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征 严静
[摘要]文章在对望城区的中心城区发展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存在的优势、机遇、问题和挑战,明确了新时期中心城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定位,并提出四项行动目标作为中心城区的发展指南。
[关键词]SWOT分析;中心城区;总体思路;行动目标;望城区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8022
1前言
在湖南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和长沙市“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时代背景下,如何全面贯彻望城区委、区政府建设“名望之城”的战略目标[1],进一步加快望城中心城区的发展步伐,提升城区城市建设品质、增强城区综合承载功能,受望城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对新时期中心城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行动目标开展研究。
2中心城区发展SWOT分析
21优势与机遇
211优势
(1)区位交通条件优越。中心城区位于湘江西岸,距长沙主城区约20千米,为望城区政府所在地,是望城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雷锋大道、金星北路、潇湘大道北段、黄桥大道、雷高公路可以直达长沙市区。石长铁路、长常高速、岳临高速从外围经过,距离黄花国际机场45千米、长沙新港12千米,对外联系十分便捷。
(2)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城市道路形成以南北向的潇湘大道北段和东西向的雷锋路等为主骨架的“五纵五横”的路网格局。市政工程设施比较完备,电力电信、给排水、燃气等管道覆盖城区大部分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比较齐全,拥有6所小学、1所中学、1所职业中专;拥有1家二甲医院、7家一甲医院、5家卫生服务站;建有体育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各1个;拥有专业市场3个、大型超市6个、银行近10家。
(3)第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步步高、家润多、国美、苏宁等知名商业企业陆续入驻,红旺大市场、联诚商业步行街、正荣财富中心相继建成,已初步形成郭亮路商圈和斑马湖商圈,促进了商贸业发展。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抢滩入驻,初步形成了以斑马湖为核心、沿高塘岭大道分布的金融一条街,金融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联诚雅郡、朗诗麓岛等优质楼盘销售火热,房地产业实现快速平稳发展。
(4)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潇湘大道北段、雷锋大道、郭亮路等城市主次干道已建成绿色通道;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建成的斑马湖生态水景公园风景宜人,展现“景水交融、人水相亲”的生动景象;社区提质提档进度加快,已完成10条背街小巷提质改造,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全面对接主城区考核标准,扎实推进精细城管考核和百姓城管工作,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12机遇
(1)湖南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实施的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着力建设经济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中心城区应抓住未来五年战略机遇,加快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技术创新,做大做强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创新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做优做特文化旅游、健康养老、高端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成为湖南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示范城区。
(2)湘江新区加快发展的机遇。随着湘江新区“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逐步实现、“两走廊五基地”战略布局全面推开,国土管理、投融资等改革红利有望全面释放,必将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望城区有8个街道被纳入湘江新区核心区,必将有力促推望城中心城区的建设步伐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中心城区应积极抢抓湘江新区发展机遇,为建设更加美丽、强盛、幸福的名望之城提供坚实保障。
(3)长沙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机遇。未来五年长沙将全力打造国家级的智能制造中心、创新创意中心、交通物流中心,着力建设能量更大、实力更强、城乡更美、民生更爽的“四更”长沙,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新格局。作为长沙发展纵深最长、通透性最好、潜力最大的新城区,望城中心城区肩负的重大使命在于:强化望城副中心的新兴经济职能、疏解长沙主中心的服务就业机会并集聚更多人口,为长沙新一轮建设发展做更大的贡献。
22问题和挑战
221存在问题
(1)聚集效应不强,板块间融合互动不够。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的经济首位度不高、人口集聚能力不强,中心城区所在地高塘岭街道的主要经济指标和常住人口指标占全区的比重,低于长沙市内兄弟县市的县城所在街道的占比。而且中心城区与经开区、大众垸、铜官、滨水新城等板块之间关联度不高、互动性不强,各个板块在空间发展边界、管理机构设置、产业发展方向、招商引资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缺乏协调统一的整合。
(2)基础设施有待加强,集约用地水平有待提高。城区停车难问题突出,部分路段经常形成拥堵;部分下水管道设计能力不足,每逢强降雨城区部分路段便积水严重,严重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部分城区未铺设污水管网,生活污水就近排放至水体后造成水体污染。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高表现在:仍然存在多处低效用地,部分工厂用地已废弃但未能及时置换;容积率整体不高,郭亮路两厢、莲湖安置小区等处的建筑楼层普遍只有3~4层。
(3)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城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现代服务业提供的服务还不能滿足中心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整体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不高。先进业态的集聚度不高,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真正意义上的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现代市场还有较大距离;专业市场档次不高,布局欠合理,亟待整合提升。
(4)城市品质内部分化严重,局域人居环境有待改善。一方面,老城区提质改造慢,背街小巷和安置小区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路段排水不畅、交通拥堵等问题依然突出;另一方面,随着滨水新城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批优质楼盘和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新旧城区城市品质分化现象突出。由于建设之初未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安置小区的居住环境令人担忧,如垃圾收集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差;消防设施比较缺失,安全隐患大。
222面临挑战
一是来自长沙市内五区的竞争压力。与内五区相比,望城中心城区距离长沙市主城区距离相对较远,区位交通条件不占优势,第三产业发展环境欠佳,市政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体制机制尚未健全,与内五区在争夺人口、资源等发展要素方面处于明显劣势。
二是来自周边县市的竞争压力。周边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在2017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分列第5位、第9位、第25位。在人口集聚、项目引进、产业发展等方面,这些县市都对中心城区带来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是来自其他板块的竞争压力。中心城区虽为区府核心,但从空间上来看与长沙市区中间还隔着星城、金星北板块,由于长沙的吸引力远胜过望城中心城区,因此中心城区板块发展速度与以上板块相比差距明显。轨道交通4号线现正在施工,起点是从星城、金星北板块开始,而与中心城区有关的北延线尚未启动。
3总体思路和行动目标
31总体思路
紧抓湖南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战略机遇和长沙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有利契机,围绕长沙市三大职能中心定位,积极谋划省会城市功能承接,明确发展定位与产业发展导向,落实“多规合一”,优化空間布局,提高集约用地水平,将中心城区建设为集科创、商贸服务、健康休闲、高端居住、行政办公于一体的省会中心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现代气息的创新创意宜居智慧城。
32发展定位
321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应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挥现代服务业的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渗透带动作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逐步形成高层次、布局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努力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应主动吸纳和积极承接长沙主城区功能疏解外移,着力增强就业支撑能力,提高人口吸引力和消费聚集力,提升中心城区辐射能级。
322创新创意城
立足创新创意职能,构建“城市中心+创新平台+产业集群”三级创新体系,打造湘江新区集文创、科研、科创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意中心。“城市中心”由老城综合服务中心和滨水新城科创服务中心组成,支撑产业创新的产业链前后端的服务功能;“创新平台”由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平台和政府引导的创新孵化平台共同构建,成为创新创意重要载体;“产业集群”主要是指经开区的新材料、智能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集群。
323宜居智慧城
充分利用滨水优势,强化河湖水系的规划管理,保护好湖泊、湿地,建设生态型幸福城区。严格把控建筑形态、体量、风格和色彩,建立城市风貌、建筑外观、临路退让、城市地标、天际线等专项审查和批后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等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以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33行动目标
331吸纳发展要素,提高集聚度
积极抢抓长沙向西发展机遇,争取和引导省市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等核心资源向中心城区疏解转移。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统筹各类规划[2],围绕功能定位保障中心城区的要素配置,通过完善轨道交通、快速交通条件来加快中心城区的产业集聚。突出创新要素的吸纳,坚持以高端配套吸引产业、导入人气,增强中心城区吸纳、聚散能力,打造望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332加快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
依托望城大数据中心,推动建设产业创新云平台,发挥信息化对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和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升级,优化中心城区产业结构。围绕建设智慧城区的目标来规划产业培育,整合城市信息资源,逐步发展高端商务、星级酒店、楼宇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医疗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挥现代服务业的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渗透带动作用,推动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333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载力
按照建设畅通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要求,积极推进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地下管网“四网”融合,不断扩大名牌学校、品牌医院、文化馆厅、大众体育等优质资源供给,大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优化市政管理信息采集、处理流程、电子政务与公众参与的信息制度框架,不断提高市政管理信息化水平。
334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宜居性
积极推进安置小区提质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棚改三年行动计划和新三年大造绿行动计划,按照“城市双修”要求,加大老旧社区提质改造步伐,实施雨污分流,全面推动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强力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魅力,扮靓城市景观;大力推动新城片区综合开发,注重总体风貌,强化规划管控,彰显滨水特色,推进河湖连通工程,着力打造品质望城。
参考文献:
[1]张富泉创建长沙国家中心城市[J].新湘评论,2016(23):45-47
[2]蒋跃进我国“多规合一”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经济,2014(21):44-47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5JJ2096),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4YBA262)。
[作者简介]陈征(1979—),男,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