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霞(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各专业面临的重要任务。我国《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7年795万名应届毕业生中20万名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率2.5%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学20%-30%的自主创业率。为与世界接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探索适合本专业的具有创新创业教学意识的教学模式,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实现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结构、实施方式和实施环境的根本转变,最终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双创”模式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广博的知识结构与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是能否培养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前提要求。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当代国贸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只能是镜花水月。为此,要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关键在于让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系统知识,培养创新创业的素质,而不能只掌握专业知识。目前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本专业知识的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培养创新创业知识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创新创业品格素质、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课程却较少。
当前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核心课程是高职校课程的重要组成,几大课程中,专业课程与通识课数量繁多、结构复杂,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很少,基本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其所能够选的选修课程数量不是很充分,这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类的课程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压缩。其次针对学生所展开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方法的培养在高校内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课程的影响力与辐射范围较小,创业类课程的地位与价值也未得到学生及教师的认可。
在校园内有效建立起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场所,让学生踊跃参与到在创业基地的创业战场当中,让学生遵循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进行经营企业,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在创业基地中,教师通过运用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征选学生入驻到企业中进行经营管理,为广大学生群体提供各种服务,感受到创业的整个过程艰辛不易之处,在成功与失败的创业经历中学习实践,在进入社会后能更快适应发展环境,得到企业的重用和提拔。但目前,校园内有效创业基地还不够,资金投入有限,这是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伤。
民办高校除了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教学,还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其有效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出社会实践教育的优势。目前,高职院校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不多,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也并没有将贯穿于课内教育,“校企”实践数育平台不足,学生缺乏真实的实践,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不没有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相关课程的开展对于授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与实践经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和课程讲授,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暂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建设善不完善,师资队伍的水平也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目前,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学生处工作部、团委工作人员、辅导员、专业教师都在理论方面或实践经验方面有所欠缺,而外聘的创新创业专家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又难以将创新创业理念和实践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水平的参差不齐,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教育的有效开展。
加强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客观认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落实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范畴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业精神作为落脚点。目前,创新创业类教育主要是开设在大二或大三,面向的是面临就业的学生,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业启蒙以及大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为主要目的,引导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普遍地接受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方法的启蒙教育。
高职教育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上,培养创新创业知识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创新创业品格素质、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课程设置上,应该有整体的规划,应加强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依赖一两名有关课程的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在开设通识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创新及创业精神的培养应该贯穿在通识课程过程中。以通识课程为基础,加强大学生人文修养、创业个性以及创业精神的培养,为其日后的创新创业发展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研究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结合点,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即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能结合专业所学进行自主创业的人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理想的效果。
校企互动、创业基地“共建式”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行校企联合、双向互动,共同培养人才。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会同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确定翔实的培养目标。充分听取来自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实验实训安排、毕业设计与毕业考试等。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按照企业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教育。
教师团队的优化与完善是提高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师资队伍的建设需首先就政策以及制度上的完善进行保障。坚持教学团队高质量化建设,一方面加强青年师资力量的培训;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建师资。由学校委派教师下企业锻炼,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及时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生产工艺和技能,以便课堂上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此外,学校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开设讲座;在互建的校外实习基地项目中,学校可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业务骨干担任创新创业实习指导教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仅依靠课程的理论学习是不够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正好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多条路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专业技能拓展竞赛、科技研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活动为依托,丰富学校创新创业的内容。通过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国际贸易技能”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种新的任务型管理与组织模式实施过程,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