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教学中的“变脸”艺术

2019-12-06 06:26张孝波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举一反三变脸新课改

张孝波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朝着教学的高效性和科学性进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效性,需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即教会一道题,会做一片题。这就要求教师在例题讲解中,需要拓展延伸,即所谓的“变脸”艺术,以点带面地将一道例题的全部变式一网打尽。

关键词:初中数学;例题变式;新课改;举一反三

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开始向综合性方向前进,相关知识的题目量变大,相关知识的应用方式变化多端。许多学生也常常会为此烦恼,碰到初中数学学习的瓶颈,这正是因为初中数学需要迁移能力。迁移能力首先源自于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在正确把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总结相关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和把握出题者的意图,从而获得遇题即可开始解答的熟练程度。教师也要在讲解过程中刻意地去训练学生的这种举一反三能力。本文将举例说明这种举一反三式的“变脸”艺术。

一、总结“小定理”

应对初中数学题目变式繁多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妨给学生降低难度门槛,给学生总结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小规律,这些小规律,也是一些小定理,虽然课本上没有总结过,但是在平时我们教学中频繁遇到,每次都让学生自己去证明,固然会浪费大量时间。通过总结这些规律,我们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做题效率。

这些小定理,有的可能被作为口诀记忆,有的可能取了一些好听的小名字。例如我们常说的等角对等边就是个经典例子,等腰三角形能推出其两个腰相等,也能推出其两个腰对应的角相等,反着推也可以,三角形的两个边相等,能推出其是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也能推出其是等腰三角形,所以我们就有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其对应的边也相等,三角形的两个边相等,其对应的两个角也相等。这些话说起来,很容易将人绕晕,归结起来就是两句话,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有些学生害怕这些绕来绕去的定理公理,不妨就这种简单易记的语句方便他们记住,这是他们应对变脸例题的法宝之一。

又例如,我们总结的“看见中线延长一倍”,之所以要说这句话,不是仅仅让学生念口诀,而是希望他们知道这句话的目的。在几何证明里,中线出现频繁,一旦出现中线,就已经有了两个对等的边了,延长一倍之后,立刻会出现一副对顶角,和另一组对等的边。如此一来,我们便快速构造出来了一个全等三角形,这才是这个定理总结的意义所在。至少,要让学生先记住这句话,对于那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记住这些,就是他们能够学会举一反三的第一步。

二、联想迁移

通过总结一些小结论,使得学生缩短脑回路。即见到特定的条件,便立刻想到相应的结论,从而,读到题目的某些条件时,脑海立马浮现出结论,相当于题目率先就告诉你结论了。实际上,许多题目都是这种小结论的变体,有些可能是这些小结论的合体。如果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注意提醒学生总结这些小定理,那么教学的效率便会逐渐提高了。

但是例题的变脸其实也不仅仅是这些现成的东西,还有很多是需要稍微动脑的迁移。比如,关于圆的切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本身没有在教材中出现,但是在初三,这一定理反复出现。由切割线定理延伸出来的还有切线定理、割线定理。这三个定理都可以独自证明(利用相似),也可以相互证明。切割线定理可以说成,同一点引出的切线和割线,切线段长的平方等于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乘积,它的证明可以通过先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得到。

那么割线定理可以借切割线定理证明,即过一点作一条切线和两条割线,通过切线过渡,证明两条割线的比例关系,这就是知识的迁移应用。同样,为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另外一种方法去证明,即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应用举例

接下来,本文举出一个实战例题:

如图,首先来看图1,EF是圆O的切线,F是切点,P是切线上一点,EC是圆O的割线,AC都是割点,∠PBE=∠PEC,请证明:PF=PE。

这道题,要证明PF=PE,可能难倒一些学生。证明相等,很多学生会想方设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又或者作各种辅助线。会想到证明P是EF的中线,不妨延长一倍等等,其实都不对。如果对切割线定理熟悉的话,其实这题可以将证明相等转化到证明相似。

根据切割线定理,我们有PF2=PB·PC,下面证明PE2=PB·PC就可以得到PF=PE。而证明PE2=PB·PC的方法也不难,根据条件∠PBE=∠PEC得到△PBE与△PEC相似,由比例交叉相乘即可得到PE2=PB·PC。

这道题目体现了例题讲解中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迁移,如果将这个题目变换一下,变成图2,题设变为:

如图2,EF、EC分别为圆O的切线、割线,F是切点,弦 AD//EF,ED交圆O于B,弦CB的延长线交EF于P,请证明证:PE=PF。

其实,虽然条件变了,但是这道题的基本思想不會改变,仍然是联合相似三角形的比例以及切割线定理进行解答。只不过这里改为利用平行找到角相等,从而证明△PBE与△PEC相似。

图3、图4分别是其它的变式,思路基本相同,不再赘述,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仿照前例,自行解答。

图3中,弦AD与CB相交于E,P为AB延长线上一点,PE//CD,PF为圆O的切线,F是切点,要求证明:PE=PF。

图4中,AB和CD两弦的延长线相交于圆外一点E,PE//AD,PE交BC的延长线于E,PF是圆的切线,F是切点,要求证明:PE=PF。

四、总结

把握例题讲解中的“变脸”艺术,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迁移应用,保证学生的知识实现模块化,即学生将一个一个熟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将特定的例题总结成小定理,然后再进行联想迁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例题变式,都可以分步解决。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这种举一反三、迁移应用的能力,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费丽超.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141-142.

猜你喜欢
举一反三变脸新课改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杜特尔特回国后“变脸”了吗?(社评)
希拉里缘何“变脸”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