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作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要统编教材在内容、类型和结构,呈现方式彰显“学本化”追求,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作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为写作训练建立桥梁纽带。
【关键词】观察 模仿 想象 迁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091-02
特级教师刘仁增在《语用教学与文本秘妙》中说到:“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获得经典、规范的语言,更要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系统,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地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语言的增值,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才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堂教学是为“写作”服务,如何寻求“教材与写作”之间的桥梁纽带,让课堂教学真正高效增值呢?实际上,教本和学本历来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价值取向。统编教材无论在内容、类型和结构,还是在呈现方式上都彰显“学本化”追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作的依据,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为写作训练建立桥梁纽带。
一、捕捉细节,观察想象
教材就是很好的范例,教师钻研教材时除了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还应细心捕捉教材中的插图、标点等细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当我们能合理运用时,往往能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一座桥梁。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时,让学生仔细观察“闰土和迅哥儿”交谈的那一幅画面,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然后根据课文中的对话给人物加上神态和动作,学生兴趣浓厚,写闰土时用到“兴致勃勃、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绘声绘色”等词语,写迅哥儿用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听、羡慕敬佩的眼神”等,这样的训练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词语的积累运用,也让学生明白在语言描写中加入神态和动作描写更有画面感,人物形象更鲜活。同时,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入情入景、声情并茂,教师在朗读指导时不需要过多花费精力进行指导,可谓“一举两得”。
标点符号虽小,但作用不小,它有时可以引人无限的想象,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一文第13自然段写道:
多么快乐的日子啊!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忽然不知從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的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为了体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快乐,文段中描写了三个场景,并在三个场景之间用了两个省略号。对于这两个省略号,教师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实际却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有”。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思考“能否将其中的省略号换成分号”,通过对比,让学生看到省略号的丰富内涵,然后抓住这个符号让孩子当一回小作家,充分展开想象进行片段小练笔:你们觉得这些省略号还可能省略哪些“快乐”的内容?
如有的同学写道: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爷爷冻得直跺脚,他也跟着直跺脚,爷爷从地上抓起一把雪,抹在凡卡的脸上,假装生气地说道:“你这个小淘气包。”凡卡朝爷爷吐吐舌头,说:“你这个淘气包爷爷。”有的写道:爷爷有时用他那冰凉的手指偷偷的来捂凡卡的脖子,有时还拿一些雪粘在胡须上,装扮成圣诞老人,有时挠挠凡卡的胳肢窝,逗得他咯咯大笑。……教师在教学中要敏锐地捕捉教材细节,以教材为支架,让学生观察想象,有感而作,既有效地进行语文表达和写作的训练,同时深化了主题。
二、段落模仿,训练表达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达力。只有当阅读教学的目标转向“语言形式”的学习运用时,教学内容才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学生才能收获“语言”、收获“方法”,最终成就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课文中有许多可以供学生模仿的段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段落展开读写结合训练。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第2自然段描写小艇独特的样子,语言用词准确,比喻新奇形象。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画出小艇特点的关键词句,得出小艇的特点是“长”“窄”“深”“两头翘起”“行动轻快灵活”,然后改写成“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结合图片,笔者在对比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原文语言的精准形象,学生明白了要将一个事物介绍清楚,就应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用词形象。笔者趁热打铁,用幻灯投影一个球形的红色书柜,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片段描写训练:仔细观察,抓住书柜的特点展开想象,从颜色、形状、作用等方面介绍书柜。学生有例子模仿,写作难关不攻自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写作的方法不再隐藏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之中,要把学习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落到实处。
三、写法迁移,拓展运用
随着年段的升高,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要揣摩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一篇篇课文中体会写作方法,领悟写作方法,总结写作方法,适时让学生对所学的写作方法进行迁移与运用训练。《凡卡》这篇课文“以乐衬悲”的对比手法很有特色,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笔者让学生采用这一写法修改刚写完的习作《我不想长大》,以幼时快乐场景的刻画反衬当前的苦恼,突出文章中心。另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采用虚实结合,通过想象大海的变化来叙写琴声的变化,这种联想、想象的写作技巧可以让习作锦上添花。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欣赏钢琴曲《月光曲》,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只能用简单的一两个词语概括。这时笔者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中相关的段落,看看作者是怎样叙写,体会虚实结合的精妙,然后学习这种写法。在简单介绍《春野》的创作背景后,笔者让学生静静地倾听欣赏《春野》名家朗诵,再将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刻画下来,意想不到的是,本来只要求写200字左右,结果近一半同学都写出400字以上,不少学生掌握了这种写作技巧,如在单元习作中写一次参观艺术展览,部分同学就运用了这种写作技巧。
读课文就是研读别人写的作文,从“模仿”开始学习,可以自然巧妙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种种写作技巧。语文知识在多次运用中达到自动内化,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
四、提纲架构,学习选材
学生写作需要有谋篇布局的能力,要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把握到位。不同的文体写作的要求不一样,选材也不一样。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文体写作角度不同,逐渐把握写作技巧。语文课要突显文体特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如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爬进家里的松鼠》时,分析了文章内容后,笔者设计文章内容对比,让学生对篇章的整体结构了然于心,为自己的写作服务。以下是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迁移运用的教学片段。
1.讨论:《跑进家里的松鼠》与《松鼠》相比,写作目的和选材有何不同?
2.写一篇作文《我与 》,主题要体现你们一家与这一小动物的亲密关系,你会选择什么材料?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完成下面的提纲,并说一说你选材的理由。
了解文章架构之后,学生对单元主题——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此时教师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习作提纲的架构,有水到渠成之效,且通过提纲式架构及时发现选材是否重复、雷同,有助于确定文章写作的详略。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语文课堂就是运用教材,教会学生运用语言、积累有语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是学生发展综合素养的体现,要用好教材,以教材为支架,教师将教材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有效联系起来,为学生搭建起写作训练的桥梁,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简介:彭新春(1979— ),女,湖南邵东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多次获得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称号,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