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凯,周建稳,胡文雪,龙 蔚
(1.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 普洱 665000;2.云南农业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01;3.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的热点和难点,保证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保障人民切身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虽然云南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也较晚,但是高原气候是云南农业与生俱来的优势,2012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云南大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一方面开展“三品一标一品牌认证”和“六个六评选”,另一方面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2]。普洱市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2016年普洱市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绿色产业增加值占传统GDP的比重达71.5%[3]。2017年,云南省政府将普洱市划定为水稻生产功能区和天然橡胶、糖料蔗、油菜籽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作为国家级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其在管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高原特色品牌农产品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对云南省其他地区发展品牌农业和“绿色”经济具有典范作用。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源于人们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后对所处生存环境和涉及自身利益的食品问题的关注。20世纪40年代以前,农业主要担任了满足战时口粮的角色,只关注其数量上的储备,却对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重视度不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尤其是在农业机械化的指导下辅助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在满足世界人口急剧膨胀对食物需求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并因此危及人类健康,不得不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各类食品安全危机频发(比如1996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1998年席卷东南亚的猪脑病、2011年德国的“大肠杆菌污染的黄瓜”等事件),其破坏性甚至蔓延到发展中国家[4],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现如今,信息网络化时代的透明性和普及性倒逼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得不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同时,也间接推动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基石,近年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成效显著,但由于云南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云南省在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1)质检技术落后和检测人员不足。由于科技支撑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研发人员、科研教育推广人员缺乏,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科技成果供应不足,很多正在研发的技术、正在推广的技术欠缺质量安全要求和指标,农业标准的研究、运用严重滞后。(2)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能力建设缓慢。云南省大部分市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和资质认定未实现“零”的突破,监管人员严重缺乏,绝大多数县级监管机构只有一名兼职工作人员。(3)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导致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监管者没有有效的沟通平台,没有达成共识,许多政策的实施落实不到地方,生产者和消费者大多还停留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 的认识上。另外,由于农产品生产环节多,农户的人力资源和机械设备不足,再加上高毒高药的农药化肥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使得生产者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得不到遏制。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爆发的隐蔽性、季节地域的不规律性,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质量从“田间到餐桌”的溯源监管,普洱市政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准绳,加强农户种植养殖的安全监管、加大对外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力度,严格把控市场准入机制,强化农业环境的保护,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理添加剂在生产和销售环节的使用,从源头上消除农产品安全隐患。
普洱市自2006年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通过近十年来的努力工作,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思茅区、澜沧县、景谷县、宁洱县已完成农产品质检站的建设;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已完成基本建设工作;还有墨江县、景东县、江城县、西盟县、孟连县、镇沅县的质检站的基本建设也已完成,正在进行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及验收工作。目前争取到国家立项建设的县级农产品质检站10个,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项目1个,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项目全覆盖,争取中央投资 3 200 万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建设内容,将进行项目验收及开展实验室资质能力建设。
普洱市积极响应国家制定的各项检测制度和检测方法,配合省市区的抽检工作。在省级以上的监测检查中,普洱市的农产品未发现国家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在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中,抽检样品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除此之外,围绕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基地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抽检工作,配合农业部、省级检测机构完成对蔬菜、水果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的抽检工作,总体合格率达到了国家要求的96%以上,有力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普洱市在全省建设“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战略部署的引导下,在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支撑体系、“三品一标”的创建方面着力打造普洱特色品牌农业。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发展,组织专家编写了《2015—2020年普洱农业品牌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在《人民日报》、品牌农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国际农商品牌发展北京论坛等多个场合阐述了普洱品牌农业打造的新思想、新举措。另外,全市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和扶持一大批绿色生态高原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树立普洱高原特色农业整体品牌形象,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品一标产品,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申报认证的“三品一标”企业194家,认证产品420个[5],认证面积累计21.632万hm2,有效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立足普洱的生态特点、资源优势、产业基础,把发展庄园经济作为创新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突破口,规划建设了帝泊洱生物茶谷、柏联普洱茶庄园、爱伲天然生态牧场、曼涯咖啡庄园、普洱“凇茂谷”等一批特色庄园[6],推动优势资源、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聚,实现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我国传统的产品观念是先生产再为产品找市场,这样的运营思路使得产品容易发生滞销。品牌化产业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机认证不仅能保证其质量安全,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难卖问题的有效途径。普洱的景东无量山乌骨鸡品牌化产业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瓢鸡、思茅区的有机茶是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各自的发展模式依托当地资源,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而且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景东县乌骨鸡是“云南六大名鸡”之一,因生长周期长、成本低、肉质佳、口感好、生态健康而出名,2009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以保健、美容、药用、营养价值高等特性被列入《国家畜禽资源库名录》,被命名为“无量山乌骨鸡”。无量山乌骨鸡在景东县13个乡(镇)均有养殖,是典型的具有地域优势的地方品种[7]。为发展好这一品牌产业,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乌骨鸡产业发展办公室。景东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无量山气候温和,林地广阔,乌骨鸡耐粗饲,抗病力强的有利条件,用以点带面方式,组织无量、哀牢两山的群众不断扩大乌骨鸡发展规模,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实现增收。为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县政府结合市场发展需要,专门制定了《关于建设景东无量山哀牢山绿色生态经济带实施意见》,以改善乌骨鸡发展环境入手,通过开展与院(校)、企业、合作社合作等形式,乌骨鸡在全县快速发展,其产品畅销昆明、景洪、楚雄、大理、思茅等地,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7年景东乌骨鸡出栏431万只,实现产值3.4亿元,带动脱贫人口 65 401 人,无量山乌骨鸡已成为景东县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农产品地理标志既是重要的农产品质量标志,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普洱瓢鸡由于某些遗传性状基因发生变异,形成了无尾的特异体形,原产地及中心产区为普洱市镇沅县,景谷、宁洱、墨江等县也有少量分布,2014年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专家评审,被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其价格是一般土鸡的两倍。为了保护瓢鸡这个地方特有良禽,充分发挥瓢鸡特色资源优势,将其列入普洱的“六大特色产业”之一,每年市、县都安排100多万元的地方财政资金支持瓢鸡产业发展。在“十三五”期间,镇沅县把瓢鸡作为一个富民兴县的产业来抓,县委、县政府将“瓢鸡特有养殖加工基地”列为全县五大基地建设之一,成立镇沅县瓢鸡保护与发展領导小组,制定瓢鸡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和措施[8]。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瓢鸡保种、选育繁殖、科研和开发项目计划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镇沅县实现了瓢鸡存栏数达100万羽,出栏150万羽,实现产值1.9亿元的目标。瓢鸡产业已成为镇沅县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云南有机产品以茶为主导,有机认证量最高的4种产品为茶、植物类中药、动物类产品和水果,其中有机茶生产地主要集中在普洱、西双版纳和临沧[9]。2015年思茅区被列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现有的1.14万hm2茶园已全部实现生态茶园的标准,另外,通过国家认证的有机茶园占0.16万hm2,从普通茶园转换成有机茶园的面积是637.87 hm2,无公害茶园0.96万hm2;目前,普洱市共有1 142家茶企业、1 717家茶叶经营业者、茶叶的加工厂有303家、合作社173家;通过国内外诸如OTRDC、欧盟EU、美国NOP、日本JAS等知名机构有机认证的企业有12户。打造了“龙生”“帝泊洱”“茶马史诗”“祖祥”等知名品牌。全区种茶农户2.5万户,茶农人均年种茶经济收入达7 120元,居全区种植业收入之首。为打造普洱“思茅有机茶”公共品牌,将“思茅有机茶”品牌与区域内地域商标、企业商标共同组成三级商标体系,助推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得到整体提升。为推进建设思茅有机茶的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监控统一、标识统一,将具有思茅特色、思茅特质的有机普洱茶奉献给广大消费者,2018年8月25日由本地5家茶企业成立了“普洱思茅有机茶产业联盟”。
普洱市作为国家首个经济示范试验区,在管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做法以及发展特色品牌农产品取得的成效对其他地区发展高原特色品牌产业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普洱市结合各县实际,立足产业基础,围绕茶叶、瓢鸡、乌骨鸡等重点产业,对生产中的急需紧缺标准,优先立项,优先研发,加强标准制修订,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实现了产业标准与目标市场的融洽对接,扩大了重点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另外,注重强化标准集成的应用,思茅区的茶产业以生态茶园的标准进行建设,扩大了有机茶的认证规模;镇沅县的“瓢鸡特有养殖加工基地”是标准化建设的典范,标准化养殖不仅从源头上确保了产品质量,而且保持了产品的地域特点和内在品质,加快了瓢鸡的产业化发展。因此,以优质农产品为依托,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产业标准和目标市场的全方位对接,有利于塑造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加快特色品牌的产业化发展。
景东县政府为发展乌骨鸡产业,与院(校)、企业、合作社开展合作,使无量、哀牢两山的群众更加有组织化地扩大乌骨鸡的发展规模,乌骨鸡成为景东县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镇沅县瓢鸡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县委、县镇府成立瓢鸡保护与发展領导小组,积极组织开展瓢鸡保种、选育繁殖、科研和开发项目计划;采用“企业+农户”的形式共同维护瓢鸡这一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更好地保持了普洱瓢鸡的市场占有率。思茅区5家茶企业成立的“普洱思茅有机茶产业联盟”,有利于推进有机茶的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监控统一、标识统一,将普洱茶金字招牌推向世界。不论是政府直接组织和政策的引导,还是企业的自发组织,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都有利于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拉长产业链条[10],辐射带动农户稳定增收。
有机种植已成为普洱茶的“金字招牌”,思茅区整碗村茶农董祖祥的有机茶园最具代表性,18年来他一直严格按有机标准种植茶叶,200 hm2基地获得了中国、美国、日本、欧盟有机认证证书,产品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市场喜爱,平均每公斤茶叶价格达600元,高出国内同类产品三倍以上[11]。有机认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保证食品的健康安全,生产高价值的食品,服务特定消费群体,以出口为主,带来的利润更大,产品更安全[12]。有机认证能够让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得到整体提升,云南省作为“动植物王国”“药材宝库”“天然花园”,拥有发展“绿色食品”的天然优势,虽然“云茶”“云花”“云咖”“云药”……一个个“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崛起,但没有体现出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借鉴普洱发展有机产品的经验,推进其他农产品的有机认证,让“生态健康”的形象被更多人所认识,让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不断绽放精彩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