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文化视角下的上海舞剧创作

2019-12-08 10:27:04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海派舞剧舞蹈

王 欣

在探讨上海歌舞团的诸多舞剧时,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将海派文化和作品结合起来考虑,这说明上海歌舞团在取得的各种艺术成果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地在舞剧创作方面具有了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承载。学者李伦新归纳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1]上海歌舞团舞剧作品的包容不仅表现为舞剧题材和类型的多样,更体现为文化和观念的多元。在该团创作的舞剧作品中,既有体现传统价值观的《霸王别姬》,又有表现主旋律价值观的《闪闪的红星》《天边的红云》《永不消逝的电波》,还有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朱鹮》,更有代表当代城市文化视角的《一起跳舞吧》。

《一起跳舞吧》这部舞剧区别于其他舞剧,它并不是在一个宏大主题下的叙事,也不是大时代加小人物的浓缩,而是在上海特有土壤中诞生的反映上海城市生活的舞剧。这部舞剧有着典型的“海派文化”应该关注的视角,即当代城市文化视角。城市文化内容广泛、内涵深远,是一个综合的大概念,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2]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人对自己城市的自信在于处处体现着深深的自豪,大到许多城市建筑上有超大的字样“I Love SH”(我爱上海),小到一支小小的铅笔都会印上“China First Pencil Co.”(中国第一铅笔有限公司),这不仅是要表达自己的城市认同,也是要以城市为基本支持来提升自己的个人认同。“对他们而言,他们的城市作为时髦的城市,也是身份(或认同)的实验室(identity-labs)。”[3]上海是中国最早具有现代内涵的城市,城市文化最佳的代表就是上海,海派文化、新海派文化正是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源泉,海派文化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精神。

从《一起跳舞吧》的定位和创作风格上看,都能印证上述观点。以下笔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以从属于城市文化的舞蹈元素突破身体探索。《一起跳舞吧》最特别之处是提炼和美化生活动作,充实舞剧的语言结构,强化舞剧戏剧情节的可舞性。编导在充分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抓住了生活和舞蹈的黏合点,映射着城市生活的百态。剧中摩登舞、拉丁舞以及流行舞蹈都在舞蹈语汇方面突破了舞剧动作的既定框架,紧紧抓住城市人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状态。

其次,以舞蹈整合城市生活的叙事逻辑。舞剧中“舞”与“剧”之争,似乎是舞界一个难以和解的命题。而《一起跳舞吧》将舞蹈整合成完整的空间语序与话语体系,化解了“舞”与“剧”的矛盾冲突,在保持舞蹈独立品格的基础上,完成了舞剧的叙事逻辑。难怪于平先生称其“改变了舞剧创作理念并强化着舞剧的构型风貌,是上海舞剧创作对我们当下舞剧的创作的标新立异和跨界拓路”[4]。

再次,以小人物散点透视城市百态生命。编导佟睿睿给人的印象是擅长于表现精致柔美的东方情韵,如作品《扇舞丹青》《乡愁无边》《点绛唇》《水月洛神》等,而近些年愈发立足于时代精神,关注现实命题,重视人性和生命的表达,具有极强的人文关怀,如《朱鹮》和《记忆深处》。当代城市题材的《一起跳舞吧》一改舞剧的宏大叙事,以千姿百态的世俗性的“小人物”构筑出形形色色的丰富性的“大人生”。这非常类似老舍的话剧《茶馆》,老舍要表现的是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是五十年里北京各个阶层的生活全景,这种跨度难以用一个故事展现。因此,《茶馆》的叙事不像传统西方戏剧那样聚焦在一个固定的点上,而是像国画山水,是散点透视,视角在做平移运动,从容地讲述中国五十年的社会变迁,呈现许多人的一生。同样在《一起跳舞吧》中,故事主线中点缀的小人物,丰富多元,不显同质化:富有激情的扫地大姐、单纯可爱的小护士以及妖娆矫情的“娘娘腔”,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主角,虽被不同的生活困境所迫,但用各自平凡的点滴诠释着真实的生活。他们是城市生活中你我的生活写照,是编导对于个体生命价值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关照。

最后,以众人皆舞彰显城市多元平等的人文情怀。舞蹈是一种最贴近生命的艺术形式,人人皆有身体,身体的言说是一种对生命的赞美。当挥舞着扫帚的胖大姐忘我地在舞台上旋转的时候,感染了每一个在“两点一线”的城市生活中像螺丝钉的你我,此时那些对于舞蹈演员苛刻的标准,反而会阻碍了感同身受。当单调的生活成为枷锁,舞蹈为我们打破了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屏障,回归到了原初的舞蹈本性之中,从而使心灵有所依托,灵魂得以安放。《一起跳舞吧》是以现实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让我们逐渐通透,对城市生活中的芸芸众生而言,生活的本质是极为朴素单调的,而编导用最本真、最直接的舞蹈表达了对城市人的人文关怀。

舞剧《一起跳舞吧》就像是一个呼唤,让城市人在平凡生活中也能点燃起激情,用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唤起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恰好是“海派”舞剧应该有的一个重要特点: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关照当代城市人和当代城市文化。因为我们就活在当下,所以很难在近距离用单一的故事去提炼和塑造整个时代。?

结 语

我们从上海歌舞团的作品去探讨海派文化或新海派文化的概念的扩展,难道不是对当今以城市生活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的一种理想和盼望吗?上海作为中国城市文化的代表,以上海为话题,展现的其实是每个人对当代中国艺术文化发展的寄托。在这个意义上,上海舞剧的创作也承载着当今中国舞剧发展的一个新的角度—当代城市多元性的文化建设的方向和使命。

猜你喜欢
海派舞剧舞蹈
百科全书舞剧
家教世界(2022年25期)2022-09-23 06:49:10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戏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 09:06:46
舞剧《瑞鹤图》剧照
艺术评论(2020年1期)2021-01-23 06:58:44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海派剪纸
海派赏石概述
宝藏(2017年10期)2018-01-03 01:52:54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艺术品鉴(2017年10期)2017-09-08 03:33:26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