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2019-12-09 07:09单丽娜
职教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粤港澳

□陶 红 单丽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1]。”职业教育与区域职业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且互惠双赢的战略发展关系[2]。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为高职院校提供就业岗位及财政支持,高职院校为湾区建设输送所需的人才来源。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湾区内的丰富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支撑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驱动力和硬件基础[3]。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概况

由于港澳地区高职院校数据可获取性难度较大,本文所提“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是以珠三角9 市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截至2018年底,粤港澳大湾区9 市拥有高职院校有71 所,占广东省高职院校总数的81%;广州市有高职院校46 所,占广东省高职院校总数的52%;佛山、惠州、东莞各4所,深圳、珠海、肇庆各3 所,中山、江门各2 所,共开设19 个专业大类,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 市高职院校分布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 市高职院校分布情况

(二)专业设置概况

粤港澳大湾区9 市中所设置的专业涵盖了2015年教育部修订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全部专业。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较为全面,其中设置比例较高的专业为财经商贸类、电子信息大类、文化艺术大类,均为10%以上。粤港澳大湾区9 市中,农林牧渔第一产业专业设置布点比例为1.07%,土木建筑大类、水利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等第二产业专业设置布点比例为22.76%,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卫生等第三产业设置布点比例为76.17%;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内部结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1.56%、41.66%、56.78%相比,可得: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二产业专业设置比例相对不足,而第三产业专业比重过剩,达19.39%。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市各专业大类开设情况见表2所示。

表2 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 市高职院校各专业大类开设情况

(三)产业结构发展概况

2013年到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9 市地区生产总值均呈增长趋势,整体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市产业结构总体情况及占比(见表3和图1),从三次产业总体比重和各地市三次产业比重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地区生产总值高低排名前五位城市,分别为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按三次产业产值情况分析,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较高为肇庆、广州、江门,;第二产业产值总值较高为深圳、广州、佛山;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较高为广州、深圳、东莞。

表3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 市GDP 总值及产业产值比

图1 2013-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 市三次产业产值及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产业结构的比重反映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4]。从产业结构比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9 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56%:41.66%:56.78%,产业结构呈“三、二、一”型[5]。除佛山、中山、江门、惠州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外,广州、深圳、珠海、肇庆、东莞市均呈“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这5 市的产业结构基本与粤港澳大湾区9 市整体产业结构发展一致,亦与广东省整体产业结构发展步伐一致。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专业结构是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指标,而产业结构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指标[6]。本文运用吻合度指标来表达粤港澳大湾区9 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吻合度采用陈基纯(2015)的吻合度分析方法计算,具体为使用产业结构比重与专业结构比重的差值来计算。偏离度绝对值的大小可以表明专业结构偏离度大小。专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大,说明二者吻合度越弱;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小,说明两者之间的吻合度越强[6]。

(一)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产业专业设置基本适应其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9 市第一产业的总产值为1181.52 亿,产值占比为3.67%。高等职业院校相应开设的专业占比为1.07%(见表4)。第一产业产值较高的有肇庆、江门、惠州这3 市,第一产业专业设置占比较高的有惠州、深圳、佛山、广州这4 市。从产业发展来看,肇庆市、江门市、惠州市第一产业产值较高,与之相应的专业设置占比情况而言,肇庆、江门市并无设置第一产业专业,惠州市第一产业专业占比差额1%,相比较合理。而肇庆、江门两市占比差额明显高于专业占比,反映出该市对第一产业专业设置重视度有待加强,应及时填补第一产业专业设置空缺。

从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产业专业与产业偏离值来看(见表4和图2),总体偏离值不大,未超过3%,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基本适应。从每个城市主体看,最高差额度城市为肇庆市,其他8 市第一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差值不超过8%。其中,广州(-0.07%)、深圳(-1.79%)、东莞(-0.38%)为均负偏离,即这三市的第一产业专业设置比例过剩,第一产业专业设置布点比重均超过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出其地区第一产业发展所需;而珠海(1.8%)、佛山(0.34%)、中山(1.6%)、肇庆(15.5%)、江门(7%)、惠州(1.0%)这6市为正偏离,即这6 市第一产业专业设置未能满足其地区第一产业发展需求。第一产业专业设置布点比重均低于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目前,粤港澳大湾区9 市中仅有广州、深圳、佛山、惠州、东莞这5 个城市10 所高职院校设立了第一产业类专业,其中包括广州市(私立华联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5 所,深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2 所,佛山、东莞惠州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工程职业学院)1 所。而肇庆市与江门市第一产业产值在湾区内占比较高份额,第一产业专业设置却存在空白,应加强对第一产业专业发展的重视,以期适应第一产业发展经济需求。

表4 2017年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与专业占比情况

(二)粤港澳大湾区第二产业专业设置不适应其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9 市第二产业的总产值为3504.76 亿,产值占比为45.81%。高等职业院校相应开设的专业占比为22.78%(见表5)。第二产业生产产值较高的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这4 市,第二产业类专业设置占比较高的有佛山、中山、惠州,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型,第二产业发展占其经济发展优势,但其第二产业类专业设置比重不足,滞后于其产业发展[7],未能有效满足第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与粤港澳大湾区9 市第二产业结构发展总体步伐不相适应。

从粤港澳大湾区第二产业专业与产业偏离值来看(见表5和图2),整体偏离值为22.78%,粤港澳大湾区9 市均为正偏离,即这9 市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比例低于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未能有效满足第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适应性较低。其中,广州(5.52%)第二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差绝对值最小,其它8 市均较大,都在14%以上,第二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偏离值最高为惠州26.33%,超出9 市第二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偏离值平均水平22.78%。

表5 2017年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与专业占比情况

(三)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专业设置超出其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类专业与产业偏离值来看(见表6和图2),整体偏离值为-18.34%,部分专业设置过分饱和。粤港澳大湾区9 市第三产业产值为42986.8 亿元,占比为50.52%;专业布点数量占比为68.86%(见表6)。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较高,说明第三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支柱型产业,相应的第三产业专业占比也比较高,其中财经商贸类、电子信息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第三产业专业出现过于饱和状态。

表6 2017年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与专业占比情况

纵观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专业占比与产业偏离值,9 市均为负偏离,即第三产业专业设置比重均高于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其中,广州(-5.35%)第三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差绝对值最小,其它8 市均较大,都在18%以上,第三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偏离值最高为珠海35.8%,超过湾区9 市第三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偏离值平均水平18.34%。可见,9 市中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供过于求,这与大部分城市暂时处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是不相符,第三产业的适应性比率高于平均水平。

图2 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 市专业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值绝对值(%)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策略

(一)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8]。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体系,需积极填补第一产业专业设置空白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产业专业设置存在部分漏缺现象,如肇庆市、江门市。肇庆市是湾区内最大的开发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70.6%,土地资源肥沃,地理位置卓越。但肇庆市未在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方面开设任何专业,专业设置空白。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也是广东省农业大市,两市产量约占珠三角的三分之一,但其高职院校在第一产业专业大类方面存在专业设置空缺现象,也应填补其空白,适应其区域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并适时动态地调整,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工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从当地产业结构及支柱产业出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统一全面地筹划与安排,是确保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科学性条件。粤港澳大湾区9 市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以区域协调发展角度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进行科学统筹布点。企业作为湾区经济建设的参与者,校企合作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或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双方双向动态反馈职业技能人培养需求以及市场需求,以满足专业设置布局与产业结构发展、人才需求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减少区域行业内的同类高职专业设置的重复度,实现人才有效供给。院校则根据政府和企业提供的人才需求等信息进行专业设置计划,并向政府上报专业设置计划[9]。

(二)建设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第二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群

地方高职院校是直接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预示着未来人才需求的结构,而人才需求的结构又会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因此,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群既需要适应区域产业的发展,关注社会行业需求,也要充分考虑到院校自身办学条件。粤港澳大湾区9市中第二产业产值较高的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这4 市,高职院校第二产业专业设置占比较高的有佛山、中山、惠州。从整体偏离值来看,尽管佛山、中山、惠州市第二产业专业设置占比较高,但其第二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差仍是较大,第二产业类专业设置明显未能满足其产业发展需求,存在滞后性,应该增加第二产业专业招生人数,加大第二产业专业布局,以满足第二产业劳动力发展需求。佛山是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的门户城市,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其依托37 个专业镇形成了特色的产业集群,佛山市专业设置方向应坚持重点建设机械设计制造类、汽车等第二产业类专业。中山作为珠江西岸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产业是中山的经济命脉,但其近几年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下降,产业发展方向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设置发展方向应继续把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第二产业类专业作为重点;惠州作为新兴工业城市,专业设置应重点增加机械设计制造、汽车类等第二产业类专业。

(三)建立化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保障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保障机制主要从专业需求预警机制、评估机制这两方面加强。其一,专业设置预测机制能够有效预见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企业提供市场所需人才,提高专业设置的质量和针对性[10]。粤港澳大湾区9 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重复性,例如,财经商贸类专业布局点达526 个,存在专业的重复设置与趋同的现象,这容易导致市场需求饱和。专业规模过大和布局过密现象,不仅流失了高职院校专业办学特色,还导致有限教育资源短缺和浪费,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优势不明显,无法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人才供给过剩,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而建立专业需求预警机制能有效地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为科学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9 市高职院校专业需求预警机制的设立,可以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各市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找准发展方向与角色定位,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企业反馈的人才需求信息,预测发展趋势等,针对各区域产业结构需求适当地增减专业的招生,使专业建设粗放式发展为内涵化、区域特色化发展。

其二,评估机制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的重要途径。目前,粤港澳大湾区9 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评价主要依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和高职院校自我评价。针对现有专业,教育行部门以“毕业生就业率”为评价标准,但数据来源于高职院校自身,影响其实效性。高职院校提出建设新专业的需求,需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而市场及第三方评价机制存在缺位,行业企业部门参与的力度明显不够,仅凭高职院校自身难以解决优化专业设置和建设问题。而专业设置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计与开发等方面步调一致。因此,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引入市场要素,以“对口就业率”为考核指标,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第三方评价机制。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水平,为粤港澳湾区内城市协同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11]。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粤港澳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