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丹丹
近几年来,“三农服务”已经初见成效,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依然凸显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生产成本费用过高、供给不均,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制定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势在必行。
目前,虽然农村金融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但是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及不足。农村金融缺乏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而且金融产品种类较少,很难满足农户的需求,无法做到产品的全覆盖。另外,由于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慎贷”的想法,所以,农户以及部分企业依然存在着贷款受限的尴尬局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大数据平台,结合互联网,开展大数据的征信工作,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加快农村金融产业的飞速发展。
农业供给侧改革,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国家的宏观干预,让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合理制定生产的数量,科学把控产品的质量,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但是,目前,我国在农业供给方面依然存在着供给不均衡的现实状况。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总量已经连年上升,但是结构化十分不合理,所以,在提高生产总量的基础之上,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切实有效的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比如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真正的做到产地与销售地的无缝对接,通过“三农会议”部署的工作方针,我们要适当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调整畜牧业的产业布局,促进不同产业的战略性大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虽然,目前很多地区都开展了土地承包权的抵押贷款业务,但是,由于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土地的使用权在登记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下一步,我们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金融的安全性,促进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
随着国家对于农户给予了很多的金融普惠政策,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民的观念还需要转变,应该与时俱进,看到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大胆的进行融资贷款,解决资金周转不灵的“燃眉之急”。目前,农户对小额贷款公司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抱着怀疑的态度,所以新兴金融机构的普及和推广还需要等待一段时日;另外,受到国家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力度的影响,小额贷款公司税负负担也很重,所以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贷款的额度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由于农户难以提供“等值”的质押物,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存在“慎贷”的心理,所以对于发放贷款的门槛和额度都设置的比较严格,涉农贷款审批极其困难。另外,农户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过于保守,不愿意去贷款扩大企业规模,这也阻碍了农村金融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农户的需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户对于资金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所以,我们必须契合市场的新形势,精准出击,拓宽视野,转变思路,充实金融产品的种类,立足于当前形势,适当延长农业贷款的使用期限。通过市场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金融产品的样式比较单一,产品与农户的实际需求也相差甚远,无法满足农户的多元化需求,所以,拓宽产品种类,多元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要想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们可以将新型金融机构和传统的银行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引导农户向传统银行定期投入资金,稳健理财;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农户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科学的购置适合于自己的金融理财产品,将资金进行合理化的配置,提高自己的收益。其次,金融机构应该因地制宜,与大数据相结合,推出一系列相关的金融产品。也可以积极与线上电商进行合作,提高农户对于互联网以及电商的认识程度,开展“农村电商+信贷”等普惠金融项目。
在农户与金融机构共同发力的同时,农村金融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国家的文件中明确指出,一定要积极改革,大胆创新银行的投放形式,对现有的风险防范机制进行有效的补充,以期促进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对于农户有效抵押物不足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鼓励农户将农业设备作为抵押物,积极开展新的抵押贷款业务,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