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燕
(广东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广东肇庆 526070)
近些年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出现环境污染、无序发展、景观混乱、利用率低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对滨水区的开发缺乏系统的认识、精准的定位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如要解决城市滨水区面临的生态系统失衡、水体污染等问题,就需要清醒认识到滨水区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城市滨水区有着资源稀缺性、功能复杂性、用地多样性等特点,其发展一直被视为城市建设的焦点,也被认为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1]。
对于肇庆,随着城市建设从“环星湖”到“临西江”延伸发展步伐的加快,西江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中轴线,其两岸滨水区必将成为肇庆“山、湖、城、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地。在《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5)草案》[2]中将肇庆的城市特色风貌定位为:强化肇庆“山湖城江”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特色,构筑“湖在城中、江环城绕、东有田园、北依峦山”的多组团城市空间形态,完善与宜居城市相适应的开敞空间系统,塑造“岭南人文名邑、山水田园城市”的城市特色风貌。而现状是西江两岸滨水区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景观面貌与城市格调不相容,滨水区通达性较差,缺乏滨水区休闲空间等。这与城市规划的定位和目标还存在明显差距。若要真正实现“一江两岸”协调发展、拥江发展,急需加强西江两岸滨水区的保护和建设,进行滨水景观整治的相关研究已迫在眉睫。肖光明[3]提出了滨水区游憩资源整合的建议;牟荻[4]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解析了滨水区的设计要点;张媛[5]则提出了山水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优化方法,但均未提及西江两岸滨水区的景观整治。此次研究拟从“城市双修”的角度提出西江两岸滨水区景观整治的策略,以期为提升肇庆城市建设及城市空间景观品质提供参考。
“城市双修”理念最早是在2015年提出的,旨在全面系统地解决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建设风貌、人地和谐等方面的城市顽疾,探索城市更新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方式,塑造特色风貌,提升城市活力[6]。其包含2个层面内容:一是“生态修复”,即以自然载体为出发点,重点关注与城市密切相关的山水林田湖草体系,用生态手段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二是“城市修补”,重在改善城市空间品质、改进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延续城市文化脉络、创造良好人居环境[7]。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大会上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深入实施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这一重要理念与“城市双修”的内在要求完全一致。城市的和谐发展、有序发展离不开保护生态环境,更不能缺少“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活力的塑造也离不开高品质的滨水区景观和滨水休闲空间。
景观整治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城市双修”的要求,整治与西江两岸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格格不入的元素,包括整治沿街建筑、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改善滨水区城市道路交通条件等。为了实现改善城市空间品质、改进基础设施条件、延续城市文化脉络、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目的,需要实现“两个目标”,并遵循“三个原则”。
目标一:保护历史遗存,优化空间形象。全面梳理、挖掘、整合肇庆市西江两岸滨水空间范围所及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等不可复制资源,如阅江楼、宋城、肇庆四塔(崇禧塔、元魁塔、巽峰塔、文明塔)、仙花寺遗址、白沙龙母庙、包公祠等,保留历史文化痕迹,强化肇庆市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特色。同时,要用城市修补的手段修复城市破损的斑块,要用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手段保护西江堤岸整体风貌格局,不仅要满足防洪要求,也要符合滨水景观通廊要求,需要优化西江两岸空间视觉形态,提升滨水区人文和生态价值,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
目标二:提升滨江活力,塑造城市景观。西江沿岸滨水区曾经因为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和有序的开发,导致沿街建筑立面风格迥异,滨江生态环境被破坏。建议用更新修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滨水视觉廊道,修复和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8]。此一环节在近年江滨路升级改造之中已大部分完成。今后重点在于打造滨水区景观节点和西江南岸滨水区的景观整治,在保护西江沿岸生态环境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在两岸不同地段设计建设滨水休闲区,改善现有滨水景观面貌,增加滨水区景观可达性,提升滨水区的人气,满足人们亲水、近水的天性,让城市与西江融合发展,和谐共生。
原则一:生态先行,永续发展。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两种或多种生态系统交汇的地带往往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滨水区即为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交织地带,故而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8]。因此,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和空间营造要以保护滨水区域脆弱和敏感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维护这一特定的水陆交替区域的生态稳定和永续发展为基本目标。
原则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滨水区的景观营造要结合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要与各阶段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和经济实力相符,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同时也需要结合西江两岸端州区、高要区不同的岸线情况,睦岗街道、城东街道的发展实际,滨水空间现状和两岸城市规划定位要求,因地制宜推进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
原则三:统筹兼顾,独具特色。西江滨水空间的“城市双修”,不仅要考虑景观营造的需求,更要满足西江航道通航的要求和城市防洪的需要,遵循安全为重、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原则,景观建设服从防洪和水文要求。同时,不可忽视特色的塑造,在营造滨水区的城市特色休闲空间时,尽可能为“江堤塔影”、“江楼浩气”等景观提供观赏的视线通廊和观景空间,形成独特的西江滨水区景观风貌,展示肇庆自身的滨江特色。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中提及,位于城市中心区范围内的水体,应该充分考虑和确保相应的景观塑造和游憩功能[9-10],西江滨水区对于提升肇庆城市景观品味、增加城市空间活力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西江两岸滨水空间景观品质提升的第一步,就是要求顺应城市山水形态,科学合理做好沿江绿地系统的规划,做好沿岸的横向联系,主要以滨江绿道或沿江景观带的形式将江滨区域现有的龟顶山森林公园、羚羊山森林公园、白沙龙母庙、包公文化园、阅江楼、崇禧塔、元魁塔等主要公园和文物古迹进行串联,形成一条连续的滨江景观带。同时,也要强调城区与沿岸滨水区的纵向联系,加强城区道路和各个组团面向西江的绿色廊道建设,加强互动联系,使江滨景色渗透进城区,加强组团与西江滨水区的沟通。
至于西江两岸滨水区的绿地规划和建设,微观上也要重视植物的选择,尤其是与江面最为接近的区域,生态较为敏感脆弱,滨水区域受西江水位变化影响很大,植物的耐水性要求较高。在植物的选择上应该慎重考虑,需注重植物多样性,总体原则是以不影响西江行洪安全为前提,并能最大限度给滨江休闲游憩活动营造一种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
西江是珠江水系最长的河流,航运量仅次于长江,是广东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内陆延伸的水运主通道,目前西江通航能力为3 000 t。西江每年汛期面临的防汛任务也不容小觑,经常出现洪水过程持续时间长等问题。因此,在进行西江两岸滨水区景观品质提升之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便是不能影响通航,不能影响堤岸的防洪,做到安全第一。鉴于此,需要科学合理规划岸线,岸线规划注重人工景观与生态景观相结合,警戒水位以上以人工景观为主,常水位至警戒水位间的堤岸以生态景观为主、人工景观为辅,增加休闲空间的同时注重西江岸线的生态修复,滨水岸线距离江面空间较大的区段可结合实际需要增设亲水平台和滨水绿道。自然滨水岸线尽可能采取生态驳岸处理方式,采用自然式种植形式,并要保持人行系统的通畅,可适当选取便于维护的水生植物,在丰富滨江岸线景观的同时降低后期管理养护成本。在此,需要强调2个问题,一是西江两岸河道范围内的建设需经属地相关部门审批,必要时进行防洪评价,经许可后方可实施;二是在两岸滨水区景观的整治、建设、运营过程中,应做好排污排水工作,严禁将任何污水排入西江。
可达性即指从空间屮任意一点到该景观(源)的相对难易程度,其相关指标有距离、时间、费用等[11]。滨水空间景观可达性指的是市民或游客接近滨水游憩空间的难易程度,容易到达的游憩空间是游客进行游憩的前提,也是实现滨水区价值、衡量城市滨水游憩空间品质的关键[12]。结合肇庆市的实际情况,便容易理解如何提高西江滨水空间的景观可达性。
由于肇庆市地形的原因,城市发展呈现出东西长而南北短的带状形式。西江北岸的端州区一直以来都是东西走向的端州路、星湖大道、信安大道、东进大道(原321国道)交通承担着整个城市主要的交通压力;西江南岸的高要区则由沿江路、府前大街、南兴路承担着交通疏散功能。总体来看,无论是端州区还是高要区,通往西江滨水地带的道路都不顺畅,使得城市核心地段与滨水空间的联系不紧密。因此,切实提高滨水空间景观可达性的重要举措就是改善对外交通不顺畅的现状,尤其是端州区南北走向交通和高要区南岸的道路系统,亟待改善通行能力。可喜的是,近几年城区打通瓶颈路的热情高涨,这对于西江两岸滨水区的交通改善将大有裨益。不仅如此,建议今后加强城市路网建设,增加人们进入滨江地带的路径的选择,并想方设法减少城市支路对城市东西向主干道的平交,缩减平面交通冲突点,保障东西向交通流的畅通。
除此之外,滨水区周边沿线的建筑风貌规划对于西江两岸景观品质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城市修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肇庆市西江两岸的建筑风貌规划,建议采取有针对性的“保留、整治、拆除”措施,此措施在江滨路升级改造工作中已经完成一部分,建议今后深入实施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和美化,遵循风貌协调的原则加以改造。
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的指引下,肇庆市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任务艰巨。西江作为肇庆的母亲河,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理应融入发展大潮,承担起城市休闲游憩的重任。“城市双修”理念为肇庆市城市空间品质实现跨越发展和理性发展指明了方向,西江两岸滨水区必将成为“城市双修”的重要实践对象。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强肇庆西江两岸滨水区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建设文化底蕴深厚、山水格局特色明显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