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

2019-12-08 11:30赖运成
关键词:程度妇女丈夫

赖运成

(龙岩学院 心理学系,福建 龙岩 364012)

留守妇女(即留守妻子)是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1]。为了与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相区分,一般将留守妇女的年龄界定为18~59岁[2]。农村留守妇女是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留守妇女,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心理学、社会学研究者的注意,并已开展了相关研究。

一、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现状

综观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研究普遍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3-8];相对于非留守妇女,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9-10],主要表现为孤独、抑郁、焦虑、躯体化、睡眠问题、安全感和主观幸福感水平低[6,8,11-14]。87%的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孤独,其中26~35岁年龄段和6~15年婚龄的留守妇女孤独感最严重[15];高达38%的农村留守妇女的抑郁程度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16]; 28%的农村留守妇女有睡眠问题[15];90%以上的留守妇女易出现“烦躁、无助情绪”、不安全感和危机感[17]。郭克建等对山东省某县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安全感水平低于非留守妇女[14];钟云辉等对赣南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比非留守妇女有更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症状明显[18];方惠等对四川绵阳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较好,但61.7%的妇女报告有不安全感,农村留守妇女也存在“躯体化”“抑郁”和“焦虑”等问题[19];此外,许传新对四川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比非留守妇女更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更容易出现身心不健康的症状[7]。但是,罗丞对安徽巢湖地区农村妇女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与非留守妇女无显著差异[20]。

二、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留守时间长短和年龄

留守状况是农村妇女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11]。张祖样等对云南省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与留守时间小于2年的农村留守妇女相比,留守时间2年及以上的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较差,总体生存状况较差[4]。年龄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目前研究尚不多。有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睡眠质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13]。与年龄较为年轻的留守妇女相比,年龄较为年长的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更低,抑郁水平更高[20-21]。但也有研究显示,年龄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无显著影响[5]。

(二)与丈夫联系的频率

农村留守妇女的睡眠质量、抑郁、焦虑程度和“与丈夫联系的频率”有关,与丈夫经常联系的留守妇女,相对而言有更好的睡眠质量及更少抑郁、焦虑[12]。研究也显示,丈夫回家频率低的农村留守妇女,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差[9];丈夫回家频率高可缓解农村留守妇女消极情感对其生活满意度的负性影响,丈夫回家间隔不超过三个月的农村留守妇女,相对有较好的心理状况[16]。但是,丈夫回家的频率偏低,有研究显示48%的农村留守妇女一年中与丈夫相聚的次数仅为1~2次[16]。因此,为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可增加其与丈夫的联系频率,尤其是创设条件增加丈夫回家的频率。

(三)文化程度

与文化程度较高的留守妇女相比,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较低[9]。例如,张祖样等人对云南省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留守妇女心理健康较差,总体生存状况较差[4]。高靖等人的研究显示,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农村留守妇女比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或小学的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更好[5]。与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留守妇女相比,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留守妇女有更多的人际敏感、偏执和睡眠问题[13,18]。

文化程度较低的留守妇女之所以更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低的留守妇女遇到问题时更难以有效化解,尤其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子女照顾和教育是农村留守妇女压力的首要来源[22]。由于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57.1%的农村留守妇女会遇到子女教育问题,其中54.1%的农村留守妇女无能力辅导孩子学业;有59.1%的农村留守妇女对孩子最大的担心是学习教育问题[22]。农村留守妇女大多数为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6-17],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

(四)身体健康状况

农村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不理想。李强和叶昱利的研究显示,丈夫外出务工会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使其生病或患有慢性病的概率显著增加30%[23]。农村留守妇女中患有妇科性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占75%以上[17]。农村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程度。患有妇科病、慢性病等身体不好的农村留守妇女,睡眠质量较低[13]。农村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也能预测其幸福感水平[10,24]。

(五)家庭经济状况

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这已得到较多研究的证实。例如,钟斌等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与家庭月收入有关[8]。周洋洋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睡眠质量、抑郁、焦虑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关,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留守妇女,相对而言有更好的睡眠质量及更少抑郁、焦虑[12]。也有研究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有明显影响[19]。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越高[24-26]。

对家庭经济状况满意的农村留守妇女比对家庭经济状况不满意的留守妇女存在更少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躯体化等症状,而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对家庭经济状况不满意,这也一定程度上可解释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18]。另外,农村留守妇女有较高的经济自主权(如自己名下是否有存款),有助于其主观幸福感的提升[20]。这些研究结果也提示,考量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到家庭经济收入,还应考虑到农村留守妇女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度及其经济自主权。

(六)家庭生活压力

家庭压力(如抚养、赡养压力)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状况[7]。陆卫群等对贵州省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68.3%的农村留守妇女觉得生活有压力,且压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家庭经济压力是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15]。此外,有研究显示,生活压力是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13]。劳动时间长、空闲时间短的农村留守妇女,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差[9]。家庭照料是农村留守妇女压力的主要来源,家庭照料时间越长,主观幸福感越低[20]。张璐等的研究显示,需养育孩子数、需赡养老人数会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的抑郁程度[21]。李丽娜等的研究显示,子女数量越多,农村留守妇女越易出现孤独感和抑郁[3]。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照顾子女的生活压力越大,越易导致农村留守妇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七)负性生活事件

经历过多的负性生活事件会造成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中也得到佐证。研究显示,与非留守妇女相比,农村留守妇女经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不安全生活事件、性骚扰、对丈夫的担心)[27],这使得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如安全感偏低)[8,28]。也有研究显示,丈夫外出务工本身会明显加剧农村留守妇女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28]。其原因可能是,丈夫长期外出务工本身对大多数留守妇女来说也是负性生活事件,会使其夫妻生活更不和谐和心理安全感下降,更可能出现不良情绪。

(八)应对方式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有关。有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消极应对方式在应激感知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应对方式在应激感知与心理健康之间不起中介作用[29]。此外,归因方式是应对方式的重要体现,归因方式与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相关,对生活事件作积极归因有助于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年轻的留守妇女比年长的留守妇女有更积极的归因方式(如将消极事件倾向于采用外在、短暂归因方式)[5]。

(九)社会支持

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水平(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低于非留守妇女[14]。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6,7,9,14,30]。例如,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其抑郁程度越高,睡眠质量越差[30];婆媳关系不佳、丈夫回家频率低的农村留守妇女,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差[9]。而有效的社会支持可缓解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应激的负性影响,也可减少农村留守妇女的孤独感[29,31]。社会支持网络规模(主要是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32]。社会支持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维系如此重要,但其社会支持系统并不理想: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偏小,与非留守妇女相比,农村留守妇女有更少的社会支持[32-33]。

此外,婚姻是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生活中遇到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出决定时,79.6%的留守妇女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丈夫[34];“心情不好,受到委屈找人倾诉时”,最先想到的也是丈夫。但与非留守妇女相比,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质量更差[33]。婚姻质量的欠佳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13,20]。也有研究显示,精神支持网规模和经济支持网规模对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有积极影响[7];良好的夫妻关系和公婆关系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25]。

三、优化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对策

迄今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证干预研究甚少。本文在上述梳理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下优化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虽然丈夫长期外出务工会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但农村留守妇女中高达75.3%的留守妇女赞成丈夫外出务工,因为丈夫外出务工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15]。此外,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农村的主要原因是照顾老人和孩子(占被调查对象的66.2%),因在城市里找不到合适工作而留守的占25.5%[17];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状况[7]。因此,增加和优化农村区域就业岗位,有利于丈夫就近就业,减少妇女留守状况;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老人活动中心的建立和完善),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保障,减少留守妇女的家庭照料时间,从事一定经济劳动,提高经济自主权,提升妇女的主观幸福感,从而有助于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此外,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提高农村地区幼儿园、中小学教育水平,既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教育压力,也有助于保障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减少学龄儿童外流,预防农村人口的过度缩减,进而有助于减少农村留守妇女的孤独感、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为农村留守妇女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农村留守妇女缓解压力的主要途径(人数比例占53.5%)是与邻居聊天、向亲朋倾诉,9.1%的留守妇女通过体力劳动缓解压力[15]。农村留守妇女存在安全感危机,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存环境不安全,留守妇女及其家庭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如财物被盗,被性侵);二是遇突发情况(如孩子生病);三是担忧夫妻关系[15]。此外,在生活中遇到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出决定时79.6%的留守妇女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丈夫[34]。因此,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例如: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构建安全的生存环境,创设条件增加丈夫回家的频率,强化夫妻交流的质量,优化婆媳关系,可加强对外出务工丈夫进行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和心理保健方面的科普宣传,使丈夫更理解和关爱留守妇女)有助于减少农村留守妇女的负性生活事件及其影响,有助于其缓解压力,提升安全感,有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显示,主观支持和社会利用度可显著预测农村留守妇女的孤独感,而客观支持对其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提示在给予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时应尤其重视主观支持的作用,倡导农村留守妇女在遇到挫折时应积极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三)对农村地区进行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增强农村留守妇女心理自助能力,也有助于丈夫加强与妻子的联系,有助于农村干部如何更好地为人们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既可采用网络宣传,也可采用纸质宣传,开展相关讲座,或进行心理电影展播,或进行心理现场服务等。在对农村地区进行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时,应考虑到农村地区人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采用适当的宣传方式(如以心理影视展播为载体进行心理保健科普;以家长会为契机进行心理保健座谈;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下乡现场宣讲;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留守妇女为优先科普对象,然后以她们为媒介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留守妇女进行“朋辈式”科普渗透;以心理剧、心理游戏为载体开展心理保健相关活动)和通俗易懂的语言。

(四)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

与文化程度较高的留守妇女相比,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较低[9],而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84.5%的农村留守妇女是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6],因此,从优化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角度来看,也很有必要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的提升,有助于其更好地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有助于其更有效地接受心理科普宣传,有助于其进行心理自助服务,也有助于其就业质量的提升。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的整体提升,也有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更可能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妇女的数量,进而有助于这一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提高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的途径,既可以从落实农村中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抓起,也可以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相关面授培训。例如,当地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们提供相对应的知识传授,既能提高其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又能促进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发展,减少留守妇女的孤独感和抑郁;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渗透培训。此外,也可考虑积极运用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积极发挥大学生在提升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方面的作用。

(五)优化农村留守妇女的应对方式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有关[29]。优化农村留守妇女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其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有助于其进行心理保健。农村留守妇女应对方式的优化,既有赖于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传,让其认识到应对方式的影响,也需要相关人员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其多加运用积极应对方式(如问题解决、求助),减少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如退避、自责)。由于目前对农村留守妇女应对方式方面的研究尚不多,为更有针对性地优化农村留守妇女应对方式,今后可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应对方式领域的研究。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由于心理健康的范畴较大,具体到心理健康的某方面(如安全感、睡眠质量)时,发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建议对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1)人格、应对方式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甚少,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例如,加强农村留守妇女人际敏感性人格研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如人际敏感性是否通过应对方式来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态);具体考查不同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自责、退缩、合理化)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作用大小问题。加强农村留守妇女认知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例如强化农村留守妇女认知特点研究,探讨农村留守妇女注意偏向、解释偏向、记忆偏向与睡眠质量、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也可加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研究(例如强化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强化积极环境构建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这有助于预防其心理问题的出现。

(2)从已有研究来看,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但无论是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还是社会支持利用度,其水平都低于非留守妇女,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其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今后可深入探讨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如探讨社会支持是否通过人格、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来影响无助感和安全感),也可从实证研究角度探讨不同渠道的社会支持(如来自村委会的支持、来自妇女互助组织的支持、来自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支持)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此外,有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同质性、趋同性问题会影响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方向[32],由于此方面的研究甚少,今后可进一步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3)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预防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也需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这均需要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为了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有的放矢的心理健康服务,不仅需要了解其心理健康现状和影响因素,也需要调研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特点,构建良好的农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心理健康服务运行机制。这意味着需要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对农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研究。

(4)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横断调查法,使得变量之间难以得出因果关系,今后可加强纵向追踪研究探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可通过实验法开展相应研究,例如农村留守妇女睡眠质量、安全感、孤独感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为增强研究的效度,也可强化质性研究方法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运用(如采用质性研究法探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胜任力的关系,探讨农村留守妇女性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从外出务工丈夫角度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问题);此外,也可对研究对象进行细分,如农村中年留守妇女、农村青年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研究。

猜你喜欢
程度妇女丈夫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当代妇女的工作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
幸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