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造句能力的方法

2019-12-09 02:04吴英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造句词语方法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学生造句能力的方法,提出让学生先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范围,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表达素材和具体的思路,并通过辅助画面让学生学会造句的教学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造句能力 方法 词语 造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107-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造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若要提升学生的写话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造句。造句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学会合理造句,最后学习怎样造出更生动的句子,从而提升造句的能力。

一、正确理解,清楚使用范围

要正确造句,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实物展示、动作表达、口头描述等方法,促使学生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词语的使用范围,笔者还列出了其使用范围,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量的方式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体会到这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

在指导学生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9课《枫树上的喜鹊》时,考虑到“撑”字比较复杂,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于是,笔者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思考教师列出的句子中,“撑”字分别包含哪些意思。同时,给学生展示了课文中包含“撑”的句子“我正要撑着渡船到对岸的树林里去打柴”,让学生思考在这个语境中的“撑”是什么意思。学生认为:“这里是撑船的意思,就是用竹竿撑住河底让船前进。”对此,笔者鼓励学生结合黑板上的带有“撑”字的词句理解其意思。随后,让学生总结,说说“撑”还有哪些不同的意思。(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辅助手部动作,以加深理解)学生发现:“撑”字不仅有“撑船”的意思,还有“抵住”“张开”“支持”“充满”“充满到容纳不下”的意思。在学生正确理解了“撑”字的不同语义和应用的语境后,笔者鼓励学生自主造句,尝试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撑”字的不同意思。很快,学生造出以下句子:“我在下雨的时候撑开了一把伞。”“有老师给我撑腰,我什么都不怕。”“我吃饱饭了,肚子很撑。”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词语的意思,笔者还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集好词佳句,并分别标注其意思和使用范围,从而使学生的见识更为广博。

二、创设情境,提供表达素材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若要让学生提升理解词语的能力,最好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些表达素材,促使学生大胆地运用词汇造句。在学生观察某个事物或动作时,笔者就常常鼓励学生围绕其造句。此外,笔者还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然后尝试造句。

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0课《沙滩上的童话》后,笔者鼓励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欢呼、微笑”等造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造句,笔者给学生创设了与之相关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素材。比如,给学生展示了报纸上的图片,让学生看到奥运会选手夺得冠军后观众的表情和表现。这给了学生一定的启发,有学生提出:“欢呼能用来表示内心十分快乐的感觉。”在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后,笔者鼓励学生造句。于是,有学生这样造句:“运动员在经过卓越的奋斗后得到了金牌,他听到了全场观众的欢呼声。”此外,笔者还展示了与微笑有关的素材,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笑,如大笑、微笑、讥笑等,还鼓励学生分辨这些“笑”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并尝试造句。于是,学生造出了“当我帮同桌捡起了本子后,他回我以微笑”的句子。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图片、语言等方式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以之为基础开展造句活动。

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表达,学生的感受会更为真切,而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造句,效果会更好。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在造句后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在交流后能够活跃思维,从而更积极地练习造句。

三、提供线索,揣摩具体思路

造句属于创造性的活动,要求学生用某一个词语来造句,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创造符合该词汇的语言环境。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这样的造句要求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因此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线索,降低造句的难度,让学生能具体揣摩,從而造出更精彩的句子来。

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1课《葡萄沟》时,笔者鼓励学生用“盛产、成熟、搭、吃个够、利用”等词语造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揣摩造句的思路,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线索,让学生思考。以“利用”这个词语为例,笔者首先展示了课文中的例子“利用流动的空气,使水分蒸发,晾成葡萄干”,让学生初步了解“利用”的使用语境。此后,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利用和‘用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请大家先将‘用字造句,再和课文中的‘利用例句进行对比。”学生发现:“‘用使用比较广泛,以用具体的工具为主,但是也能用各种方法。‘利用基本上只能用于某种方法。”在这个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练习造句:“那么,在造句的时候是否要注意在‘利用的后面加上某种方法呢?这种方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请大家试着用这个方法来造句。”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开始造句,写出“我利用身高优势,帮助班级篮球队得到了第一名”的句子。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会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提供不同的线索。如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具体描述某一个造句的语言环境,以促使学生打开思路,更积极主动地练习造句。

四、借助画面,力求生动丰满

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借助画面促使学生学会造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现具体的图片或照片,然后让学生围绕图片或照片内容造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所以借助画面能促使学生造出更生动、更精彩的句子,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4课《风娃娃》一文的课后练习为例,笔者鼓励学生用“断断续续、无影无踪”等词语造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笔者给学生展示一幅图片:断断续续的水流状态和被风吹动、即将消失在水的尽头的树叶。然后,笔者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造句。从图片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因而也能轻松造出下面的句子:“早上,同学们断断续续地进入了校门。”“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就都跑了出去,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不仅如此,笔者还鼓励学生在练习造句之前先试着给该词汇画一个“素描像”,画出该词汇的特点,然后再造句。以“赶紧”为例子,学生画出了奔跑的人的形象,然后造句:“妈妈回来了,我赶紧来到门口迎接妈妈。”

在借助图画指导学生造句的过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观察图片,鼓励学生找出画面中的主要内容,关注画面中的各个细节内容,然后围绕画面的内容展开具体描写。这样,学生的想象就有了画面作为依托,从而能更好地开展造句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造句能力受到了词汇量和语言情境的影响,容易造出陈旧乏味甚至是不合情理的句子。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以及给学生提供练习素材,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造句能力。

作者简介:吴英(1977—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造句词语方法
容易混淆的词语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找词语
造句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造句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