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川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650500)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和领域。教育国际化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或者全球性的维度融入教育的目的、功能及实施中去的一个过程”,[1]是一个跨国家、跨区域、跨文化、多主体参与的动态发展过程。涉外性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点,这决定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涉及面广、复杂性高的过程,实施的难度也较大。因此,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引导、规范和推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云南从内陆边疆地区一跃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和辐射中心,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梳理、总结前期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分析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重点,把握未来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走向,对于推进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云南高校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对外开放的涉外性和复杂性,需要相应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为一个内陆边疆民族省份,云南高等教育实力并不强,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但云南毗邻东南亚国家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历史上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形成的友好交往传统,使云南具备独特的教育对外开放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抓住机遇,通过制订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引导、鼓励高校“走出去”,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进程较缓慢,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周边国家各领域合作日益密切,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迎来了机遇。
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简称GMS)机制正式启动,成员包括中国的云南、广西及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云南开始成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与交往日趋频繁。200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下发,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
在这一系列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步伐越来越大,教育对外合作的重心也逐渐向周边国家转移。2003年9月,云南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接收外国学生暂行管理办法》(云教〔2003〕16 号),从管理体制、留学生招生录取、教学管理、生活、签证等方面对来滇留学生做了较全面和具体的规定。并单列“周边国家”一章,对接受周边国家学生放宽专业标准,设立云南省政府奖学金提供给周边国家留学生。2004年,《云南省政府奖学金招收周边国家留学生管理办法》开始实施,面向越、泰、老、缅、柬等国家招收省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每年180 万元,招生60 人。这些积极的政策和优惠的条件,有效地促进了云南省与周边国家的教育合作,东南亚来滇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多。2004年,来滇留学生达到4569 人,其中,来自周边国家的占到65.9%。2008-2011年,来滇留学生总人数除2010年微弱下降外,均较前一年有所增加,分别为7000 人、7442人、6776人、8069人。其中GMS五国留学生人数分别占来滇的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总人数的70.8%、60.47%、57.04%、56.75%。[2][3]
《云南省接收外国学生暂行管理办法》对于规范云南高校留学生教育,吸引周边国家留学生来滇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云南高等教育国国际化虽然起步早,但在高校品牌、留学生规模、合作办学项目等“走出去”办学方面并不具备优势。[4]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和GMS合作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往与合作日趋频繁与深入。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博览会以展览为中心,同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搭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广西借助这一平台,迅速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强区。
邻近省区高校与东南亚国家开展的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让云南感受到了压力。2006年7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云南省高校实施“走出去”战略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云发〔2006〕11号),明确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工作重点、具体措施等,从政策和经费上支持、鼓励高校“走出去”。在这一有利政策的推动下,云南高校积极“走出去”,重点拓展与东南亚南亚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
一是各高校加强国际教育交流机构建设,为教育国际化搭建平台。如云南大学营造有利于国际交流软环境,进行一系列机构改革,完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职能,成立国际学院,制订学校国际化发展规划。[5]云南师范大学在2008年成立华文学院,为海内外华人华侨提供优质高等教育和教师培训,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云南民族大学在2006年成立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专门培养东南亚小语种人才。云南财经大学在2007年成立东盟学院,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
二是主动“走出去”与“引进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云南各高校结合自身基础和特色,积极探索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和交流学习项目。云南大学相继与东南亚国家8所高校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昆明理工大学承担了国家商务部人员培训,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承担了GMS六国政府官员培训项目。云南师范大学在东南亚设立了海外分院,学生人数超过1000人。云南财经大学与新加坡培根学院就联合开展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和MBA项目签订合作协议书,与越南奠边府省签订长期选派学生和干部进修合作项目。云南民族大学先后与东南亚10多个国家的26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云南农业大学与越南、泰国的一些高校,在国际教育合作、技术培训班、联合招收留学生、师生交流等项目上达成协议。[6]
三是开展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推动职业学校“走出去”。云南省职业院校由于办学实力、影响力较弱,在国际化办学方面远远落后于本科院校。在“走出去”战略助推下,职业院校也积极行动起来,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与越南煤炭工业部合作招收矿业类留学生,为泰国伟成发集团公司培训200 多名各层次冶金高技能人才,与老挝、越南高校签订合作协议。[7]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组建云南国土资源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矿产资源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与柬埔寨工矿能源部、老挝能源矿产部、老挝理工学院、老挝苏发努冯大学等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为对方定向培养矿产资源人才。[8]云南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英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12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实行“3+2 教学模式”培养学生。[9]
经过几年的建设,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在与东南亚国家教育合作方面已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云南省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2009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视察云南期间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2011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 号)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云南高校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
小语种人才培养是建设桥头堡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为加快小语种人才培养,为桥头堡建设提供人才支撑,2012年1月,云南省教育厅、财政厅、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签发了《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教高〔2012〕3 号),从小语种师资队伍、小语种学习环境、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任务,并提供经费和政策支持,鼓励各高校开办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专业。2013年,《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通过3年努力,力争全省小语种在学学生规模达到10万人,学习东南亚南亚语种学生达到在校学生人数的20%。在政策的推动下,云南省小语种人才培养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2014年省政府奖学金增至1087 万元,共有318 名外国留学生获得省政府奖学金资助,外国来滇留学生人数达到9690人,其中来自17个东南亚南亚国家留学生总数为8009人,占云南省外国留学生总数的83%。[10]截至2016年,云南高校中有43所开设了62个小语种专业,24所本科院校设有30个专业点,已涵盖东南亚国家语种。云南民族大学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开齐开全南亚东南亚15个语种专业的学校。目前,云南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主要采取单纯语言型专业培养模式及“专业+语种方向”培养模式,通过“1+3”“3+1”“2+2”等模式把语言专业的学生送往语言对象国,培养了一大批小语种人才。[11]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明确提出“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要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同年,国务院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云南成为18 个沿线重点推进省份之一。2016年3月,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一带一路”战略、“澜湄合作”为云南对外开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对云南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呼应国家外交的新思路、新布局,教育对外开放规划、行动战略相继出台。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中西部地区要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沿边地区应利用地缘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教育合作交流,形成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2016年8月,教育部牵头制订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强调应突出地方共建“一带一路”的主体性、支撑性和落地性,要求各地发挥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紧密对接国家总体布局,各级各类学校有序与沿线各国学校扩大合作交流,共同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能力。
云南积极响应国家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立足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区位优势,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和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心建设。
2016年4月15日,云南省加快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座谈会在红河学院召开。会议部署了云南省“十三五”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提出要充分发挥优势,着力服务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随后,《云南省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发,提出各高校要加快内涵发展,提升辐射能力;加快留学事业发展,提高留学教育质量;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有效保障教育开放;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等。
2016年11月,国家教育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在政策、机制和经费方面支持云南省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人才培训基地和中外人文交流基地”。[12]
2017年5月,《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云政办发〔2017〕48 号)进一步明确:着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教育辐射中心。发挥我省独特的区位和人文优势,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快推进我省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南亚东南亚国家间务实的教育交流合作,形成区域教育对外开放特色。打造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服务国内和周边国家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大力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放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需要。
2018年2月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云南省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云政办发〔2018〕8 号),将“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列为八大建设任务之一,提出加快推进新时期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支持建设高校积极参与国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把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教育辐射中心作为重要目标,拓展深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
这一系列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使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目前,在云南留学的外国留学生达1.88 万人;每年通过公派留学项目选派1000余人出国留学,在办合作办学项目达29个,境外办学项目15个,在海外建设了15所孔子学院和课堂,在云南建设有3 个国家级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打造了“留学云南”、“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等一批品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13]
通过对前期云南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梳理和总结,可以看出,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方向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任务越来越具体。
作为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云南高校在与欧美发达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方面存在劣势,也无法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进行竞争。但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通江达海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在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进行教育合作方面有天然的地缘优势。相较于高等教育较为落后的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云南高等教育又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教育辐射中心,强调教育对外开放要坚持“发挥优势、辐射周边”的原则,这明确了今后云南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点方向和特色。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教育辐射中心,需要政府制订规范、完善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为高校国际化指明方向,规划路径,提供方法,避免其走入“为国际化而国际化”的误区。《云南省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虽然已经下发,但实施推进的力度并不大,高校相应的改革落实工作也不明显。《云南省接收外国学生暂行管理办法》制订于2003年,已无法满足目前云南留学生教育管理需要,建议更新、完善办法,增加留学生教学实践、学分互认、学历学位认证、学生务工等条款,把“暂行管理办法”提高为“管理条例”,促进高校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14]《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属于宏观性、长远性的教育政策,具体性、操作性较弱,云南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对外开放的具体政策。制订政策时,要注意突出高校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政府起到的只是引导、监督、规范和鼓励的作用,要明晰政府与高校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来开展对外合作。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教育辐射中心,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辐射带动作用就难以发挥,积聚效应就难以产生,教育辐射中心就难以建成。基于此,2018年2月8日颁布的《云南省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提出:支持云南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支持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大力引进或联合世界一流大学、国内知名高校全力创办1 所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支持建设5 至8 所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和10 所左右省内一流大学。同时明确建设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方向:把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教育辐射中心作为重要目标;把建设高校打造成为南亚东南亚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标;把建设高校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建设高校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尤其是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知名高校合作研究等。云南民族大学在此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云南民族大学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全面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建立了“一部三中心七院”的教学机构,一部即云南民族干部学院国际部,三中心即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南亚东南亚培训中心、南亚东南亚辐射研究中心,七院即东南亚学院、国际学院、中印瑜伽学院、国际太极学院、南亚学院、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和澜湄国际职业学院,实施了“语言相通、文化相通、心灵相通”的“三通”建设工程。云南民族大学“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瑞丽等边境地区建立了7 个培训基地,已培训了1 万多名老、缅、越入境务工人员。2017年9月,澜湄国际职业学院124 名旅游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入校学习,未来将向澜湄流域5国招收留学生1000人。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教育辐射中心,需要搭建高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交流平台。教育辐射中心需要环境、氛围、人流、人气、资源的积聚与汇集,形成中心的辐射、带动和影响效用。举办高层次、多样化的教育交流合作展会,能快速提升地区中心效应和教育开放影响力,促进各国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云南充分利用中国-南亚博览会平台,积极推动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2018年6月13日,云南-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论坛在昆明呈贡大学城举办,63家省内外高校和来自泰国、孟加拉、印度、缅甸等16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部门代表出席论坛。论坛设计了教育开放与开放教育、云南教育对外开放成就展、互联网+教育合作、滇泰教育合作、云南-港澳台教育合作以及云南-孟加拉教育合作等6项活动。在滇泰教育合作会议上,云南-泰国大学联盟揭牌,滇泰双方高校在语言学科、旅游与健康服务学科、数字技术学科、农学学科、医学与健康学科等5个学科领域展开合作。[15]云南大学作为云南唯一入选国家“双一流”的大学,要发挥好引领带头作用,推动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2017年11月26日,云南大学发起组织了南亚东南亚大学校长论坛,来自南亚东南亚20所高校以及国内30所高校的校长及学校代表参加。会议倡议成立“中国-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搭建区域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提升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大学之间的合作水平,构建区域高等教育共同体。[16]
云南可以借鉴广西中国-东盟(教育)博览会和贵阳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举办经验,通过“政府搭台,高校唱戏”,把云南-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论坛和南亚东南亚大学校长论坛建成一个长期的、固定的平台,借助平台宣传展示云南高校及教育对外开放成就,开拓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扩大教育、文化和学术合作效应。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要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一大批懂对象国语言的专业人才作支撑。
《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打造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利用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资源,加快培养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服务国内和周边国家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大力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放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需要。
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重要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是主力军、主阵地。云南高校要加强教育对外开放规划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着力培养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复合型人才。云南大学借助“双一流”高校建设机遇,在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总目标中提出:着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高地。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培育一流国际化人才。组建“南亚东南亚人才培养联盟”,建设一批面向南亚东南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开放课程和专业,把学校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一流国际化人才基地。[17]《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对外开放“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中也提出:将云南民族大学建设成为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教育辐射中心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师资队伍国际化工程、学院国际化建设能力夯实工程、国际化建设软环境培育工程等七大工程建设。开齐开全南亚东南亚语种专业,大力培养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
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重要人才培养基地,需要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环境,打造人才培养核心基地,发挥核心带动功能。云南应发挥昆明呈贡大学城高等教育资源集群化的优势,把呈贡大学城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重要人才培养核心基地和“一园三平台”(国际教育家园、国际教育基础建设平台、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昆明呈贡大学城占地43.15平方公里,已有云南大学等9 所高校近15 万师生入驻,已基本建成云南、中国西部乃至中国的主要高等教育中心之一。大学城周边规划建设有信息产业园区、云南白药医疗医药产业园区、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等,未来呈贡将成为一座国际企业聚集、新型产业完备、科教优势突出、对外交流密切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大学城的优势和特色也会日益凸现。云南应打好呈贡“大学城”这张牌,力争吸纳更多的省内外高校和国外高校、国际培训基地落户大学城,为呈贡大学城打造成南亚东南亚人才培养核心基地奠定基础。[14]同时,大学城高校应组建大学联盟,整合学科专业资源,以开放、合作的理念,打破学校界限,建立大学间互选课程、互认学分、互授学位的现代化大学办学体制,以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和留学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以更好地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一带一路”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