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化:元素提取与效果保障
——以“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

2019-12-09 23:12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财税财政税收

李 永 刚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海 201620)

高校德育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德育教育。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丰富教育内容,更要改革德育教育方法。结合社会现实和社会背景,补充、完善德育教育内容,使得这些内容为学生所接收,进而提高教育效果。[1]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在高校,主导力量是高校教师。高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时,高校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做好理论积淀。高校教师讲授“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必须关注国家的社会性质,必须时刻考虑理论导向和意识形态导向。重要的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更是对课程授课教师的一次提升和教育。

1 “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课程介绍

“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课程属于财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课程教学具有明确的价值塑造目标。[2]

1.1 课程属性

“西方财税理论”主要是指以西方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一种财政收支或管理理论,“实践”是国家或政府的具体做法或管理模式,因此,“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也是一个政治范畴。“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课程基本属性是应用经济学,但由于它是财政和税收的融合体,更多的也会融入西方社会的一些经济观点和政治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思想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冲突,这对于在校的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必然产生较大影响和冲击。“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的财政学问题和税收学问题必然涉及到西方经济学家的政治观念和经济思想,而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可能具有一定的冲击。

1.2 课程内容

“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西方财税方面的理论和思想以及理论流派的产生和发展等。主要包括:经济理论与财政理论、政府制度运行理论、财政目标理论、财政支出理论、税收公平理论、税收效率理论、税收转嫁与归宿理论、公债理论等。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可以较为系统、全面了解西方财税方面的理论和思想,通过对各理论流派的产生背景、主要观点、现实意义、优缺点等进行系统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财税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还可以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3 课程特点

“西方财税理论”是以西方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一种财政收入理论、财政支出理论和财政管理理论。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题的一种分配关系,必然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而税收是国家依靠所拥有的政治权力获取收入的一种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因此,“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课程也属于政治范畴,属于政治经济学。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而财政又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政府必然要用获得的财政收入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这与公共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本课程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1.4 课程教学目标

“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价值塑造目标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多种要素(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分别从特定方面反映着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特定本质和基础,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都应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尽职尽责,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 “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元素提取

“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本课程的相关章节均包含了相应的思政元素。

2.1 经济理论与财政理论方面的思政元素

首先,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分析,可以研究经济的波动性,可以挖掘国家宏观经济干预理论和国家治理元素。其次,财政所具有的历史性、国家性和阶级性,可挖掘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阶级观方面的元素;税收具有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可以挖掘公平性、义务性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义务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仁爱之心”。再次,通过对财政理论的讲解,可以挖掘财政体制中体现的公平、法制、民主要素。

2.2 政府制度运行理论方面的思政元素

首先,古典经济学对政府制度的论述中可以挖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质的元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国家本质的有关理论可以挖掘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元素;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可以挖掘政府干预理论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治理观。其次,对社会主义政府制度运行理论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再次,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财政目标理论方面的思政元素

首先,古典学派关于财政公平目标的阐述可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元素,还可以挖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元素。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财政效率目标的观点,要求财政是保吃饭,促建设的重要手段,可以挖掘财政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政观。再次,通过问题分析,树立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

2.4 财政支出理论方面的思政元素

首先,通过对西方财政支出理论的分析和批判,讲解社会主义制度下财政支出的科学性,挖掘思政因素。其次,财政建设支出方面。结合财政在交通、通讯、投融资等方面的投入,挖掘财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再次,民生支出方面。可充分挖掘财政在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农业支出、环境治理、医疗支出和教育支出等方面思政元素。最后,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和感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5 税收公平理论方面的思政元素

首先,亚当·斯密和萨伊的税收公平理论,可以发现西方社会狭隘的公平观,挖掘社会主义税收的公平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平观、公正观和法治观。其次,瓦格纳的税收公平理论可以挖掘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以义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再次,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社会文化的集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2.6 税收效率理论方面的思政元素

首先,亚当·斯密的税收效率理论提出税制设计要符合平等、确实、便利和最小征收费用原则。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包括:平等观、法治观、便利观、节约观,可以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拉姆齐的最优税制理论中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包括公平与效率。再次,税收行政效率原则是指国家征税应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去获取最大的税收收入,以使税收的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差额最小。该原则侧重于对税务行政管理方面效率的考察。最后,通过对这一原则的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解国务院机构改革和国地税合并的重大举措。

2.7 税收转嫁与归宿理论方面的思政元素

首先,威廉·配第的税收转嫁与归宿理论,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包括国家课税权,通过讲解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课税观和国家治理观,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正在推进的房地产税立法改革。其次,瑞典学派的税收转嫁与归宿理论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是爱劳动,强化勤劳致富、避免不劳而获的财富观。最后,重商主义中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包括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创造财富,多卖少买是一国增加本国财富的重要方法。

2.8 公债理论方面的思政元素

首先,德国学派的公债理论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包括诚信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国债是国家以政府信用作担保,根据有借有还的借贷原则向居民和企业举借的债务。其次,公债功能理论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为诚信、法制和民主。公债作为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可挖掘法制、民主方面的元素;公债职能的研究,可挖掘公债职能与国家职能的关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社会观。再次,公债作为调节社会经济的一种手段,弘扬公债改革的成就与贡献,强化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3 “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

为保证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必须在课程大纲修订、课程考核目标调整、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团队德育研究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3.1 修订教学大纲

围绕专业选修课程与课程思政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双重目标,对“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在相关知识点补充完善德育教育元素。当前所用课程教材是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选取的,德育元素的挖掘和分析均有欠缺,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更好地从专业人才培养和德育教育目标两个维度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 调整课程考核目标及内容

将课程从原先主要对理论学习的专业考核调整为专业考核与价值观塑造、价值观引领、德育教育、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等多维度、多目标考核,从财税专业的角度增加价值、德育、文化等考核内容,注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点考核,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的。重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财税事件结合起来,通过课程论文、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的方式,与财税领域改革的具体政策、方针、制度等结合起来。

3.3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规范案例选取、精化案例引入、优化课堂提问、强化案例讨论和深化案例归纳等方面开展案例教学改革。对经济生活中的财税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丰富育人新路径。[3]

3.4 鼓励课程教学团队开展德育教育教学研究

在课程教学团队中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围绕“西方财税理论与实践”课程德育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开展教学研究。团队授课教师在不断完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课程团队授课教师除积极参加本校、兄弟院校或党校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外,还要积极开展与其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交流,此外还要经常开展团队内部研讨,以此提升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4]

4 结论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要求和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才能达到更好的思政教学效果。由于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可供挖掘的思政元素。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和相应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财税财政税收
财税政策助推贵州精准扶贫探讨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探讨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中国企业在境外的财税管理
税收(二)
税收(四)
税收(三)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财税体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