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进
进入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与各个研究领域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跨学科研究以及“问题意识”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素养。随着网络社会的来临,文本的局限性开始凸显。人们越来越依靠视觉的感受,VR、AR等技术带来了一场视觉革命。在新技术的冲击和新媒介的影响下,当代艺术的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文本语言的单一性和线性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但无法改变人类眼球对于图像的本能捕捉。在婴儿时期,人类就本能地先识别图像,后开发语言能力,从辨识图像开始,一步步过渡到听说读写。图像的直觉性和给人的快感是即时传递的,所以说“眼球经济”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经阶段。
周宪认为,视觉文化概念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称一个文化领域或研究对象,它不同于词语或话语,换言之,所谓视觉文化就是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一个趋势性现象,它与后现代性和消费社会关系密切;其二,视觉文化也可以用来标示一个研究领域,或是广义的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或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研究而呈现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它明显带有跨学科成分,甚至“去学科”性质,是对不同程度已经制度化了的种种学科的反动。在我看来,视觉文化已经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每天面对的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都是隐藏的视觉入侵。我们生活在新视觉文化的时代,与人交往和沟通需要视觉,工作学习也离不开视觉,社会中的价值观、权力、知识在我们的视觉经验中不断内化,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的观看习惯和观察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也可以用全球化来概括。我国的当代艺术也从朝着西方的走向亦步亦趋变为了自给自足。进入网络时代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运用新的媒介进行创作。用德波的话来说,在“景象社会”中,展示一件商品比拥有一件商品更为重要。因此视觉消费便成为消费社会中消费行为的重要层面。由此可见,对于艺术而言,随着人们眼光愈发挑剔,视觉性的包装必不可少。设计学科也是如此,平面设计已经转变成视觉传达的艺术,面对这样的大趋势,当代艺术家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艺术语言的视觉化和视觉意义的交换中表达出艺术品的审美价值。
提到新视觉文化现象,不得不说媒介的发展和应用。文本向图像的转变相当于传统架上绘画向新媒体艺术的转变。艺术品的表达方式变得越来越直观。传统的媒介是画布和画笔,依托于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陈列方式和人们的凝视观看,而现在,只要拥有手机和电脑,我们可以随时观看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展览和艺术作品。媒介的转变使时空和地域的制约消失不见,转变为触手可及的扁平化图像。媒介使得社会形式加速分裂,这是一种全方位无孔不入的分裂,虽然消解了地域时空的界限,提高了效率,但反观这种现象,人们发现速率的提高带来的更多是空虚和虚无,人们在试图使原有的物质形式适应新型的、更快速的运动时,生活中的价值观念也在慢慢枯竭。现在诸如抖音、快手等层出不穷的短视频App就是利用了人们视觉的惰性,不断用人工智能算法满足人们的视觉心理,消磨的是生命,留下的是空虚,表象之下的价值本体被掩盖。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中说道:“今天我们想在自己的文化中认清方向,就有必要与某一种技术形式所产生的偏颇和压力保持距离。要做到这一点,只需看看这种技术尚未存在的一个社会,或其他尚不为人知的一个历史时期就足够了。”时至今日,要我们脱离当代社会再看以前着实困难,人们已经适应了技术带来的便利生活,但这种跳脱目前所在的情境,同时转变时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科技可以改变艺术,科技也可以创造艺术。如今的艺术家已经不再像古代都是接受教皇和贵族的订单进行创作,而是更多地走出束缚自己的城堡,把眼光放在社会现实和人类的发展上面,美术教育的普及也不再是一种奢望。艺术家的存在是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也许会有人认为艺术家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温德姆·路易斯认为,艺术家总是详细撰写未来的历史,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察觉当前社会的特性。由此可见,面对新的技术和新的知识,艺术家时刻在审视和调整,是具有全局意识的人。
白南准作为“激浪派”艺术中的代表人物,是最先运用电视机来进行艺术创作的,亦是新媒体录像艺术与影像装置艺术的先驱和奠基者。从白南准的《电视大提琴》到博伊斯的《如何向死兔子讲解绘画》,艺术的边界不断向外延扩张,传统艺术的定义被不断地改写。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地投注在虚拟空间中,现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夹杂在人文、科技之间的时代性产物,艺术连接了理性与感性、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网络也成为艺术的发展平台。一些网上观展App如“在艺”和“VART”等,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伴随着手机时代的来临,线上支付以及二维码盛行,在各个展品旁都会有配套的二维码讲解,线上语音讲解和在地观展同时进行,这种观展方式更加直观。
新视觉现象介入当代艺术也存在许多问题,当生活中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成为艺术,这样的趋势必然会挤压纯艺术。艺术市场的扩张是种必然趋势,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透过种种现象把握艺术的前进方向。在图像爆炸的时代,艺术难免沦为媚俗或产生审美疲劳的产物。机械复制的盛行带来的不仅是便利,也使复制和抄袭的成本变得很低。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的触角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存在艺术。当代艺术家和批评家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保有原创性以及问题意识,时刻做自己的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