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参与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必修课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性结构矛盾日益凸显,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作为高校,如何在这种形势下,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所谓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它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1],旨在通过对这种模式的灵活运用,保障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以宿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为打造地方应用型高校,该学院自2008 年起就立足行业、立足专业,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另外,为推进大学生顺利就业,信息工程学院始终以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核心,积极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全程化就业指导、全方位就业服务、信息化就业平台建设、多元化就业基地建设、精准就业帮扶、规范化就业管理等工作,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5 个专业毕业生最终就业率达到95%以上,月平均薪酬达到6200 元以上,专业对口度达到84%以上,呈现出就业率高、就业薪酬高、专业对口度高的良好局面。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还成立了课程教研室、组建了专门的教师队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市场形势日益严峻,对选聘人才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所开设的课程与市场所需人才相差太大,存在很多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 学时”。[2]但现在很多高校开设这门课程仅在大三或者大四年级,且课时也不到20 个,课时短导致课程教学内容有限。另外,个别高校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课、德育课,学分管理、课程安排等方面的规划很不完善,又没有健全的教学考核体系,导致任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缺乏足够重视,更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或精力提高教学水平,以致于教学缺乏主动性、创新性、启发性、互动性,学生上课也提不起精神来。对学生来讲,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当作“副课”、“大课”,即使来上课也多为应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逃课、旷课情况较为严重,造成学生“人来心不在,人在心不在”的教学状况。由于各方面影响,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不重视,对教学目的认识不足,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最终出现课程虚无化、名存实亡,这与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相背离,严重影响大学生求职和就业。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专业体系还很不完善。“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仅仅在毕业生中设置,而对在校生考虑不够,缺乏对高校非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没有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很好地衔接起来。”[3]教师授课也只关注就业形势与政策宣传、就业派遣与权益、求职材料与简历设计、面试礼仪与面试技巧等方面,忽视了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转换,实用性不强。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实习、考研、求职等现实情况,这些实用性不强的就业理论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很难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也不能使他们毕业后快速从学生角色过渡到社会角色。对于教材的选择,各个高校选择千差万别,或难或易,加之任课教师对教材掌握程度也不同,出现同一个年级教学效果参差不齐。高校的课程规划不完善,教学方法无特色,就业指导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不能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2]而就目前高校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来看,一方面注重讲解就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分析就业案例,内容枯燥乏味,脱离实际。个别高校教学形式单一,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授课,轻视求异创新,课堂互动减少,课堂氛围不活跃,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从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形式来看,形式比较单一。很多任课老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职,自身缺乏参加社会工作和找工作的经历,因此他们在授课时也只是按照教材空谈实践,闭门造车。而就业指导课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只采用单一教学形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过去那种依样画葫芦、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任课老师具有跨学科理论基础,一方面要熟悉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求职礼仪、公关交际等学科内容,另一方面要有丰富的就业指导工作实践经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80%的高校就业指导课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政工领导干部或者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他们并非科班出身,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就业培训和系统学习,没有相关就业指导资格证书;对市场需求、行业知识、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缺乏深入了解。另外,由于这些老师工作重心在于党建发展、学生管理等,无暇抽身深入研究就业指导课教学发展。因此,“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成为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2]。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可根据学校定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宿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该学院在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时,一是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推动“3+1”专业培养改革。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在共建课程资源、师资培训、冠名班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校企共赢”。二是以大类培养为途径,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即前两年淡化专业,强化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后两年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合作办学机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组建冠名班、订制班,有针对性开展教学、就业指导。这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扎实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行业发展、市场需求。
“教学方式是教与学的方法和形式,包括观念性的方式和物质性的方式,是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综合。”[4]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合理安排教学。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要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开设,前两年注重理论学习,后两年注重理论实践,毕业前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更新现有教材。现有课程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市场发展需要。所以要加快教材内容的更新换代。既要注重理论教材内容的综合性、新颖性、时代性,又要注重实践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两种教材缺一不可。三是转变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化、具体化、延伸化的特点,使教师由教学“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设计者”,调动学生各项感官,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多样性、互动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5]可见,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性。高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带来的优势,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素质。一是加大教师队伍培训。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参加国内外就业培训,激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教师要主动学习就业知识,积极参加就业指导课学科研究,使就业指导教师更加专业化、更加职业化、更加专家化。三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坚持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微课比赛、说课比赛、优秀教案评比等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不仅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更是为了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传统教学更侧重理论知识考核或简历设计考查。这种课程考核会导致学生忽视教学过程,即使制作简历也是网上百度查找模板简单应付,最终结果就是培养的人才与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考核方式首先应与企业共同制定,根据专业特色、市场需求、企业特点,联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其次,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估,包括学生的出席、对教学课堂的观察和纪录、学生作业的多元化分析,与学生的对话交流等。力求从态度、知识、技能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的评价。最后,高校可实施“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考核方式,要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提倡采用综合测试、写课程总结、作品制作和汇报、情境表演等形式与日常课堂表现相结合来全面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素质水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实用、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和影响求职成败的因素,全面掌握求职礼仪和面试技能,提升个人良好品质,努力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