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傍海而生,因海而名

2019-12-06 07:38黄喜祖
闽南风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方平东山文化

黄喜祖

东山,古称“铜山”。明嘉靖以来,闽南东山岛以“海滨邹鲁”而著称;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山一向以天蓝、海碧、沙白、林绿、岛礁奇而令人瞩目,被誉为“东海明珠”。黄道周、林日瑞、陈瑸、陈士奇、唐朝彝等历代东山乡贤,根植于这方故土,心系家国情怀,炽盛了人文沃土,成为这方热土的一张张特有名片。

“贝丘遗址”“东山陆桥”“南岛语族”“海丝之路”,链接着古往今来,这片海滨邹鲁,文运天开;陈平渡,讲述开漳圣王风萧马嘶那镇关故事;宋磁窑遗址,聆听千年古磁窑文明物语;三宝太监碑刻,镌刻下西洋船队前来避风之传说……海岛,汇集起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因此,一说起东山,“海”是它繁衍生息的源与根,人文蔚胜是它的魂与脉;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是大海,成就了东山。

考古发现,东山岛的文明始于唐、盛于明。史载,隋唐以后,随着戍边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下,给这个弹丸之岛带来了新鲜的中原文化。随之,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此交融碰撞、交相辉映,并在海峡两岸穿梭交流,并大放异彩。逐步积淀演化形成了具有东山个性鲜明的“史前文化”“关帝文化”“石斋文化”“闽南文化”“渔猎文化”等多元文化特征。

东山县博物馆陈列着的新石器时期,贝丘遗址挖掘出来的石器、陶器等古人劳动与生活工具,是此地文明生发的实力佐证;坐落在海面宽阔,水质清纯,沙白林绿的金銮湾,那“南岛语族海湾公园”,犹如一个湛蓝的文化音符,弹奏起“渔猎文化”雄浑壮阔之乐章。

扼守東山岛咽喉的后林村,与云霄隔着一道海湾的八尺门,古称“陈平渡”,叙说着开漳圣王陈元光领兵挥师,越过海峡,进入东山岛从而播衍人文之史实。在距离“陈平渡”不远的前何村,有一座威惠庙,供奉陈元光神位,这是这方热土的人们对兴盛海岛文明的开漳圣王之礼敬。

明初,“寸板不得下海”的“闭关锁国”和清康熙年间的“迁界令”,使海岛人文元气大伤。但其传承与弘扬的脐带,岂因一纸禁令割舍得了?一批能人志士,更是将东山海岛文明来源何处去往哪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始建于600多年前的东山关帝庙,就是这里渔猎文化与关帝文化交融传播的一个壮怀激烈音符。

“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伏虏降魔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这首由明武英殿大学士、太师太保,乡贤黄道周亲笔撰书的木刻楹联,现存于东山关帝庙正殿堂柱之上,成为台澎金马地区上千座关帝庙香缘祖庙的力证,接受历代海外香客前来谒祖祭拜。这座明初江夏侯周德兴始建的关帝庙,与湖北当阳关陵庙、河南洛阳关林、山西解州关帝庙,并称我国四座最著名的关帝庙;也是闽南地区香火最为鼎盛的十大古刹之一。诸多人文与历史专家学者,将东山的关帝文化解读为:关帝信仰,是大一统理念的推进与升华。明遗臣辜朝荐说:“铜为忠义文献(讲礼仪)之区,孤城抗战,我国家三百年深仁厚泽之报,仅得于铜。”辜朝荐对东山人民在关帝文化陶冶下为国献身精神高度赞扬,是关帝文化忠义精神的最好写照,也激励着全国人民英勇无畏抵御外敌入侵。

黄道周,这位精通理学,深研易理,工书善画,博学多才的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是东山闽南文化的一位集大成者。有学者认为,凡研究福建和漳州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谁也绕不过去,没有了他的明朝,就如没有屈原的战国。他就是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理学家、抗清英雄黄道周。他对国家纲纪、律法、刑政、治乱、义利、贤奸、兵食等,提出颇有见地的策要与措施;特别是重仁义、爱人安民、兴举贤才、正君道等政见与主张,切中时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明史·列传》赞黄道周“所指陈深入时弊,其论才守,别忠佞,足为万世龟鑑。”

从明天启四年(1624),黄道周40岁时散馆授翰林院编修,至62岁就义前的22年中,累计任职时间却不多,由于正直敢言,而被降调2次,罚俸1次,削籍1次,廷杖八十,坐牢1年半。他身处逆境,却依然忧国忧民,体现出一个士大夫的崇高气节。

尽管官场失意,但黄道周在书画、文学、理学成就,却赢得千古流芳,书法“漳浦体”自成一格;尤其是理学,对其研究者至今仍经久不衰。

这位被乾隆帝称为“不愧一代完人”的黄道周,无疑是他出生地的海岛之城铜山,博古通今、精忠爱国、义贯古今等人文精神的一个“里程碑”式人物。东山,不仅留存着他少时读书处以及诸多的撰书石刻、易学政论、书画作品,永铭着这位一代乡贤的历史轨迹。

家国情怀,是由东山岛闽南文化生发出来的一张极具深厚文化名片。

官至甘肃巡抚、赞理军务、右副都御史的康美村人林日瑞,为国为家,被传为千古美谈。

明天启五年(1625),林日瑞在上任浙江右参政、分守宁绍道后,不辱使命,沿着海宁沿岸亲自踏勘探测,赈恤灾伤,鞠躬尽责,励精图治,带领民众,在杭州湾北面的海宁和南面的绍兴,捍海筑堤。3年艰苦努力,一道高高的石砌捍海塘犹如“捍海长城”,锁住昔日肆虐的潮水,成为保护沿海城乡安全和生产的堤防工程,从而解决了为害已久的潮患,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朝廷的信任。林日瑞去世后,杭州人非常感激他治理海宁的功德,把他的灵位祀于西湖的忠臣祠,每年香火兴旺,春秋不绝。

数百年来,甘肃巡抚林日瑞、七省军务陈瑸、四川巡抚陈士奇被称为铜山“七里三军门”。

陈城镇湖塘村前,有一方椭圆形清塘,湖之北畔坐落着一间不太起眼的祠堂。祠堂大门口赫然矗立着一块花岗岩石碑,碑上“孝子祠”三个鎏金大字。“孝子祠”,原名“永慕堂”,是明崇祯年间其子蔡保祯为缅怀其父——万历淳安县令蔡方平建造的。

蔡方平,虽然只是一名小小的地方县令,但却闻名于朝野,是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蔡方平的一生经历了诸多波折,而每个经历都折射出他有胆有识、正直清廉的高尚品德。

这位已是56岁才任浙江省淳安县令的蔡方平,因开官仓救百姓于水火,而开罪于权贵,差点丢掉性命;时任南京右佥都御史海瑞仗義执言,才使他幸免于难。但他为救助灾民,而卖掉家乡大帽山脚的一片田地,用来弥补救灾粮食的不足;被淳安百姓誉之为“卖兜田得灯笼”。蔡方平官声廉洁,有几个事例颇为典型。他上任之时,独身一人不张扬地来到衙门,连县主簿都差点把他当作贼轰出去。三年后离任时,蔡方平还是像来时一样,一人一车,除了书籍和个人破旧衣服外什么都没有带走;蔡方平不畏权贵,不肯同污合流,面对上司索取钱财时,他说要将绶带的佩玉解下送给上司,使得上司无地自容;蔡方平因政绩突出受到嘉奖,奉旨上京觐见时却发现自己连一件好衣服也找不到。其家国情怀让人感叹不已。蔡方平从淳安离任后,淳安百姓为他建了“蔡公祠”世代朝拜。

万历甲寅年,蔡保祯在村里建造“永慕堂”,缅怀其父品德。万历皇帝闻讯,赞道:“堪称孝子也”,下旨召蔡保祯进京面圣。明崇祯十二年(1639),崇祯皇帝又钦封蔡保祯为孝子,钦赠“钦旌孝子”“孝重闽山”的称号,“永慕堂”也因此被敕封为“孝子祠”。

与众不同清明节习俗:“先敬谷公,后祭祖宗”。这个由东山县广大干部群众自发形成的愿心,悼念的是老县委书记谷文昌。一名“人民公仆”,何以能够得到如此厚重礼仪?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直至六十年代末,为改变“微风三寸土,风大石能飞”的东山岛恶劣生态环境,谷文昌顶着风沙,足迹遍布全岛100多个沙丘,立下“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誓言;带领东山军民“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用了14年的春秋,把一个荒漠化的东山岛,变成了举世瞩目的“东海绿洲”。

谷文昌调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时,带走的是他来时的一个皮箱,锄头以及其他劳动工具。“文革”期间,在担任龙溪地区林业局长时,有人劝他做几只像样一点的木头家具,他说:“林业局长家里,就是要回避木头家具。”谷文昌一生清白,给后人留下了“不带私心闹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谷文昌因为“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才能够让东山的百姓“先敬谷公,后祭祖宗”!

“百姓谁不爱好官?”两位不同时代的县级“公仆”,却有着历史性的惊人相似。这就是,闪烁着精神光芒与家国情怀的东山地域名片!

古人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东山,傍海而生,因海而名。这块戚继光抗倭扎寨的练兵地,郑成功、施琅收复台湾的出征地,理学家黄道周的出生地,东山保卫战的发生地,谷文昌精神的发祥地,呈现给人们的是:海滨邹鲁,文运天开的地域名片。

猜你喜欢
方平东山文化
东山由义井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红红的苹果
东山书院
改姓
谁远谁近?
春雪
女友有求于我
女友有求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