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晶晶 刘亚玲(武汉商学院旅游经济研究所)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也是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专业课程设计体现着高校专业培养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优化专业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应用型本科教育指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任务和特色的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型和技能型适用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既要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人文素质一般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构成,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教育环境的陶冶、个体实践活动等方式传递人文知识、塑造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的教育过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所有人才培养一样,首要的是“人”的培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是一切人才的基本要素,而人文知识和理论的传授及人文素质和精神的培养本身就是文科类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说,人文素质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致力于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全面发展的人。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避免人文素质教育低效性,实现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以点带面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熏染。
2014 年3 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 所学校中,将有600 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新生类型。本文主要以湖北第一批转型升级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展开论述。
作为高校第一批应用型本科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按照教育部对专业办学要求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向湖北地区,辐射全国,培养适应酒店行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系统的酒店管理的理论知识,具备酒店经营与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职业发展潜力大,富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在高星级饭店、连锁酒店、餐饮集团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立足行业和企业,不断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了“循行导教”的办学理念。从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中选取35 名学生,与本地知名酒店集团进行校企深度合作,组成创新实验班,探索“循行导教3+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道构建课程体系;学生选拔过程中由合作企业全程参与,校企共同制定遴选标准,共同组织实施考核,入选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实验班日常管理中实行校企共管,校企协同授课,实行多学期、连续性、阶段性弹性实践教学。专业探索近3 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多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奖和多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并积极发挥行业牵头人作用,搭建平台,开展与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活动多,影响大,凸显应用型本科的社会地位,同时专业建设不断修炼“内功”,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组建名师工作室,发挥“教授、大师”引领作用,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
目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提出3 项基本要求,涵盖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课程体系围绕着酒店各部门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匹配设计,从专业技术知识与知识应用、职业实践能力、个人修养与职业素养三大知识模块进行课程设置。在知识域板块,要求学生在修炼个人修养与职业素养的基础上,掌握酒店认知与理论基础知识、酒店服务与一线管理知识、酒店经营管理知识,并能够熟练进行对客服务,掌握一定的部门运行管理能力。
在个人修养与职业素养知识模块中,专业开设了基于价值引导的人文课程。其中人文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和拓展课程,开设有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普通话、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暑期社会实践、课外体育锻炼等,以上均为人文素质必修课程,基本上会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完,同时还开设了8 个学分的公共选修课以及网络选修课,共占总学分的31.87%。
在专业技术知识与知识应用、职业实践能力两大知识模块中,专业开设了基于职业活动的各类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涵盖了酒店服务与一线管理知识、酒店经营管理知识、对客服务技能、部门运行管理技能等方面课程,开设有经济学、管理学等企业管理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课程,前厅客房管理、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礼仪、服务管理综合实验等课程,占总学分的68.13%。
总体而言,专业课程开设较为全面,公共课程能为学生专业学习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但学生需在四年时间修满40 多门课程,课程门数较多,再加上学校及社团各类竞赛等活动较多,不少学生感觉课业负担较大,特别是实习后的学生上课积极度不高,对课程内容兴趣不大。同时,公共课程设计较为全面,但与专业课程相互间联系不大,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此外,专业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采用项目模拟、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进行知识讲解,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关注度不高。
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变化特征进行设计,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要进一步提升人文素质。同时,课程教学方法也需进行改革,需要具备一定的开创精神和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应始终贯穿于专业课程设计。
1.着重围绕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进行设计
酒店业,作为服务行业的一种重要业态,仍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人员完成各项服务工作,但社会现实是,一线服务人员的薪资待遇仍然较低,不少学生在了解了行业后纷纷转行,怕苦怕累的学生不在少数,有的学生更倾向于去做“网红”,觉得赚钱更快。还有一部分学生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坐办公室”更体面。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择业观,但对专业及职业的热爱并不是上几次课就可以培养起来的,更需要贯穿到整个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如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职业素质修炼》《酒店管理概论》等基础课程时将酒店职业要求与职业精神设计到整个课程中,从学生入学开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酒店行业,什么是职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
2.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设计
该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期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及大四下学期,按照“循行导教”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然后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最后再回到学校进一步强化管理知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清晰的,但很多学生实习回来后心理变化大、想法多,无疑给课程设计与教师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此阶段的课程设计应多以选修课、素质课为主,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往管理知识与能力上发展。
改变教师传统教授的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法进行教学,将知识的灌输逐渐改变为互动。如在《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上,在教授完鸡尾酒调制的基本原理之后,布置自创鸡尾酒调制的学习任务,由学生根据相关要求设计一款鸡尾酒,对鸡尾酒命名,并口述创意灵感,原料使用依据等。这一任务既可以考查学生对酒水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又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对学生基础知识、调酒技能、创新思维等知识与能力的多维度测试。教师改变“满堂灌”,学生改变照搬书本训练的传统方式,在反复实验、试错调整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什么是鸡尾酒,如何调制出一杯“有涵义”的酒,一杯“让客人满意”的酒。
对于实习回来后的课程,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师变为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任务驱动,学生分组讲解课程内容并提问,或由学生提出其感兴趣的实践内容,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完成。对于部分不太容易理解并运用的课程,如《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课程》《宴会设计与管理》等,可采取联动考察的方式,充分利用学生创业餐厅,由学生负责全权负责经营该餐厅,学生小组经营一到二周时间,期间所有产品出品、服务、宣传、销售、财务等工作都交由学生完成,根据学生小组经营的收益等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及实践热情,有利于发挥学生在酒店实习时的所学所感所悟,并找到自身不足。
当然,教学方法的革新也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配合,学校要给予专业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只要课程内容符合课程大纲的规范,可灵活选择场所进行不同项目的课程。
行业文化是酒店行业及所属酒店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其中企业文化是构成行业文化的基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优秀的职业素质,并结合专业特点及学校办学特点,汲取行业文化精髓,进而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团队精神、诚信精神、敬业、热情微笑、待人如己、尊重、创新精神等等都是酒店行业的核心文化,也是每一个酒店人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进酒店行业文化,可以使学生更了解酒店企业、酒店行业,也能够充分发挥行业文化的凝聚、导向、约束、激励、协调等功能。
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酒店新鲜事”模块,由每个学生轮流分享本周或本月酒店行业发生的重大新闻,或者学生最感兴趣的酒店见闻,将这一模块融入到每一门专业课程中,强化学生的“我是酒店人”认知。除了学校教学主体,酒店企业也需要积极融入进高校专业教学过程中来,常规的酒店参观与实习活动已不能满足90 后学生们新奇多样的想法,酒店可设计更多体验活动来鼓励学生参与;酒店职业经理人可采用导师制,一对一或一对多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帮助其快速了解酒店,融入酒店行业。另外,积极发挥酒店管理专业社团作用,社团与酒店人力资源部可进行有效对接,将酒店企业文化活动借鉴到社团活动中来,将专业课程无法开展的项目放到社团活动中来,增加社团活动的丰富性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