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企业伦理研究的热点及着力点

2019-12-06 07:38朱金瑞
中州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着力点热点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紧扣时代的脉动,经历了自发起步、自觉丰富和深入创新三个阶段。在新时代,学术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体现着更为鲜明的特点。对我国企业道德现状进行客观分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新型政商关系中政府的伦理作为、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企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及企业道德实力评价等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企业道德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术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应着力彰显中国特色、拓展研究内容、加强实证研究等。

关键词:企业伦理研究;热点;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10-0100-07

企業伦理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话题。自从有了人类的交易(工商)活动以来,伦理一直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企业伦理建设在探索中前行,不仅从政治伦理中分离出来,而且企业道德意识在不断提升的同时,企业道德建设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我国学术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分为三大阶段:自发起步、自觉丰富和深入创新,紧扣时代的脉动是其主要特点。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企业道德建设的价值更加凸显。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伦理研究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拓展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研究领域的同时,有助于经济伦理学这个新兴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对构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更不可或缺。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企业伦理研究成就回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伦理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关注、多层面展开和多种方式的推进等特点,并取得了累累硕果。

1.多学科关注

计划经济时代,对企业伦理问题的涉及,主要是在经济学界。改革开放以来,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失德、败德现象,学者们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并且呈现出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野关注的特点。同时,企业家们也纷纷从企业经营实践的视角给予了热烈的回应。正如有学者总结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从各个方面向企业伦理研究领域聚集:经济学家用产权理论、博弈论、集体行动的逻辑、寻租等理论,深刻揭示影响了企业行为的非经济因素,凸显出经济发展与企业运行中伦理与道德的种种命题及其重要作用;管理学家从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理论精华中,引申出文化管理、情感管理、良心管理等丰富多彩的人本管理模式,并将利益相关人理论、多赢共生理论实际运用于战略管理理论之中,不断追求企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和谐境界,管理学的伦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哲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则将功利论、义务论、正义论等道德智慧奉献给管理企业的人们,希望有助于他们在复杂的利益环境中以系统而辩证的价值观、方法论进行道德思考和选择,做出具有远见的正确决策。”②

2.多层面展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论是对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质量效益、企业革命精神,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道德建设,伦理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等学科的学者从多个层面给予关注并展开了系统研究:从对企业职业道德的关注,到对企业伦理的理论依据、作用、规范、企业伦理建设的机制、方法等的研究,从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失德、败德问题,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道德建设,从企业伦理的共性到个性,从一般企业伦理问题到新兴行业的伦理问题,学术界都有涉及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企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具有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3.多种方式推进

学术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紧扣时代的脉动,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通过多种方式推进企业伦理的立体化研究。除通过发表论文、著作、立项课题进行研究外,有关企业伦理的学术研讨也成为常态,同一学科的学术交流、不同学科的学术对话、理论与实践的观点碰撞等十分活跃。不仅如此,学者们还不断加强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学者的学术交流,并借鉴他国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以强烈的学科意识推动着企业伦理研究的深入。由此,一批有志于企业伦理研究的学者,在管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的硕士生、本科生教学中开设了《企业伦理学》课程③,为企业伦理的研究培养了队伍。

二、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企业伦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客观判断当前我国企业道德的现状?在新时代,企业应有怎样的道德坚守与担当?企业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筑企业道德之魂?新型政企关系中政府应有哪些伦理作为?等等,这些都是学术界需要着力研究的时代新课题,也是企业在进行道德建设中需要回答的新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学术界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企业界也进一步认识到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企业道德建设的创新性不断增强。

1.对新时代我国企业道德现状的客观分析

客观理性地对当前我国企业道德进行评估是研究的基础,也是充分发挥道德作用的前提。在肯定我国企业道德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企业道德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如何从整体上对中国企业道德的状况进行科学评估,是学术界应该深刻反思的问题。例如,田雨平的《试论企业伦理道德的现状分析》,刘丽莎的《中国员工企业伦理态度调查及分析》等,就是对企业道德现状的调查分析。王小锡关于分区域、分行业的企业道德调查具有典型意义,他在对企业道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中国企业道德的“镜像”描述为“经历了由道德力不被认识到把道德作为物质力和精神力的重要资源和资产来经营的过程”,并且把我国企业道德状况归纳为道德自觉型、道德理念模糊型和道德堕落型三种类型,其中,现实中道德理念模糊型企业占绝大多数。④周祖城等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212家企业道德的调查,认为“不道德商业惯例相当程度存在。道德冲突发生频率较高,且较多发生在与顾客、上司、同事和下属的关系处理中。道德决策标准呈多元化和境遇性特征”⑤。而社会公众“普遍认为企业行为对社会利益的影响严重,但是对于企业家的道德状况评判却是满意略高于不满意,这显示了公众认知中存在着‘善的企业家与恶的企业的总体倾向”⑥。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道德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全社会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也是兴企之魂,决定着当代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价值观的塑造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这是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识。但在引领的方式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观点认为,应主要推进“四个融入”,即有效融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有效融入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效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⑦也有观点认为,面对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新特点,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多路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其与企业中党的建设、企业文化、政治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及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工作有机结合”⑧。同时,在实践中以道德模范引领推动企业道德建设是一种普遍的做法。山東等省每年评选企业道德模范,企业普遍开设了道德讲堂。不仅如此,国务院国资委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召开中央企业道德模范学习交流活动,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先进精神和高尚品格,“推动企业形成崇德向善、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为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⑨。

作为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组织部分,企业价值观必须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指导和引领。具体说来,我国企业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企业道德之魂。一方面,要以质量为价值底线。产品质量是产品进入市场、被消费者认可的通行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开始从“速度时代”开始迈向“质量时代”,“质量强国”已上升为一种战略,企业作为产品质量的主体,强化对质量的自觉和自律、守住道德底线,视质量为企业的核心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以遵守法治精神为基本要求。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细胞,遵守法律如依法纳税、不污染环境等都是其基本职责。从社会出发观察企业而不是从企业出发观察社会,强调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应成为企业的内在价值需求。

3.新型政商关系中政府的伦理作为

政商关系是社会结构中重要的组织部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商关系。政商关系中政府的伦理行为是政府执政水平的反映,是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变量,更是健康政商关系的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建设;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用“亲”“清”两字概括并系统阐述新型政商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近年来,围绕“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及政府的伦理作为等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第一,当前我国政企关系中政府的伦理缺陷问题。从经济学理论上分析,政府是社会组织的协调机构,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企业则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活动主体,两者属于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对等关系,功能边界必须清晰。同时,政府与企业又是“相互内在”⑩的关系,两者又必须协同运作。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内在”关系决定了只有运行主体与调控主体的有效协同,才能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才能弥补政府与市场潜在的缺陷。有学者认为,近年来政商关系发生了新变化,“由‘清转‘亲,当前‘清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出现了新误区,“舍‘亲求‘清,当前主要是‘清而不‘亲”。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或者公务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作为、慢作为出现苗头,例如,一些干部不吃、不拿、不干,消极应付,宁可少干事,当个太平官保住乌纱;顶层设计缺乏,基层沟通制度建设有待完善;企业家群体分化,精英吸纳政治安排效用因多因素边际递减等。B11也有观点认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亲”而不“清”。个别干部“近”商“亲”商的目的是向往贪图享受、灯红酒绿的生活,或想借商人之手完成权力变现。二是“清”而不“亲”。一些干部对企业“敬而远之”,开始“谈商色变”。B12“清”而不“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第二,新型政企关系中政府的伦理作为问题。在“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中,如何解决既“亲”又“清”?即政府应该有怎样的伦理作为?一种观点认为,一方面,政商之“亲”就是政府官员真诚坦荡地与企业家“结亲”,包括转观念以理服亲,出实招以力帮亲,重引导以利结亲,用真情以礼待亲;另一方面,对领导干部来说,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思初心、正本清源,重修养、正身清心,造氛围、正气清风。总之,政商交往的“亲”“清”之道就是要保持“安全”距离,“弃名利、淡权贵、断虚情,以良心、真心、清心共享出彩机会”B13。另一种观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认为,以义为上是构建良性政商关系的基本理念,诚信守法是构建良性政商关系的根本前提,贵群合作是构建良性政商关系的重要途径。B14也有学者认为,理想中法治化的政商关系,“既不是勾肩搭背、狼狈为奸,也不是敌视对立、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在合理的监督机制下‘相敬如宾,彼此保持适当的距离,坦坦荡荡在桌面上讨论问题、解决困难。摒除庸俗的政商关系论,砸碎腐败的利益共同体,官员落马与企业败局才能真正消亡,中国经济也才会在凤凰涅槃的自我矫正与修复中,迎来浩荡的改革东风,平顺地向前行进”B15。

总之,当前正确把握“亲”“清”关系的实质和边界,着力点之一应是政府职能道德化。主要包括:进一步转变观念和改革政府行政方式,强化道德化的制度供给,遵守法律信用,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务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地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家成长,经常听取民营企业反映和诉求,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B16。

4.新时代优秀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关于企业家精神,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过探讨,表述虽不尽相同,但都赞成应有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心理特征和经营才能。新中国成立以后,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从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对企业家精神进行了探讨,中西方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学术交流也十分活跃。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度肯定了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提出要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围绕企业家精神,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企业家们也纷纷参与。

有学者在对中外历史上关于企业家精神内涵梳理的基础上,又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提出新时代中国优秀企业家精神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舍我其誰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精神,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利他之心和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遵守契约的诚信精神。这四种精神相互联系,“使命感与责任担当精神是优秀企业家的价值观和新时代创新创业行为的驱动力,奉献精神是新时代创新创业行为的目标导向,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必要组成部分,诚信精神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准则”B17。有学者认为,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内涵丰富,至少应包含时代精神、亲民精神、创新精神、法治精神等几个方面。B18也有学者认为,区别于传统商业企业家,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承担社会责任、追求社会价值。B19在企业家看来,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道德文化的层面,因为当代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他们身上肩负的重任是要让中国经济腾飞,让中国强大起来,所以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就不能光是个人品行的修炼和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而是应该更自觉地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具有崇高的国家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把个人的事业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在精神文化的层面上形成高度优化的人格力量。具体说来,应具有“三个极其重要的精神特征”B20,即创新思维是企业家精神的鲜活灵魂,工匠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不变本色,执着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动力。无独有偶,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精神:特征、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2019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当代企业家精神呈现五大新特征,即更讲诚信、尊重他人;更具责任,普遍有回馈社会的意愿;更重创新、善抓机遇,努力发展持续竞争优势;更加敬业,热爱事业并坚韧执着;更善思考、重视学习,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B21。

对如何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加强优秀企业家培育,伦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学者从相关制度、机制、法治、创业文化氛围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虽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但仍然任重道远。

5.当前企业道德建设的重点

近年来,企业道德作为一种资本或无形资产的价值渐被人们所认可,企业道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已成为共识。但对于如何加强企业道德建设,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有学者认为,企业家的道德素质与道德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有学者通过抽样调查、与各类代表性人员作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在进行深入调查和对“具高可信度的第一手资料”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就我国企业道德建设的基本现状来看,“企业家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企业应该努力实现道德经营。“没有企业家的道德觉醒就没有企业道德经营的顺利展开,也就会失去在国际国内的经营竞争力”;“我国企业需要进行一次企业道德建设运动,真正让企业道德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条件、因素和动力”。B22加强企业道德建设,其着力点主要有:企业家应该成为履行道德责任的模范和综合素质的典范;结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严格执行有关标准,推动企业道德建设全面展开;完善诚信机制,改善劳动关系。同时,为防止企业管理的“短板”缺陷的形成,企业需要建立道德委员会并明确其主要职能,“以完善的道德管理机制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和发展”B23。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加强内部的伦理教育,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员工的伦理教育,加强他们对伦理规范的认同及践行道德的能力,“从而改善自身行为,努力实现企业的伦理目标”B24。

有学者认为,政府与企业加强道德建设联动。企业道德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外显于企业的产品或提供的社会服务上,对内则贯穿在企业精神、经营理念、规章制度等方面。在企业道德建设过程中,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地域文化等外在因素固然重要,但企业自觉地、有计划地通过多种载体用企业所信奉和必须实践的道德理念去整合员工的思想,是提高企业道德水平的一种普遍手法。正如有学者所分析的,“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在企业践行责任伦理的过程中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须并行不悖。为此,我们在认识提升和实践并重的基础上,双管齐下并驾齐驱:一则需要企业强化自身的道德建设,进行整体性的企业道德学习和道德修炼,构建真正的企业道德共同体;一则需要政府建构制度和法律、行会的约束以及媒体和民众保持舆论监督和舆论压力,从而促使企业责任伦理的履行真正落到实处”B25。

6.企业道德实力的科学评价

企业道德实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界对道德资本的本质内涵、外延、作用等理论呈现出更多的认可”B26,如何更好地对企业道德进行评估是学界近年来着力探讨的问题之一。早在2003年就有学者提出:“与企业经营实力一样,企业道德实力是可以描述和量度的客观状态。具体可以从顾客忠诚度、员工忠诚度、股东忠诚度、融资资信度、供销稳定度、同行联系度、社区融洽度和社会美誉度等八个方面来衡量企业的道德实力。”B27同时,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对企业只进行“经济人”的假定是不够的,可以“把企业理念、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伦理、信仰、社会人文条件,现在讨论比较多所谓信任问题、诚信问题,这些问题引入到关于竞争力的考察”B28。但是企业类型多样,具体企业又千差万别,如何找出企业道德中的共同因子进行道德评价?如何构筑这个评价体系?经过理论纠偏和场域探索之后,有学者结合国内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道德环境变化情况,规范了道德资本评估的八大指标,即企业道德理念与道德原则、道德性制度、道德环境、道德忠诚、产品道德涵量、道德性销售、社会道德责任、道德领导与领导道德,提出了受到企业界赞誉的道德资本实践与评估指标体系,为企业培育道德资本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依据,进而探索一条健全合理的企业发展之路。B29也有学者提出对企业慈善评价的重点应是对其善良动机进行考察,包括建立在无私奉献基础上的高尚慈善动机、含有一定功利内容的普通慈善动机、超越道德底线的异化的慈善动机。B30

总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民生的改善、文化的繁荣和生态的良好等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都离不开企业对道德的坚持和道德责任的履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一个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企业做得越大,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就越大,公众对企业这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企业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B31

三、当前企业伦理研究中的几个着力点

企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既反映着社会的道德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的进步。在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我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企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术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彰显中国特色

对企业伦理的研究,从学科意义上起源于西方,并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中国企业伦理研究从内容到方法甚至伦理规范、表述方式等都存在一定的“西化”倾向。借鉴西方本无可厚非,但是,中西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观念相异,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不同,决定了中国企业伦理研究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正如有学者所希望的,学术界应加强多学科的交流,注重“探讨本土化、情境化问题,更多地聚焦中国问题”B32,因此,中国企业伦理的研究既要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借鉴西方有关方法和内容中合理、科学的部分,探讨带有普遍性的企业伦理规范要求,如诚信、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及发生机制等;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道德体系建设的研究,从企业道德原则、规范、建设机制和方法等方面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伦理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拓展研究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交往沟通方式,企业面临的道德问题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成为必然。一是对企业伦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如企业的伦理特性、企业价值观、企业社会责任、企业道德个性、企业道德与文化自信、企业伦理建设机制等。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与企业相关的重大伦理问题的深入研究。如“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企业创新、绿色、共享发展伦理,新型政商关系中政府及企业的伦理作为,优秀企业家精神,乡村振兴战略中企业的社会责任等。三是对中国企业伦理史的深入研究。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传统企业优秀道德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对企业道德建设的历程进行分析,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都十分重要。如中国传统的义利观、诚信观,近代以来中国企业伦理的演进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形成的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铁人精神等企业革命道德精神。四是对企业道德与区域文化关系的研究。中国地域广大,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和地域性格,如晋商、徽商、苏商、豫商等,其道德精神是中国企业伦理重要的精神滋养和道德文化基因;同时,对比不同区域文化性格有助于对企业道德个性进行研究。五是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企业伦理的研究。如旅游业、餐饮业、会展业、传媒业等。六是对新兴行业企业伦理的研究。如文化产业伦理、物流伦理、电子商务伦理、上市公司伦理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一些新型产业的兴起,伦理应对成为必须和迫切,如人工智能中的伦理问题等。七是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伦理的研究。目前学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大多以大中型国有企业或经营较好的企业为样本,对民营企业、村办企业或者效益较差的企业的伦理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富二代”道德精神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对国有企业伦理与民营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伦理的对比研究也十分有限。八是企业作为承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织,其在跨国经营中的伦理规范,对本土道德文化的尊重等应引起学界重视。“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企业道德文化交流互鉴和对比研究,也应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3.加强实证研究

近年来实证研究成果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已被学术界公认。只有在大量实证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提升,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如果仅局限于一般的理论推导,从理论到理论,不仅不能指导实践活动,理论也会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因缺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全面的、系统的把握,对不同企业内部结构及运行机制的研究有限,企业伦理研究中闭门造车的现象仍然突出,各学科有关对话交流的不充分并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一些企业伦理学著作纯粹从哲学伦理学的分析出发,仅从应然的视角去解释和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伦理,研究成果更像是一本纯粹的哲学著作。同时,企业伦理研究为企业实践服务的意识不强,“我国现在对企业责任的研究仅限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或是纯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经验与理论的结合”B33,用以指导实践的机制和方法的研究也很薄弱。因此,学术界应根据新时代企业的特点,一方面,在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企业道德建设的共性;另一方面,加强对企业道德实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以更好地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同时,积极推动企业界与理论界的对话,为企业伦理研究提供更鲜活的素材,使企业伦理研究奠定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以增强理论的生命力和指导力。

总之,企业伦理研究要紧扣时代脉动,充分吸取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企业伦理建设的经验,充分挖掘道德的资本功能,使企业伦理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子。同时,企业伦理的研究也必须基于民族性,扎根中国大地,体现先进性和开放性。

注释

①朱金瑞:《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研究历程及若干热点问题述评》,《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②欧阳润平:《企业伦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序言第1页。

③陈炳富等:《企业伦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序言第2页。

④B22B23王小锡:《当代中国企业道德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

⑤周祖城等:《中国本土企业道德及其管理现状——一项对东、中、西部212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年第7期。

⑥高娜:《社会转型期公众对企业道德状况的评判——基于2013年江苏省道德国情调查》,《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⑦孙保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对接探析》,《中国煤炭工业》2018年第12期。

⑧刘银钱:《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邓小平研究》2017年第1期。

⑨刁吉海:《把学习宣传中央企业道德模范活动摆上更突出地位——国务院国资委在北京举办中央企业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企业文明》2016年第1期。

⑩赵德志:《现代西方企业伦理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B11金彦海等:《顶层设计缺乏,基层沟通制度建设有待完善》,《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B12刘耀光:《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吉林日报》2019年2月22日。

B13王兴盛:《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亲”“清”路径》,《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B14王建均:《儒商文化与“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构建》,《学习时报》2018年3月20日。

B15洪乐风:《人民网评:习近平用“亲”“清”二字密切新型政商关系》,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304/c1003-28173139.html,2016年3月4日。

B16习近平:《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3日。

B17李政:《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内涵、作用与激发保护策略》,《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第1期。

B18李国亮:《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中国中小企业》2017年第12期。

B19王梓木:《追求社会价值是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特征》,《中国中小企业》2018年第4期。

B20汤亮:《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三个重要特征》,《中国工商时报》2017年10月10日。

B21尹红等:《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精神呈现五大新特征》,《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4月2日。

B24杨芳:《求真 民营企业家的伦理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173页。

B25张志丹:《道德经营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16页。

B26孟维巍、朱金瑞:《21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道德资本研究的争鸣》,《伦理学研究》2019年第1期。

B27欧阳润平:《衡量企业道德实力的八项指标》,《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4期。

B28金碚:《2003年中国企业竞争力监测报告》,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0919/1125452653.shtml2003年9月19日。

B29王小锡:《九论道德资本——企业道德资本类型及其评估指标体系》,《道德与文明》2014年第6期。

B30江勇:《“道德资本与企业经营”学术研讨会综述》,《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5期。

B3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6-04/26/c_135312437_5.htm,2016年4月26日。

B32邬曦:《第一届中国企业·管理·伦理论坛会议综述》,《管理学报》2014年第11期。

B33刘鸿宇:《西方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中央財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责任编辑:思 齐

猜你喜欢
着力点热点
热点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热点微评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坚持把提升人文素养 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从民政舆情知不足及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