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有凯
(保山开放学院,云南 保山678000)
在有些人的视野中,杨善洲(1927—2010)没有哲学思想,原因是他没有写过什么哲学著作。无疑,这是错误的看法。综观中外哲学思想发展路径,一条是以进行哲学概念或范畴的推演为特征,称之为思辨哲学;另一条则是以哲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为特征,称之为行动哲学、实践哲学。杨善洲的哲学思想,属于后者。其哲学思考与行动,背景是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时代,他以“解放”为源点,深刻思考“当家作主站起来”的原因和意义,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勤严细实恒”地实践党的宗旨,用“一辈子”的行动来兑现入党誓言,最终呈现出“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的杨善洲精神,蕴涵着“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自知之明;崇尚实践与尊重群众有机结合的唯物论和认识论;对党和人民利益关系和价值关系的辩证思考;勤严细实恒地实践党的宗旨的方法论。
老子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同古希腊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异曲同工,晓喻人类认识自身的艰难及重要性。实践中,杨善洲是突破了这一艰难的人。经由“解放”和“入党”,他深刻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哲学形态上,成为有自知之明的人。
“我的家庭成份贫农,个人出身农民,家庭情况:有佃田一亩O一立(厘),有佃地五亩三分,有牛三条(头),草房三格半,家庭生活主要靠农业劳动,吏(历)史:十二岁到十三岁读书,十四岁到十六岁卖工去要(了)三年,十七岁到二十五岁务农生产,一九五一年七月十五日在摆马乡参加工作,一九五二年八月七日[起]在四区公所[工作]。”
这是杨善洲1952年10月《入党申请书》中“我是谁”的回答,是研究杨善洲最原始的资料,原件藏于保山市档案馆,面世时,该馆会心附上了“抄清”版,对“错字、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方言在‘()’号内更正和说明,原文缺漏需增补的内容在‘[ ]’中补充。”参照相关材料,能读出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心路历程。
其一、其少也贫贱,解放前仅读过两年书,十四岁便以“卖工者”的身份流入社会,困境中幸遇解放,幸遇共产党。“解放了,有地了,真心感恩共产党。以后,为了所有群众都能有土地,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他感恩并深刻认知共产党,“现在我认时(识)到共产党是思想最进步、觉悟最高的人组织成的……现阶段要时(实)现新民主主义到底,[要]放去(弃)个人的利益,把群众利益放在前面,党的目的是要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底。”
其二、为什么要入党?或入党为了什么?杨善洲说自己“如(入)党的动机是为了金长的(经常地)得到党[的]教育和培养,从思想上提高一步,时长的(时常地)[给自己]止(指)出缺点来,自己好改政(正)错误,革命到底。”其誓言要“放气(弃)自己的利益,中(忠)心的(地)为人民服务到底,永远根(跟)着共产党和毛主席走,跟着世(时)代走。”
1952年11月,杨善洲光荣入党,有了新的政治身份:共产党员。他对这个身份和“新我”无比珍视,毕其一生。1988年,其卸任保山地委书记,婉拒到昆明养老,毅然回到家乡的大亮山义务植树,直至2010年去世,将5.6万亩荒山营造为绿水青山。为何如此?杨善洲的回答是:“共产党人的身份永不退休。”
这就是杨善洲的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曾经是谁;“现在的我”从哪里来(解放、党的培养);“到哪里去”( 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干革命,自己这辈子,要兑现入党誓言)。他的自知之明,贯穿其为政、干事、做人的一生,翻阅其事迹,随处可见其“自知之明”的话语和行动:
“刚参加工作时,自己不明白什么叫革命,也不懂得怎样为人民服务,后来在党的培养下,才逐渐成长起来。”“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搞得富丽堂皇,群众却过着艰难的日子,我们怎么能心安呐!”“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要占公家的一点便宜,领导的家属不能搞特殊!”“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用来办公事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度过。”从哲学层面归因,杨善洲正是对自己的人生有终极的思考,突破了人类认识自身的艰难性,真正认识了自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在哲学形态上成为有自知之明的共产党员,在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时代中,他紧跟时代步伐,为党和人民立功、立德、立言,并最终感动中国。2011年,他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得“全国道德模范人物” 提名。他的人生不仅值得过,而且非常值得敬重和学习。习近平高度评价“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如今,我国进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认真思考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明确自己的位置和方向,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这样,我们的目标才能达到,我们的人生才值得过。
哪里有锅碗瓢盆,哪里就有哲学。大众哲学家艾思奇(1910—1966)告诉人们:“哲学并不神秘,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可不?杨善洲就是从其经常携带的劳动工具(人称杨善洲六件宝:锄头、镰刀、嫁接刀、蓑衣、草帽、马灯)和社会实践中,找到了哲学,获得了真知。例如:他通过实践总结的“锄头比讲话实在”,就是折射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色彩的真知。
所谓杨善洲的六件宝,本是农家寻常之物,其用途,是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哲学并不排斥具体的知识,但又并非具体的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对思维方式的锤炼。原本,锄头只有叩响土地,镰刀只有访问庄稼,蓑衣草帽只有经历风雨,马灯只有照亮黑夜,才能体现其价值,集结抽象为丰收和幸福的梦想。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凡是进步的历史段落,都包含着对劳动者热情的激发。现实生活中,当杨善洲遇到“解放”、遇到“改革开放”,劳动、锄头镰刀便具有了新的意义。其带着对翻身解放、以及改革开放的思考与热情,轮着锄头镰刀一路走来,走进机关大院,然其草帽与乌沙相连,初心不改,仍然足蹬草鞋到群众去,身披蓑衣从群众中来,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在实践中总结得出“锄头比讲话更实在”的观念,振聋发聩。
首先,这个“实在”,是他了解事物、了解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求真实”的实在。他说:“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我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其次,是其对“空喊口号、靠开会发文件”的领导方式的反动和否定,对实践的充分肯定和崇尚。他说:“搞建设、搞生产,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单靠开会、发文件、空喊空叫,是办不好事情的。”他疾呼:“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再次,它还是杨善洲对干群关系认知、总结出的行动方法论。保山百姓有句俗语:“吃炒面要舔(添)点唾沫。”群众最讨厌甩着两片花巴掌,指手画脚的“伸手牌”和“动口牌”干部。天晴,张口要你给他找顶草帽,下雨,又问你找把雨伞,要双雨鞋,这样的领导,群众嗤之以鼻,杨善洲深为反对,由此,他下乡常备蓑衣镰刀等六件宝。
结果呢?我们无妨品读《人民日报》和《保山日报》记述杨善洲的两条史料,来个小小的穿越,走进上个世纪80年代的保山——
“1980年5月,昌宁县城到翁堵公社的公路上,一辆北京吉普车停下来,一位50开外的中年人下车后走到石工中间,和大家一起抬石头,砌涵洞。他见一块石头打得不平整,就从工人手中接过工具,叮叮当当地打起来,不一会儿,一块带有好看的芝麻型花纹的石头打成了,石工们禁不住啧啧称赞。”
1982年夏的一天,龙陵县平达乡农田边,还是那个50开外的长者,其看到一青年插秧方法不规范,“你们插秧的方法不对,村干部没跟你们讲‘三岔九笼’插秧方法吗?”“你会栽你来栽嘛!”长者二话不说,卷起裤脚就下了田,一边讲一边示范。农民惊奇地发现,他很快就栽了一大片,而且栽得均匀整齐,小青年很是佩服。
……
长天大地,广阔农村,杨善洲,一个党员干部,没有尖声厉气,没有唧唧哝哝,他用劳动作为语言,在干群之间便架起了心与心的桥梁,干群水乳交融的局面由此呈现。地委书记不见了,却多出了个“草帽书记”、“农民书记;”官僚习气不见了,基层的真实情况被了解了。
“锄头比说话实在。”杨善洲从不把自己关在机关里,钉在板凳上,长此以往,“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来了解真实情况”成为他的思维方式,不仅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深深遇合,与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深深契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等学习活动中,杨善洲都被当作党员干部对照学习的镜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撸起袖子加油干,杨善洲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在我国,党和人民的利益、价值关系,由党章、国体、政体所决定,例如,《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但与此同时,国家承认并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据现行体制,个人利益的获得,一是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规定;二是在法律框架内,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合法取得。这种行为,通常涉及价值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和价值关系的复杂性在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党的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至高无上性,但法律承认并保护公民合法的个人利益。由此,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所难免。从理论到实践,如何处理这些矛盾,考验着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党中央号召学习的先进模范,杨善洲在“为政、干事、做人”的过程中,留下了一系列“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大,个人的利益为小、甚至牺牲个人利益”的经典案例,蕴含着他对利益和价值关系的辩证思考与行动。
杨善洲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大的事例,俯拾即是,最为人们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是1952年和1984年两次下乡“坚决结饭费”的事。
1952年,他到石头寨下乡蹲点,结束时,其坚持按标准向吃住的老乡家给付了6 元钱的饭费。但在回单位途中,却发现主人悄悄放在其晌午中的两毛钱,日后,其硬是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到老乡家把两毛钱还回。1984年,杨善洲已经担任保山地委书记,在一次到龙陵出差返回保山的途中,问及秘书,有没有结在龙陵县委食堂的伙食费。当其听到“没有”,便当即命令秘书坐班车返回龙陵县城。这一去一回,总共花去车旅费32 元,为的是去结清6 块5 毛钱伙食费,成本远大于标的。这些事,在一般人眼里是小事,甚至是傻事,划不来。但在杨善洲的眼中,小事不小,他的观点很明确,充满辨证色彩:
“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当白吃干部,那样做会失掉民心。”“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
杨善洲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大,牺牲个人利益的事例,以“杨善洲同志全家11口人有10人长期生活在农村”最为经典,1980年10月和1982年11月,《人民日报》分别以《他带头不搞特殊化》和《公仆的正气》为题做过报道。
“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部门提出把他的爱人转成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上级组织部门有个通知,地师级干部,家在农村的爱人、母亲、不满十六岁的子女可以转为城市人口。当时,杨善洲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将他家‘农转非农业人口’的报告打上去时,他坚决要求撤销报告。”
这是为什么?杨善洲回答:“孩子的路,靠他们自己走。”“我们全家都乐意和八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新农村。”针对其“几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从没有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打过一个‘后门’电话,甚至连应得的个人利益也自觉牺牲了。”杨善洲说:“我手中是有权,但他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对此,人民日报《公仆的正气》一文在“编者按”中评价:“这朴实无华的话语,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杨善洲的高尚情操,值得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
历史和哲学地分析,杨善洲的“革命本色”和“公仆的正气,”源点在于他是有自知之明的共产党员,知道“我是谁,为了谁。”他的“贤”,在于对利益取舍的辩证思考。庄子云:“以财分人之谓贤。”杨善洲以“我是共产党员,我是党的干部”的自知之明为出发点,“常算民心大帐”,以是否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标准,构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大,自己的利益为小”的辩证思维框架,显现出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群众观”,其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权为人民所用,不计较个人多得少得,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由此,2011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学习杨善洲精神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学习杨善洲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干事;以正确的群众观做人”。
前述,杨善洲的哲学思想属于行动哲学、实践哲学。具体而言,他在实践党的宗旨时,具有“勤严细实恒”的行动方法论。
杨善洲勤俭、勤恳、勤劳、勤政。他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生活上,“吃处有口锅,睡处有个窝”就行,从不追求额外的享受。他勤恳做事,勤恳学习,经常走到人民群众中去,甘当小学生。他勤劳,主张“锄头比说话实在”,他勤政,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机关厂矿,了解群众疾苦与需求,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勤是中华民族美德,一勤天下无难事,勤,让杨善洲掌握了众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让他得到百姓的爱戴,为其得到组织提拔获得了正当性、合理性,为其行使行政权力占领了道德制高点。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今日之中国,不缺少文凭,甚至不缺乏理想,最缺少的,是像杨善洲那样的勤劳、苦干、实干。
杨善洲严于修身、严于用权、严于律己,他做事实、做人实,谋事实,其“勤严细实恒”地实践党的宗旨,有着与习近平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十分契合的“严、实”方法论。作为掌有公权的人,杨善洲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这既是律己、修身和用权的“严”,也是做人、做事的“实。”在谋事上,他主张:“加强党的领导,抓党委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是关键。”他“抓党的政策的落实,靠政策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靠政策来发展生产。”他抓作风的转变,要求党员干部“要发扬党的关荣传统和作风,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怎样才算、才能过硬。很肯定地说,“三严三实”便是标准,杨善洲就是榜样。广大党员干部,像杨善洲那样,做到“三严三实”,才能、才算真正的过硬。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杨善洲懂得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细”是其致远至大的法宝。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处理群众利益时,他常算民心大帐,从不因善小而不为,也不因恶小而为之。他视领导搞特殊化为大事,从不搞特殊化,哪怕是自己为群众嫁接的果树挂了果,群众自愿送给他吃,他都认真对待:“嫁接归嫁接,付钱归付钱,你不收钱我就不吃了。”其营造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过3 亿的大亮山,也是从细处入手,林场建立初期,资金和种苗匮乏,杨善洲就到马路上捡果核,集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杨善洲精神的罗马城不是一天就建起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杨善洲“敬细”以顾天下的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学习。
解放初,杨善洲曾誓言,“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干到脚直眼闭。”1988年退休时,他主张“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婉言谢绝到昆明养老,一头扎进家乡的大亮山义务植树,从花甲之躯到耄耋之年,凡22年,终将5.6 万亩荒坡营造为绿水青山。从语言到行动,做到了“恒”。“恒,德之固也。”恒,让其“勤严细实”实践党的宗旨的先进事迹实现了量的积累,2011年,经习近平和胡锦涛先后倡导,杨善洲被树立为全体党员学习的榜样,其先进事迹被科学总结升华为杨善洲精神。
“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行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希望。”杨善洲的“恒”,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高度评价,杨善洲的“恒”,实质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行百里者半九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杨善洲精神及其内涵的哲学思想,与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十分契合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像杨善洲那样,真正认清“我是谁,”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勤严细实恒”地实践党的宗旨,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