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育在书法教学中的落地与生发

2019-12-06 06:26沈倩林细平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美育结构

沈倩 林细平

摘 要:书法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实施。结构教学覆盖书法教学的整个过程,以此为切入点能最大限度地落实美育,提升学生的審美能力。

关键词:结构;美育;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9B-0112-02

书法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积淀着民族情感、思想理念、文化形态和审美意识。在2011 年 8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3 年1 月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这两份重要文件都明确提出:“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指导学生书写实践的同时,要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如何在书法教育中实施卓有成效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较强的汉字书写能力,达到较高的艺术审美水平呢?我认为需要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努力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美育扎根教学,结构教学中生成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它以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的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达到美化人们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人们的情操,最终达到造就高尚人格的一种特殊教育。在艺术作品中, 审美因素得到最鲜明、最生动、最集中的展现。艺术是进行审美教育最有效的手段, 书法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具有艺术教育的特性。书法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审美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美,在书写中实践美,在欣赏中体会美,通过传授美的知识,借助反复的审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审美素养。美学家高尔泰曾说:“美感是一种比思想更为深刻的思想……它常常能从整体上一下子把握事物的根本。”足见美育的重要性。

然而,审美能力的培养要在书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得以实现。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汉字书写必然涉及结构,在书法笔法、结构、章法三要素中,结构教学在其中所占比例最大,且结构上承笔法且下启章法,地位举足轻重。正如朱以撒教授所言:“一个单字是一个世界,宽、窄、扁、长、伸缩、避就、端正、欹侧,各有巧妙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单字,仔细观察之后也能找出所长所短。”结构依字取势,极富技巧,技巧中又蕴寓着深奥的审美理念。对于结构的论述古已有之,欧阳询《结字三十六计》,李淳进《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四法》等都遵循形式美的共同原则,准确、贴切地归纳了结字的规律。书法结构教学的着眼点就是探寻符合共同美学原则的结字规律, 讲明说透并举一反三, 使学生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为书法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石。因此,笔者将以字体结构作为切入,谈一谈如何在结构教学中渗透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结体平正匀称——中和之美

结体的平正是指在笔画组合和整体布局中,各种力量相互依靠、相互制约,最终体现出一种力量的和谐,达到重心的平稳,而非前后齐平、笔画一律、呆板拘谨。孙过庭在《书谱》里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重心平稳不仅是汉字结构处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汉字结构的根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将平正作为字形结构的基本要求,如在讲授例字“甫”的写法时,笔者引用天平两端事物重量一致方可平衡的对称原理,分析书法家是如何做到字形平正的。请学生依次观察笔画数量、长短、粗细,得出右侧多一个点画和竖画略粗,如此为了要平正,字的左边在数量和粗细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就要从笔画的长短入手去寻求平衡,因而得出横画的左边要长于右边。如此一来,学生对平正的概念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书写时也能将各因素综合考虑,寻求中和之境。这个过程也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字形结构,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升,无形中对汉字的认知也更加深刻,中国古典艺术里中和的审美理想也悄悄注入学生的思维,一个又一个的汉字分析,一次又一次中和意识的渗透,潜藏在汉字背后深层次的中和之美也将渐渐融入并拓展开来。

书法结构的重心还指向视觉的中心。这一中心是指,一个字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是字的核心。如在分析“武”字时,重心在第二横与斜钩的交接处,位置处于字的右上部,而非字的中间或字的中心部位。这个概念相对抽象,讲授时让学生体会做跷跷板的原理,杠杆中心依据两端物体的特点进行调节,由此杠杆中心也不一定在中间位置。以此推理开来,字的重心或偏上,或偏下,或偏左,或偏右,或在笔画处,或在空白处,因字而异,灵活多变,但抓住字的重心这个关键,字形结构的千变万化也就能够寻其规律,晓其布局,学生的审美经验在学习中不断积累、丰富,终将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汉字结体的平正和匀称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平正讲的是字的重心,匀称更倾向于结构分布的比例均衡、协调、统一。如左右结构的字左小右大,上下结构的字上窄下宽都只是相对而言,不能大小互殊、肥瘦失度。结体长短合度、轻重协衡则给人和谐悦目的美感。不偏不羁的审美追求正是中国美学史上强调的中和之美,汉字结构的平正匀称是中和之美的一种外在表现,日积月累的结构规律渗透,在潜移默化中也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沉潜于心。

三、结体稳中求变——飞动之美

世间万物都以运动的形式存在,呈现一种活跃飞动之美,书法亦然。汉字结构是复杂多样、错综变化的,这正是结构呈现飞动之美的重要因素。历代书法家都十分强调变化在书法中的意义。王羲之在《书论》云:“为一字数体俱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书法中讲求多元变化的美感,结构雷同就会显得呆板滞涩缺乏生气,整体结构若有起伏跌宕的气势,则能相应地引起人们的心理运动,静态的字就拥有了动感,具有了艺术生命活力。

书法中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大小、奇正、伸缩、避让、虚实、开合等,汉字结构就是不同因素变化的有机组合。先虚实变化为例,通过有无或疏密在字中的分布变化,形成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局势,如“以”字,营造中空的结构布局、“断”字悬殊的疏密变化,将结构的变凸显出来,创设跌宕之势,给人以悦动的感官体验;其次,我们来看看奇正变化,如“忧”和“屡”的结构处理,通过偏旁角度的变化使得字形出现险绝、动荡的变化,这既要得势又要合乎自然之态,达成力的平衡和技巧的完美结合;最后,我们再说说避让变化,避让与穿插互为依存,它不仅能让字形结构变得更加紧密和谐,而且充分利用空间的空白,形成疏密对比,在参照比较中彰显势的动荡回旋。如此,这些结构原则都统摄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教学中让学生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将教学之根深藏于渊博的传统审美文化体系中,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美育的渗透、传承、彰显才能历久弥新。

四、结体同中存异——多元之美

书法讲求变化之美,通过不同的点画形态和空间分割,让汉字展现出多样化的美感。

如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言:“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其《兰亭序》中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足见书法家对“变”的诠释与彰显。在书法教材中,编者常将不同书法家写的同一个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欣赏,或是一个书法家书写同一个字时对字形结构的不同处理,都从侧面反映出结构的变化能给欣赏者带来多元的美感体验。

字形结构倘若只有平正和匀称的美感,那么当一个字重复多次出现时就难免显得呆板,千篇一律,因而同字异形在书法家笔下时常出现。这不仅让汉字产生新奇的结构美感,也给书法学习增添了趣味。

不同书法家对同一个字进行不同的空间分割,展示出不同的视觉美感,同一个书家对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相同的字也会对其结构进行变形,如颜真卿在书写“圣”时,改变原来的上下结构变成左右结构,造成视觉上的陌生感,让人耳目一新。不同的字形结构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接纳不同美感体验,用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和审美理念去感知世界,感悟美的不同表达。

不论是平正匀称的中和之美,还是稳中求变的飞动之美,抑或是同中存异的多元之美,都跳脱不开自然和谐这个历史基调,都是审美品格在书法艺术中的投射。

书法结构学习的过程是把握书法内涵,更深入地理解书法艺术的魅力,更透彻地发现和体验书法美,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拓宽审美视野和思维空间,为审美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根基。在书法系统而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不断融入审美意识,以美的理念进行关照,将学生感性、零散的审美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完善学生的审美综合素养。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育的润泽促发下,启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积极、广泛、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美育学习,最终让学生润泽在丰盈的审美情趣中,审美能力得到不断的拓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朱以撒.书法创作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3]萧元.书法美学史[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向彬.中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6]周俊杰.书法艺术形式的美学描述[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美育结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论《日出》的结构
美育教师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