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泽槟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近年来,伴随着各类肾脏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肾脏疾病的评估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相对于其他肾脏疾病而言,肾脏原发肿瘤相对少见[2]。由于临床缺乏诊断这类疾病的经验,因此,在健康检查及肾脏疾病的鉴别诊断中,肾脏少见原发肿瘤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影像学诊断可通过重现肾脏病灶特征的形式,为医师的诊断决策提供支持[3]。为了判断CT、MRI这两种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16例患者进行分析:
选择2017年2月—2019年1月于我院放射科接受检查的16例肾脏少见原发肿瘤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2.9±8.3)岁。临床表现:8例无明显症状,上腹痛2例,腰部酸痛7例,2例伴消瘦征。
给予肾脏少见原发肿瘤患者影像学诊断:(1)MRI诊断。扫描设备选用GE Signa HDx 3.0T型号MR扫描仪。经该设备给予肾脏少见原发肿瘤患者常规扫描及增强扫描。其中,常规扫描序列包含:横断位T1WI(脂肪抑制)TE、TR参数分别为1.73ms、4.41ms;横断位T2WI的TE及TR参数分别为90.23ms、6666.67ms;增强扫描时,按0.1mmol/kg剂量给予肾脏少见原发肿瘤患者匀速注射Gd-DTPA,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的TE及TR参数分别为1.73ms、4.41ms;横断位T1WI增强扫描的TE参数及TR参数与冠状位一致。MRI诊断的层间距及层厚参数分别为2.5mm、5.0mm,矩阵参数为512×512。肾脏少见原发肿瘤患者的MRI图像分别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判读,如诊断结果一致,可确认。(2)CT诊断。扫描设备选用Philips Mx 8000型号扫描仪及64排螺旋CT。肾脏少见原发肿瘤患者的扫描参数为:管电流240~330mA,管电压120kV,层距及层厚参数均为5mm。经受检者剑突至耻骨联合平面行CT平扫检查后,给予受检者CT增强扫描检查:经受检者肘前静脉团按3ml/s速率,注入80~100ml碘普罗胺造影剂。根据受检者的CT图像判断其病变状况。
分析患者的诊断结果;观察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征象。
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影像学诊断结果显示:本研究16例患者中,血管周细胞瘤(HA)5例,原发性肾脏淋巴瘤(PRL)5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3例,后肾腺瘤(MA)1例,成人型肾母细胞瘤1例,成人型中胚层肾瘤(MN)1例。
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影像学征象为:(1)血管周细胞瘤:肿瘤形态:5例血管周细胞瘤均呈类圆形;病灶位置:2例位于右肾,3例位于左肾;肿瘤密度:4例肿瘤内密度均匀,1例患者经CT诊断发现瘤内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5例HA患者动脉期增强扫描均可见明显强化,静脉期时,强化程度减弱。(2)原发性肾脏淋巴瘤。病灶位置:4例位于左肾,1例双肾均可见病灶。肿瘤形态:双肾均可见病灶者病灶呈类圆形,另外4例左肾发病者肿瘤形态均不规则。边界:5例PRL患者的肿瘤边界均清晰。增强扫描:4例左肾发病者行CT、MRI增强扫描,均可见肿瘤轻度均匀强化,1例双肾发病者经CT、MRI增强扫描检查,可见病灶中等强化。(3)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灶位置:本研究中3例IMT患者的肿瘤均位于左肾。肿瘤形态:3例患者的肿瘤均呈类圆形;肿瘤边界:边界不清;肿瘤直径:3例IMT患者的肿瘤最大径分别为3.2cm、7.8cm以及8.9cm,肿瘤内密度较周围组织稍低。增强扫描:给予IMT患者CT、MRI增强扫描,肿瘤内可见轻度均匀强化。(4)后肾腺瘤。本研究1例MA患者的肿瘤病灶位于右肾。肿瘤形态:呈圆形;肿瘤密度:经平扫检查可见肿瘤密度欠均匀,肿瘤最大径为8.1cm;增强扫描:行增强扫描后发现患者肿瘤伴轻度强化。(5)成人型肾母细胞瘤。病灶位置:本研究1例成人型肾母细胞瘤的病灶位于右肾。病灶形态:患者肿瘤呈类圆形;平扫信号特征:行MRI扫描,成人型肾母细胞瘤患者可见边缘短T2信号及斑片状长T2信号、短T1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伴均匀强化。(6)成人型中胚层肾瘤。病灶部位:1例MN患者的肿瘤位于右肾。肿瘤密度:肿瘤内密度不均。增强扫描:肿瘤内可见不均匀强化。
作为一类泌尿系统肿瘤,肾脏肿瘤的特征为: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容易引发不良预后等[4]。相对于其他肾脏肿瘤而言,肾脏少见原发肿瘤容易因诊断经验不足、诊断方法选择不当等因素影响,而造成漏诊或误诊。如这类病变未能被及时发现,容易增加患者的不良预后形成风险,甚至容易引发死亡。
从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诊断方法来看,由于不同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各异,且部分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症状缺乏典型性[5],因此,单纯通过症状进行判断,并不现实。生化检验方法在肾脏少见原发肿瘤诊断中,也难以发挥出良好的价值。
相对于其他诊断方法而言,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肾脏少见原发肿瘤诊断中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1)诊断原理与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病变特征相符。CT、MRI及超声等影像学技术均通过对受检者病灶部位、肿瘤形态、回声状况及信号特征等的判断,评估其合并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风险[6]。上述优势为影像学技术在各类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诊断准确率高。不同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特征各异,这一特殊性决定着:如选择诊断方法不恰当,容易面临较高的误诊、漏诊风险。而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引入,则可有效改善上述状况:给予肾脏少见原发肿瘤CT联合MRI诊断,上述两种影像学技术可为医师提供清晰的肿瘤形态、直径、位置、瘤内强化状况等信息,便于医师进行确诊。由于影像学诊断技术可通过受检者肿瘤多个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判断,因此,其诊断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准确性水平较高。本研究证实:16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肾脏少见原发肿瘤患者经CT联合MRI诊断后,共检出5例HA、5例PRL、3例IMT、1例MA、1例MN以及1例成人型肾母细胞瘤。上述诊断结果与16例患者的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完全一致,提示影像学诊断方法适用于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鉴别工作。
事实上,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发生率偏低,但从不同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发病率水平来看,HA、IMT及PRL相对常见。其中,HA这种良性肿瘤的病灶多为规则形态,少数患者的肿瘤病灶呈分叶征。这类肾脏原发肿瘤的强化特征为:经增强扫描处理后,患者的肿瘤内部、外部均可见明显强化,但内部强化程度较外部偏低;而IMT这一肾脏原发肿瘤则容易与肾脏恶性肿瘤混淆(与其肿瘤不均匀强化特征有关),其病灶多呈弱强化;PRL这一肾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其中的肾弥漫增大型PRL需与肾脏炎性病变鉴别,多发型PRL则易与肾转移癌混淆。
综上所述,宜于肾脏原发少见肿瘤的诊断中,引入CT诊断及MRI诊断方法,以提升患者的诊断准确性,间接改善肾脏原发肿瘤患者的预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