题有些愈发地变得严重,日本民众对外来的生活充满担忧。安倍政府虽然接连颁布了“促进老年人和妇女参加工作”、“工作方法改革”、“银行负利率”等诸多政策,但是这些问题并未获得实质性改善。甚至有人说安倍政府已经“黔驴技穷”了。
“低欲望社会”一词最初由日本的经济学家大前研一提出,其含义正如字面上理解的一样,即“欲望衰减进而变得低下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的劳动欲望、消费欲望、结婚欲望、生子欲望都开始变得低下。不论政府如何调低物价和利率,都无法有效地刺激消费,经济自然也无法得到增长。比如,30岁前购房买车的年轻人数量也在逐年下降,人们都不再追逐名牌和奢侈品。一些年轻人不再努力奋斗,“宅男文化”大行其道,整个日本都好像失去了活力。
与此同时,中国近年终于放开了“独生子女”的政策限制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然而依旧有不少年轻人“生不起”孩子。不少年轻人面对高昂的房价、天价的彩礼、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也开始过上了“佛系”的生活。
少子高龄化虽然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由此可能产生的消费欲望、奋斗欲望、生活欲望的低下却不容忽视。研究日本低欲望社会的成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社会现状,更可以为中国社会避免进入“低欲望社会”提供预防方案。
二、成因之一:足够富裕而幸福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美军轰炸过的日本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残垣断壁,日本的国民忍受着极度的贫困与饥饿。孩子们围着美军进行乞讨的场景随处可见。然而那时候的日本年轻人虽然忍受着极度的贫穷与饥饿,却心怀大志,支撑着这个国家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复苏,建立了日本最繁荣的高速经济成长期。他们之所以能实现这一奇迹,是因为如果他们不努力工作就只能选择饿死。正因为战后的日本物质匮乏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所以当时的日本青年极度渴望获得成功脱离贫困,为后代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
然而現在日本的年轻人基本都出生在泡沫经济破裂之后。他们的童年生活虽然比不上泡沫经济正当中那样奢侈与疯狂,却也算得上是衣食无忧、无拘无束。许多学者指出,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早已经传播到了日本社会每一个角落。社会学家的古市宪寿也曾说道:“当前的日本人可以说在享受着从古至今最强的富裕与幸福”。
也就是说,他们无需付出努力就可以享受“富足的生活”,而努力之后所能获得的“回报”亦不如贫困时期和高度成长期那样明显。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高举“富国强兵”的大旗,二战战败后便只剩下“富国”。而“富国”在国家层面表现为“赶英超美”,在个人层面则表现为“寒门出贵子”,即“通过努力学习接受高等教育,获得高收入的工作,从而脱离贫困、实现富足而自由的生活”。然而在现如今已足够富足而幸福的日本社会,寒门出贵子的“神话”便失去了市场。
除此之外,当前的互联网发展迅猛,年轻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世界每个角落的信息,动动手指附近的美食就会送货上门,在虚构的网络游戏中亦能享受社交的快乐。渐渐地,他们变得不想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域,厌恶花费力气和耗费精力,避免与外界产生冲突,自然也不再胸怀大志、拥有激情和梦想。
三、成因之二:前车之鉴与不安的未来
不少人提到日本经济的时候总会用到“失去的20年”这个词。然而在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失去的20年”已经变成30年了。当前的日本年轻人从一出生就只经历过通货紧缩,再加上少子高龄的时代背景,几乎很少有人会乐观的认为日本经济会在短期内显著好转。介于泡沫经济破裂的前车之鉴,日本的年轻人变得不想承担风险,既不热衷于投资理财,也不去购买高额的奢侈品和房车。与之相反,即便银行的利率一再下降,他们也选择把所有的钱都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在日本的经济高速成长期,只要你努力工作,你就能升职加薪。只要你拥有工作热情,从一个小员工成长为公司的总裁也并非天方夜谭。简单来说,当时的日本是一个“努力=回报”的社会。然而我们现在却生活在一个“努力当然可能获得回报,然而亦可能颗粒无收”的社会。同时,当前的年轻人记忆中都有着这样一个烙印。为公司刻苦卖力奉献半生的父亲因为泡沫破裂而一夜失去工作,家庭陷入困境生活难以为继。
泡沫经济破裂之前,日本都向往这样一条人生轨迹。平凡家庭的少年怀揣着梦想与激情,背负着家人的期待,来到大城市刻苦打拼获得成功。然后在功成名就之后,便急流勇退把接力棒交给自己的孩子们,让长子背负整个家族的重担。在这之后,他自己就可以不受世俗的约束,过上自由自在、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然而伴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这样的人生轨迹也就不复存在了。现如今,即便你是技术娴熟的职场老鸟,也要时刻担心被公司裁员,每天都生活在不安中,时刻如履薄冰。事实上,中年被裁员后,家庭破碎,被子女抛弃,仅凭着少量的养老金苟延残喘的老人并非少数。
最近时常听到日本老人孤独死在路边这样的新闻其实并非危言耸听。根据日本金融厅最发表的数据显示,日本的老年人若想活到90岁,除了政府支付的养老保险金之外,自己还需要有2000万日元左右的存款。日本民众对金融厅公布的2000万日元这一数字表示极为震惊,甚至有的日本老人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别等到90岁了,早点死了算了”。
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充满焦虑的社会,比起个人的欲望,自然会有更多的人选择“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來度过可能到来的“严冬”。
四、成因之三:差距逐渐扩大的阶级社会
在日本有这样一个谚语“青蛙的孩子还是青蛙”,便是中文里所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用来解释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之大。事实上,在阶级逐渐固化的社会中也有“贫困的循环”一词。这个词是说,贫穷的家庭由于缺少足够的知识、社会、文化资本,生长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的孩子很难从贫困从脱离出来实现阶级上升。
根据文部科学省所开展的“全国学习情况调查”的一部分的监护人问卷调查,得出了“父母的学历或收入越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越强”这样的结果。因此,贫困家庭普遍被认为拥有的资源有限,很难进入“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过程,所以越是阶级固化的社会,仅靠个人的力量越是不可能摆脱贫困的循环。
事实上,日本的贫困率几乎是发达国家中最差的。根据每三年调查一次贫困率数据显示,2015年日本的贫困率为15.6%,而单亲家庭的贫困率则高达50.8%。单亲家庭的贫困率在OECD的35个加盟国中位列倒数第一。
现如今,日本社会被称为“等级社会”甚至是“阶级社会”,当阶级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个人便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阶级移动。当这种情况发生,人们便可能放弃努力,陷入所谓的“低欲望”状态。在笔者看来,日本人常说的“玻璃的天花板”早已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的日本年轻人,努力无法“向上”,偷懒亦不会“下落”,便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了吧。
事实上,在国家经济腾飞之后的“着陆”时期,也就是经济发展放缓的时期极易出现阶级的固化。当前我国“佛系文化”、“丧文化”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便与阶级固化有关。
五、总结
综上所述,日本陷入“低欲望社会”,除了因为害怕重蹈泡沫经济破裂的覆辙,更重要的是因为日本人对未来充满了不安与焦虑。若想根治“低欲望”的现状,也理应从消除日本民众的不安开始着手。这一代日本年轻人并不痴迷于消费也没有过多的欲望,然而也正因如此,整个日本或许将会从一个重视物质财富、追名逐利的社会过渡到一个追求精神财富和平凡幸福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大前研一 『低欲望社会』 小学館 2016年
[2] 轡田竜蔵 『地方暮らしの幸福と若者』 勁草書房 2017年
[3] 古市憲寿 『望の国の幸福な若者たち』 講談社 2015年
[4] 苅谷剛彦, 西研 『考えあう技術─教育と社会を哲学する』 筑摩書房 2005年
作者简介:杨明晓(1993——)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硕士,东华大学,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