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梅,李一凡(通讯作者)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 disease,PFD)是盆腔脏器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总称。盆底脏器在垂直方向上分可为前、中、后盆腔,不同腔室在不同状态下的解剖位置改变及功能异常可导致不同疾病状态,具体包括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排便障碍等。虽然上诉疾病虽不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但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被誉为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交癌。
盆底脏器脱垂常为多部位病变同时存在,如子宫脱垂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尿道膨出时可出现尿失禁、尿急、尿频等尿路刺激症状;膀胱膨出严重时可有排尿困难症状;阴道后壁膨出常为直肠膨出或肠疝,可伴有便秘症状或排便困难。部分患者可伴有性交疼痛、性交困难。轻度患者无自觉症状;中度患者慢性盆腔痛、排尿排便障碍、性交痛等;严重患者可见会阴膨出物,继发感染时有脓、血性分泌物。由于症状错综复杂,或同症异病或同病异症,所以常导致临床诊断困难。由于患者就诊意识淡薄,就诊率较低,急需进行知识普及以提高全民认识。
临床评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常用方法有POP-Q分期、棉签实验、护垫实验等,通过妇检了解阴道膨出程度,进行子宫脱垂程度分级,判断其脱垂部位、程度及有无感染、溃疡、癌变等;肛门检查直肠疝囊与膨出情况,指压试验判断张力性尿失禁情况。当需要更精准的盆腔检查结果或不能解释患者症状时应选择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评价盆底功能异常的检查方法包括盆底超声诊断、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造影、肛门直肠排便造影和MRI 检查等,现综述如下:
超声检查方式有经腹部、经阴道、经会阴、直肠检查等,目前主要采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主要包括二维和实时三维成像,由于其实时动态性、无射线辐射、经济实惠、操作简单被临床医生广泛接纳。在实时三维盆底超声及超声断层成像新技术(tomographic ultrasound imaging,TUI)中,可以动态观察尿失禁、膀胱脱垂程度及盆底双侧肛提肌受损情况,方法简单可重复性好。既往认为随着盆腔深度增加,超声分辨率下降,超声不能诊断阴道穹窿脱垂、直肠膨出和小肠膨出,但随着超声探头及成像技术的更新,以上问题迎刃而解。
二维彩超是以超声图像参数为基准,观察尿道- 膀胱颈、子宫颈、直肠壶腹部位置和活动度,能够精准评估盆底三腔室在静息状态下、Valsalva 动作及缩肛状态下的运动度;经阴道和直肠检查,具有路径清晰的特点,但会对盆腔组织造成压迫;经会阴可用于尿道长度和斜度、膀胱颈和耻骨弓间距测量,部分患者会受到阴道气体的制约宫颈显示困难。三、四维超声是以二维超声为前提,通过盆底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立体形态,构建立体超声图像;三维超声检查中,静息状态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做Valsalva 动作期间,尿道及膀胱颈位置变化、膀胱颈旋转角变化是超声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重要指标;三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可多切面观察盆膈裂孔面积大小、肛提肌的完整性等。
MRI 为无放射性、无创、快捷、全面、高分辨率检查,软组织对比性强,可同时了解盆腔多组织器官的状况。通过动态MRI 影像检查测量盆腔器官下降的不同与盆腔相对固定的解剖学标记的距离,可为临床诊断和了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提供客观影像学数据。通常情况下磁共振电影、磁共振脂肪抑制成像和水成像术等技术可增强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便于评估机体盆腔脱垂状况。但MRI 无法有效反映Valsalva 状态下的盆底动态变化情况,直到动态MRI 应用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动态MRI 影像检查测量下降盆腔器官与盆腔相对固定的解剖学标记的距离,可为临床诊断PFD 和了解PFD 的严重程度提供客观影像学数据,无创、无放射、快速、多部位动态MRI 检查方法是在MRI 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但因其设备昂贵、操作复杂、重复性差等缺陷,多数患者无法接受
(1)X 线检查:涉及排便造影检查、膀胱造影检查,可通过对盆底结构形态的动态化显影,精准评估膀胱颈变化情况。在MRI 和排便造影检查比较中,可知于静息条件下检查患者直肠脱垂情况存在显著差别,而在括约肌功能紊乱和张力减退等层面,未见明显差异;排便或未排便检查中,括约肌松弛和功能紊乱患者影像表现相似,但脱肛、膀胱脱垂和直肠脱垂、子宫脱垂患者中影像表现存在显著差别。但由于排便造影检查、膀胱造影检查均存在各自不足,往往可通过联合检查的方式,提高检查符合率[4]。
(2)影像尿动力学:是以尿路影像、尿动力学为前提整合的影像学技术,不仅可评估排尿时尿道形态、功能,还可掌握机体尿路生理和病理变化,为后续下尿路排尿障碍病症的诊治提供条件。特别是在尿道感染伴下尿路症状,且表现为膀胱输尿管逆流群体中,有效的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可精准评估机体是否表现为先天性反流[5]。
随着盆底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已由传统临床检查逐步向四维超声、MRI 检查、成像技术和影像尿动力学等层面予以拓展,使之可在精准掌握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解剖结构的前提下,做好疾病类型、程度间的鉴别,以此保证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效果,预防术后并发症。但是,目前针对CT 技术研究力度相对较浅,有必要增强其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实用性、可行性的研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