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微
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模式, 拓宽教职工国际化视野,推动教职工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能力。师资队伍国际化,既包括教师队伍结构的国际化,也包括国际教学与科研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维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带动师资队伍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本质在于教师队伍的跨文化性,具体体现在具备国际先进理念、跨文化视野;具有多元文化的知识结构;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自身专业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现状、趋势及学术动态;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不断增强协作和创新能力等。师资队伍国际化不仅体现了高水平院校的共同特征,也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走向高水平乃至世界一流院校的根本保证。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见雏形。在本科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大潮外,高职院校并没有在起步之初就认识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除此之外,即便在率先意识到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高职院校也由于专业院系的鲜少参与而未能完成实质性落地项目。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05 年开办中外合作办学、教师交换、境外培训及来华留学项目至今,因学校整体国际化意识的欠缺对国际项目的实施及推进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国际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只局限于1-2个专业,导致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走入瓶颈。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体现在改善教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实训室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未能足够重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发展,这就造成了教师没有足够的机会到国(境)外访学交流,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们也是如此,且学校未能吸引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校教师的国际交往能力比较薄弱,国际化程度普遍偏低。
大多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缺乏长期规划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对于师资队伍国际化,学校没有建立一定的引导和激励机制,这就直接导致了师资队伍对国际化建设的漠视态度,从而影响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未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实现。自2009 年开始,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境)外培训,大大开阔了老师们的国际视野,但人数有限,不能满足大多数老师对国际交流机会的需求;且由于缺乏资金及制度的保障,国(境)外培训项目未能每年都持续开展,教师苦于没有渠道去学习国际先进的课程及标准。
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从该决定精神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应当把国际化发展纳入到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中,有步骤、抓重点地制定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培养和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素养,从而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最终实现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十三五”事业发展战略国际化重点任务:国际化程度取得实质性突破,培养与“一带一路”和“中国高铁走出去”相关联的应用型人才;打造国际铁路高职办学品牌,影响和带动国际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国际化师资引进和培育工作,把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全校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规划,真正把教师队伍作为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
鼓励并引导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出国留学项目等交流平台,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有效结合。同时,与国(境)外优质院校建立交流机制,积极开发国际合作项目,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交换等项目;引进国际先进专业和课程标准,结合自身优势,消化并创新性地探索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开发国际化课程,全方位提升教师的国际化参与度。
国际化师资需要一个有利的、持续的发展空间,需要一个先进的师资管理模式作为保障。高职院校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师资管理体制,从岗位聘任、绩效分配、职称评定等各方面制定激励措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切实推进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对于具有境外工作经历及开展援外项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与了政策上的倾斜,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交流中。
综上,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在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已成为实现“双高计划”的必然要求。通过引进与培养等有效途径提升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师资管理体系,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人才强校工程,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