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枝
(福建省福安市农业农村局,福建福安 355000)
福建省福安市是东亚种群葡萄的原产地之一,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成为南方新兴的葡萄集中产区[1-2]。2000—2016年在福安召开了4次全国性葡萄学术研讨会,被农业部列入“2009—2015年全国葡萄优势区域发展规划”重点县,享有“南国葡萄之乡”、“海峡西岸葡萄之乡”、“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中国三大葡萄沟”、“中国最美葡萄沟”等美誉。2017年全市葡萄面积3 560 hm2,产量7.79万t,产值11.94亿元,其中设施栽培面积2 800 hm2。福安是海峡西岸设施栽培面积最大、规模连片、生产规范的县级葡萄生产基地,已成为海西经济区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农业优势产业[3-4]。
然而,近年来平原地区及一些老园区葡萄园的棚架搭建不合理,树形混乱,土肥水管理技术落后,肥水利用率低,化肥和农药不合理使用,致使葡萄园土壤酸化,树体衰退营养失调,生理病害普遍发生,管理成本增加。据调查,如赛岐镇象环至江兜、湾坞、下白石、甘棠等沿江乡镇平原地区的葡萄园,溪柄镇的平原地区及这些乡镇的坡地葡萄园,均存在树势衰退;松罗,晓阳等内陆高海拔地区的葡萄园出现落花落果严重、炭疽病、溃疡病,生理性缺素普遍,产量及品质下降。如何保持福安葡萄这一支柱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该文针对福安市近年来葡萄生产管理中存在问题,从葡萄园建立、土壤管理、设施建设、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地区葡萄栽培提供有益参考。
福安葡萄根系的分布特点,在南方主要与土壤质地、地下水位、定植沟大小、温度条件、架式、树形、施肥方式等栽培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根系垂直分布,主要分布范围在离地面20~60 cm的范围内;其水平分布受架式、冠径和枝蔓走向的影响。一般树冠大,根系也大,土层深厚,肥沃湿润,土质疏松(如堆积的砾石土)的条件下,根系往往深(有的可达2~3 m)且数量较多,新根呈浅褐色肥嫩;相反,在土质差、地下水位高的情况下,根系往往较小,根系数量较少,新根亦较少,根皮褐色深。
福安市传统的葡萄种植以平棚架为主,大多数果农都采用无规则整形。由于在种植葡萄时,从早投产、多产出葡萄角度出发,多数采用密植方式,按窄垄(垄宽 2 m 左右)密植(2 250~3 750 株/hm2)自然开心型的模式栽培。中部河谷平原和内陆高海拔地区葡萄园建园时,均未开深沟或深翻。内海湾地区的葡萄园,也按窄垄(垄宽2 m左右)密植(2 250~3 750株/hm2)自然开心型的模式栽培。福安市葡萄园均采用密植栽培,根系空间狭小。表层土在3—8月份管理过程中经常除踩踏,且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致使土壤肥力、有机质、酶活性及活力下降,土壤酸化板结严重。果农长期盲目使用除草剂,其残留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表层根系及树体损害严重,加上大多果农都采用撒施的方法,直接将肥料撒到地表面,大多易产生肥害。表层根系由于上述原因老化衰弱,下层根系或因地下水位高,黏性土壤透气性差沤根烂根,或因犁底层硬,根难以下扎,长此以往整个根系及树体慢慢衰退,没有及时适时地对衰老根系进行更新,致使树体衰落。
福安不少地区在种植葡萄的过程中使用膨大素、催熟剂、矮壮素等试剂,严重影响了葡萄果实正常生长,果品品质,差同时增加了运输损耗。此外,在葡萄修剪方面,福安地区在定植当年不注意整形修剪,忽略了葡萄自身骨架的建立。当前大多数果农都采用无规则整形葡萄架式已不能适应葡萄生产,这种树形光能利用率低,结果部位不集中,成熟期不一致,不利于机械化操作;管理费工费力,通风透气差,病害发生严重,严重影响葡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福安地区存在重采果前管理,轻采果后管理,甚至采果后不管理的问题,很多果农以为葡萄在采摘后就可以放松管理,实则不然。葡萄在采摘后直至落叶期,该阶段是葡萄光合作用的高峰期,也是其根系生长的关键时期,而且葡萄在采后新梢成熟的好坏,葡萄植株体内积累养分的多少,直接关系植株第2年春季冬芽萌发率、新梢生长、开花、花粉发芽、座果。果农一般每年采收葡萄后不施用采果肥,有的在葡萄垄上套种蔬菜,导致葡萄第2次根的生长高峰没有充足养分而影响发育,同时又影响了地上部分营养物质的积累,直接影响到第2年的产量和品质。葡萄采摘过后容易造成大量伤口,就会使葡萄树呼吸作用加强,从而削弱了树势。以巨峰葡萄为例,采收后,每株采果留下的伤口约在35~40个左右。如此多的伤口,又正遇高温干旱,致其强烈呼吸,而由于强烈呼吸而极大地消耗了树体储存的养分,导致树势衰退。
建园模式与葡萄产区的生态、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必须因地制宜。应该选择土壤沙黏适中、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向阳光照好的水田或旱地用来建葡萄园,以肥沃的沙壤土最为适宜,不宜选择低洼、易积水的地块。中部河谷平原的坡地和内陆高海拔地区葡萄园建园时,应尽量采用全园深翻(深70 cm)或深挖沟(深1 m左右)浅栽苗的方法,并增施有机肥及菌肥作底肥,以增加根量,形成强大的根系。经过深翻后的土壤,葡萄根系就深而广,能提高植株在天气干旱时的抗旱能力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在低洼、易积水的地块,周围应该挖深50~100 cm的大排水沟,以便排水降低地表水位。内海湾地区沿江海冲积性黏土水稻田,应采用高垄宽垄(40 cm×300 cm)稀植的模式种植。在建园前应先规划好路沟,采用井字形路网,以便于机械化操作和标准化生产。种植巨峰葡萄,新建大棚时,棚宽宜5 m,拱管使用壁厚25 mm、长6 m的热镀锌钢管,间距1 m(使用6 m长的热镀锌钢管做拱管,棚宽超过5 m棚顶抗风压降低棚膜聚水)。5 cm×5 cm、壁厚22 mm的热镀锌钢管做立柱及纵梁管,地下50 cm肩高2.5 m。架面横向用4.8 mm的七股钢绞线,纵向用1.4 mm的钢线,间距30 cm,棚长不超过30 m。每30 m应留一条2.5 m宽的通风或作业路。
另外,增加土壤综合肥力是提高果实品质的保证。需要改良、培肥土壤,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透气、保水、供肥等理化性能,为葡萄的生长结果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不断地进行土壤改良和土壤管理,能够延长葡萄树体的寿命,提高产量,土壤管理如能与施肥、浇水、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紧密结合,则效果更好。土壤管理主要包括深翻改土、中耕、地面覆盖、园内生草等。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生产优质果品的重要条件,而目前福安市巨峰葡萄土壤管理中还没有实现根据品种特性增施有机肥,实践证明,巨峰葡萄因其果粒大,易丰产,对土壤肥力的要求也较高。果园土壤肥力状况是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葡萄果实采摘时,每株葡萄至少要分2次采摘,避免一次性全株采摘,导致采后植株体内养分失衡、水分失调。改变重采果前管理,轻采果后管理,甚至采果后不管理的落后观念。要求在采果后及时深施有机肥,利于恢复树势,做好霜霉病、白粉病、锈病的防控,延迟落叶,为来年丰产打好基础。根系衰老后,发生新根的能力逐年减弱,但如将老根截断,很快形成愈伤组织,继而在被截断的伤口附近,发出大量新根,可以刺激新的根群生长,促使老树复壮,但伤口必须平滑,以利加快愈伤和发生新根,否则,如果伤口破碎,则容易引起烂根。在葡萄采摘后的9—10月份的第2次根生长高峰,结合深翻将老根截断,并施用硝态氨的三元素优质复合肥,加上有机肥和菌肥,并保持水分,以促进形成愈伤组织,发出大量新根,保持树体的健康茁壮。
巨峰葡萄生育期树体矿物质营养需求的大、中量元素需求量由高到低为钾、钙、氮、磷、镁。微量元素需求量由高到低为铁、锰、锌、铜、硼和钼等。氮、磷和硼的吸收高峰期是果实发育期(末花至果实转色);钾的吸收高峰期是果实转色至成熟期,其次是果实发育期;钙和镁的吸收高峰期是果实发育期,其次是果实转色至成熟期,再次是果实采收至落叶期;铁的吸收高峰期是萌芽至花期,其次是果实采收至落叶期;锰、锌和钼的吸收高峰期是果实发育期,其次是果实采收至落叶期;铜的吸收高峰期是果实转色至成熟期,其次是花期。根据葡萄生长的这个需求规律进行平衡施肥,根据叶营养诊断进行科学施肥,根据土壤及植株营养情况进行配方施肥,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减量施肥,多施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避免污染环境。
福安市巨峰葡萄自引进以来,基本上沿用扦插繁殖,均未进行单株优选繁殖和无毒化处理,致使葡萄种植区的树体感染系数增加,葡萄树体强弱不均,加上种植区域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有地上水位高的冲积性黏土,坡地、山地、黄壤土和山地砾石土壤,因此应筛选适应平原坡地、山地等各种土壤,分别选出适应当地气候的耐酸、抗根瘤蚜、抗根癌病、抗线虫病的葡萄品种,综合考虑适应性、抗病虫性、亲和力、果实品质等因素的较佳帖穗组合,将优选单株脱毒后进行嫁接,为稀植标准化生产打好基础,为福安葡萄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福安市推广钢结构简易避雨棚以后,黑痘病、霜霉病等相对减少,灰霉病、白粉病发病率上升。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绿色防控的植保方针,根据葡萄物候期和病虫发生规律进行施药防治。在病害防治上,应以保护剂和治疗剂相结合,药剂要交替使用,尽量选用生物源、矿物源和高效微毒农药,降低抗药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危害其他生物。
研究以福建省著名的“南国葡萄之乡”福安市的葡萄栽培现状为例,从环境因子、种植模式、田间管护和采后管理等方面揭示现阶段葡萄树势衰退、产量品质下降的原因,同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高标准建园、注重采后管理、应用测土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脱毒嫁接苗和实行科学综合防治技术等改进措施。研究结论可为福安及类似地区葡萄栽培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