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秀 张庆新 潘建芬
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以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教师运动能力提升的进阶指导为主题,开展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在培训中对中小学田径教学中基于田径项目的特征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进行了教学研究与探索,在梳理、分析、掌握了田径项目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小学田径教学中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田径运动项目的特征
(一)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
在杨锡让编著的《实用运动技能学》一书中提出了田径项目最基本的特点:教育性:田径运动项目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渗透体育品德方面具有教育性的特点;单一性:田径的运动技术相对固定,动作技能简单易行;实用性:田径运动技术是在人们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对人的自身发展和生活技能的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基础性:田径运动项目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既可以发展基本活动技能,又可以为其他运动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田径运动项目的归类
田径运动项目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如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主编的《运动训练学》一书中的项群理论,根据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见表1,根据在执行动作技能过程中环境变化的可预见性进行的分类见表2。
由表1可以看出,田径类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的运动项目,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又分为力量性(跳跃、投掷)、速度性(短距离跑)和耐力性(中长距离走、跑)3种类别。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田径运动项目的特性是封闭式的,是单一的、重复性的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因此,田径教学在发展学生体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径项目的练习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基础性和教育性。
二、中小学田径教学面临的问题
2018年10月,教育部国培计划体育美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对来自全国17个省(区、市)的176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就田径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一是关于教材趣味性的调查(表3),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对教材趣味程度按由小到大进行顺序,排列出田径、武术、体操、球类,及新兴项目等其他类教材的顺序;二是关于学生最不愿意练习的运动项目的调查(图1),要求被调查者填写在自己的田径教学中,学生最不愿意练习的项目。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最不喜欢的是田径,而在田径教学中最不喜欢的是耐久跑,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田径项目的特性所决定的,田径是一项单一、重复的封闭式运动项目,具有严格的时序性,练习时不受外界的影响,导致学生练习的兴趣,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田径是一项体能主导类的运动项目,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体能素质,如耐久跑项目,不仅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耐久素质,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速度素质,同时,也需要学生在心理上有较强的意志力,能够克服畏难情绪。因此,在田径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上进行创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包括运用技能、发展体能、提高认知3个维度。这里提及的是技能是“运用技能”而不是“掌握技能”,概念的变化其实也是内涵的变化,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而且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运用这些技术。
三、田径教学中提升中小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策略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从课程标准中可以再次看到体育教学强调和关注的是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强调身体练习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根本属性。
(一)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关注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教与学动态进行的过程,要根据田径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等实际情况,运用合理的、正确的、适宜的教学方法。由于田径运动的项目涉及跑、跳、投3种类型,技术复杂,并且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不同的学习和掌握阶段会发生变化。因此,在田径教学中不要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动态性地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学习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对此,一是要分析在体育教学中有哪些教学方法(表4);二是要厘清体育教学方法与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关系(图2)。
结合表4、图2可知,体育教师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手段,达到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的目标;同时,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可以多采用竞赛和游戏比赛法进行教学,而对于初中学生,可多采用自主探学练、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
根据中小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增长速度分期图,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各年龄阶段身体素质发展的快速发展时期,选择相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学阶段的女生,在7~9岁(小学1~3年)是50米跑、立定跳远、耐久跑等身体素质发展的高峰时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可以多进行速度、力量、耐力性项目的练习。再如,初中阶段的男生是立定跳远、耐久跑、体前屈等身体素质发展的高峰时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可以多进行速度、力量、柔韧性的练习。
(三)在教学组织的拓展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1.在高度和远度项目,实施目标引领。在田径教学的高度和远度项目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目标,以目标引领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采用层层递进、循序提高、阶梯成长的方式进行。如在实心球教学中,以北京市2018初中毕业生体育现场考试成绩标准(女)为例,5.6m为6分,6.4m为7分,6.8m为8分,7.2m为9分,7.6m为10分,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在练习场地设置不同的目标线,要求学生达到自己的目标,并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并分两种方式、三个阶段进行。
2.以时间计算成绩的长跑项目,实施目标转移。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已了解到在田径教学中学生最不愿意练习的项目是耐久跑,一圈接一圈重复地跑,学生的关注点是跑了多少米、还要跑多少米。同时,学生对耐久跑的畏难和恐惧心理,使学生不愿意进行练习。因此,可以在耐久跑教学中,采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学生的关注点的方式进行练习。如图形跑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追逐领先跑(学生成一路或多路纵队,进行领先跑练习,最后面的学生以快速跑的方式超越到第一的位置,以此类推,在规定的距离内看哪组先到);如校园定向跑,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校园定向之初级、中级和高级),学生关注的是找路线、找相应点,就忽视了跑的过程、跑的距离。
3.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短跑项目,实施目标差异化。在田径短跑教学中,可以采用目标差异化的方式,调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针对跑得快的学生设置的跑的目标距离长一些,跑得慢的学生设置的跑的目标距离短一些,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目标下进行练习或比赛,从而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如在50米的快速跑练习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同一终点线、不同的起跑线,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进行练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成2组、3组或4组,错开站立(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