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体育道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9-12-06 06:33胡滨
体育教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立德树人

胡滨

摘  要:体育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应使青少年学生以公平正义为导向,以诚信自律为行为准则,在体育活动中严格遵守规则,不断提高体育道德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行为养成、提高规则意识和道德认知能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体育文化,以及采用任务导向的体育活动和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等途径有效地发展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

关键词:体育道德;立德树人;公平正义;遵守规则;诚信自律;道德认知;道德推脱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1-0019-05

一、立德树人教育与体育道德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10月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道德纲要》)中指出: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要注重融入贯穿,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对此,《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也专门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道德是道德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和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道德的内涵与立德树人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主要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1]。一般来说,道德包含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内容[2]。

道德的客观方面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在不同的时代,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社会道德体系,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等,构成了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在体育竞赛中,由于参与比赛的各方存在竞争性的利益诉求,因此就需要通过比赛规则和体育道德来规范各方行为,化解矛盾和冲突。在此基础上也就形成了以尊重规则和裁判、坚持诚信自律和公平正义、尊重对手、对所有体育参与者没有消极表现为主要内容的体育道德规范。

道德的主观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中,行为主体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理解、判断和行为反应的过程并表现在每个个体的思维、情感、修养、语言、行为等诸多方面,构成了个体道德的主要内容。个人在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倾向和行为特征被称为道德品质。

《道德纲要》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创造形成了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当前,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就是要依据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要求,使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符合社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将客观性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认识和信念,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践行社会道德要求,具备并表现出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信念、思维方式和言行。

(二)体育的立德树人教育作用

体育道德是在体育活动历程中产生和发展的,适合体育运动特点的道德要求、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及相应的行为规范,是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包括运动员、裁判员、观众、教练和组织者,以及体育教师和学生等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品质。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教育和社会价值观传承的重要载体。体育道德的很多内容都与社会道德的要求相一致,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对整个社会道德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道德不仅是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体育比赛的行为准则,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基本道德素养的具体反映,在一定层面上还体现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或一个群体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体育道德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演化、丰富和完善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道德有着不同的內涵,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体育道德的具体要求也存在差异。

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激励和体育道德约束等手段,使体育道德和规范转化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情感,使人们在头脑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自觉地按照体育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去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保证体育活动的正常秩序,促进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并推动体育事业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是对青少年学生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3]:体育与健康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其具体表现就在于注重学科德育,在教学中逐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发展体育道德的规定

体育道德是整个道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塑造人的理想、规范人的行为、强化人的内心信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体育精神激发了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促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发展,那么体育道德就是要使他们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从而能够发展得更稳更长远。

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发展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道德,应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课程标准》指出: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其中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相互关联,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一)公平正义是体育道德的出发点和价值导向

一般来说,体育竞赛活动是在公开场合,在观众的关注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它不是非理性的、原始的、盲目的、无序的争斗,而是以公平正义为导向的有序的竞争。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人类所关注和热爱,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体育竞赛不仅能体现人类超越自我、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更有着清晰、明确、公平的规则来保障这一社会活动的公平和公正。体育竞赛要求全体参与者以诚信自律的品质来遵守共同的竞赛规则和要求,根据社会道德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比赛过程保持公平、公正、文明、有序,使比赛结果保持真实、客观和有效,从而彰显体育的独特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平正义既是体育道德的出发点,也是体育道德的价值导向。

(二)遵守规则是践行体育道德的基本要求

体育竞赛中的成功、胜利或失败本来应该是竞赛参与者运动能力恰当的、正确的表现,但如果参赛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取得比赛的胜利或谋取不当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所有参与体育竞赛活动者的欺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法律和道德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和尺度。而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则是采用体育规则来判定行为主体的体育行为与技术手段适当与否。在体育竞赛中,行为主体所使用的手段受到体育规则限制,并且只有当参与者接受并遵守这些限制时,体育竞赛才能继续存在和不断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定体育规则的过程,也是体育道德从观念转变为具体可行的行为准则的过程,而遵守体育规则,也是对体育道德的认可和实践。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和各项体育活动中应注意保持规则的严肃性、公正性与权威性,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规则,从而培养和强化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法治意识,从而对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当然,根据参与体育活动人群特点和实际条件的限制,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还可以通过共同协商来修改规则,以促使体育活动更有效地开展。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比赛项目还会不断修改比赛规则,一方面使规则不断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使该项体育运动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体育规则是体育运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体育竞赛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而遵守规则是发展体育活动参与者践行体育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诚信自律是弘扬体育道德的行为准则

体育规则要发挥效力,常常需要“执法者”,如比赛裁判来进行监督和判定,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主体施以惩罚,但无论是执法过程,还是规则本身,都有可能存在漏洞或偏颇之处。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人投机取巧,铤而走险,弄虚作假,通过非正常的手段在体育比赛中谋求荣誉或利益。例如,服用兴奋剂、“假摔”、打“假球”、篡改年龄、在裁判不注意的时候用小动作干扰对手等。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的体育手段的范畴,体育竞赛很难完全依靠自身内在的力量来扭转这种局面。对此,一方面应加大规则和执法的完备程度,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诚信自律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鼓励参赛者表现出诚信自律的行为,这也是很多体育比赛设立“体育道德风尚奖”或“公平竞赛奖”的重要原因。

诚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重要价值准则之一。作为一种行为特征,诚信主要表现为诚实守约,坚持履行应尽的义务和承诺,言行一致,既不自欺也不骗人。自律是指行为主体针对自己的情况,以一定的标准、规范或规则作为指导和依据,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应当”的规范。在体育竞赛中,规则作为维护公平竞争的重要保障,对于体育竞赛参与者来说可以算是“他律”,具备诚信自律道德品质的人在体育竞赛中,会将这种“他律”变为“自律”,主动遵守体育规则,摒弃通过违反规则来获取私利。

三、发展学生体育道德的途径和方法

大多数人都认为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提高个人的体育道德品质,是培养公平竞争、诚实、协作、自我控制等优良品质的载体[4],认为体育特有的合作精神是人们解决道德冲突,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如公正、团结、对集体的忠诚)的载体。但有研究表明,参与体育运动的年限越长有时反而会降低体育道德水平,也就是说运动经历丰富者更有可能表现出缺乏体育道德的行为。例如,有国外研究[5]发现大学4年中大多数运动员的道德价值观得分都显著下降;类似的国内研究[6]也发现,5年以下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育道德评分显著高于5~8年和8年以上青少年运动员。对此,有人认为过分强调获胜会对青少年儿童的道德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并引发大量的道德问题。由此可见,在体育活动中,体育道德品质的塑造并非是自然而然的收获,而是精心教育、正确引导的成果。

那么,体育道德品质的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该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来消除负面因素的影响,更好地发展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呢?

(一)影响体育道德发展的因素

个人道德品质的发展不仅仅受情感、意志等因素影响,还受到认知、动机等的多种因素影响。同样,体育道德品质的发展也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最初,研究者认为模仿和强化是体育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人们行为的根本动机是想获得奖赏和避免惩罚,因此可以提供给儿童适当行为和不适当行为的信息,使儿童通过模仿和强化等来塑造体育道德。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个体的体育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目标取向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分别或共同影响着个体的体育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

1.道德认知与道德推脱

体育活动参与者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对于项目规则、文化和礼仪的学习、理解和认同,对于公平正义的认识,以及对于体育活动中价值观的倾向都会对体育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具体的行为表现产生影响。例如,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包括了前道德、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三个阶段[7]。他还通过研究发现:7岁前的孩子认为听话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10岁左右的孩子认为平等的行为就是公正的,而13岁左右的孩子已能用公道不公道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8]。也就是说,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面对比赛中对手倒地需要救治,自己是将球踢出界,犯规中断比赛,还是继续进攻这种道德两难选择时,已经不再是根据单纯的、僵化的规则来判断,而能够考虑到具体的情况,遵循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从公平、正义、诚信、友善等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做出相应的道德判断。

体育活动中,道德认知水平较低的个体还常常进行道德推脱。道德推脱是指个体在从事不道德行为时的一种心理认知机制[9]。有的学生在看到其他同學违反了某些体育规则后也尝试进行类似的违规行为,并以其他同学的行为作为借口来为自己的违规行为进行辩护,这就是一种道德推脱行为。

2. 目标取向

体育道德表现还与个体的目标取向有密切关系。任务取向的个体会将体育活动和学习看成是提高自身能力、超越自我以及与他人合作的一种方式,更看重提高或掌握新的运动技能,而自我取向的个体将体育活动理解成获取外部奖励和个人荣誉的一种途径,更看重超越同伴或战胜他人。研究显示,自我取向的人更倾向于在比赛中做出不道德行为,而任务取向的人则较少有采取不道德手段的意向[10]。

3. 社会环境

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群体对道德的认识也会对个体的运动动机和道德行为产生影响。当所处群体强调积极地参与,强调每个队员都是集体的一个重要成员,重视技能的掌握和个体的发展时,动机气氛就会以任务掌握气氛为主;当所处群体强调以相互比较和对抗为基础的竞争时,动机气氛就会以竞争表现气氛为主。在任务掌握气氛中,当个体做以下事情时:(1)努力训练,(2)取得进步,(3)通过合作来帮助别人学习,以及(4)坚信每一个人的付出都是重要的,就会得到积极的肯定。而在竞争表现气氛中,个体将会认为:(1)较差的表现和失误将会受到惩罚,(2)能力强的运动员最受重视和认可,以及(3)教练鼓励队员之间的竞争。此外,个体所处群体中教师及同伴的道德观念以及对个体的道德评价也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品质发展情况。

4.情感与信念

情感和信念是道德行为的激发力量、驱动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情感起着“中介”和“核心”的作用,甚至是“精神支柱”和“物质基础”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积极情绪支配下,个体往往表现出较高的体育道德标准和行为,而在消极情绪的支配下,则常常表现出较低的体育道德标准及不道德的行为。在体育活动中的集体荣誉感、成就感、愉悦感、民族自豪感常常会促使个体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或竞赛活动中,并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准。在体育学习和活动中,为避免因受到惩罚所带来的耻辱感也是体育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而积极的体育道德情感体验更能强化、激励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体育道德行为,实际上,各种道德认知和动机所引发的道德行为也都是为追求积极的情感体验,避免消极的情绪。

(二)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育道德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体育道德品质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仅仅依靠运动参与就能实现青少年学生体育道德水平的提升,而单纯的说教则常常会造成知与行的分离。因此,在體育活动和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如习惯养成、合理奖惩、树立榜样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效地提高和发展青少年学生体育道德品质。

1.引导学生主动遵守课堂常规和各项目的礼仪规范,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和道德氛围

在体育教学、锻炼和竞赛活动中都存在相应的体育道德行为规范,有些甚至已经成为比赛规则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主动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不仅能直接地发展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同时还能通过塑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觉维护锻炼秩序,主动遵守体育道德的倾向和观念。

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渗透在日常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例如,在集合整队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集合速度和整齐性,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在体育课前、课后,引导学生协助教师准备和回收器材,布置和收拾场地;在教学比赛时,要求学生遵循比赛规则的要求,在开始和结束时,与同伴、对手握手致意,向裁判致敬;在观看比赛时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赛场规定, 保护场内外环境卫生, 不乱扔果皮、纸屑和矿泉水瓶, 做文明观众;在比赛结束后,可组织学生将场地收拾干净,将垃圾清理掉。

教师在发现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时应适当鼓励,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在发现学生有不良道德行为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教育和引导。对于小学生中低年级学生以直接的要求和教育为主,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还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情动人,结合具体的情境,讲清有关体育行为规范和体育道德准则所蕴含的伦理要求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激发学生的同理心,提高学生的认识。

2.促使学生学习、掌握并主动遵守所学运动项目的基本规则

遵守规则的前提是要能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规则,体育教师应在运动项目的教学和竞赛时向学生教授相应的规则和裁判方法,这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各运动项目模块的学习内容之一。对于规则,不仅是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结合运动项目的实际来深入理解和遵照执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是参与体育活动和竞赛的基本要求,是公平、公正地进行体育比赛的基础,只有在体育活动中诚信待人,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遵守竞赛规则和相关行为规范,才能赢得其他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尊重和认可。

有的学生为了在比赛过程中取得胜利,投机取巧,搞一些小动作,如在篮球比赛中进行推、拉等不规范动作,甚至严重违反比赛规则,搞弄虚作假,冒名顶替。对此应提示学生,在比赛中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有违诚信自律的行为准则,不仅难以真正提高自身的能力,即使获胜也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

还有的学生在体育竞赛中不能按照诚信自律的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而是认为:其他人通过犯规获取了利益,那么自己也可以去效仿犯规。对于这样的道德推脱思想和行为,一方面要求比赛执法的裁判员应秉公执裁,通过实际的判例来教育学生;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还应加强规则意识和诚信自律的教育,明确自身在体育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拓展想象: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则,那么体育竞赛将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规则制定的意义,激发遵守规则的主体意识,从“他律”走向“自律”。

《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学生应参加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来提高运动成绩和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师可通过设立精神文明奖来鼓励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发扬优良的体育道德,并在教学评价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

值得注意的是,在体育比赛中,有时也会出现遵守规则与公平正义,与取得比赛胜利相冲突的情形,如前文提及的救治与犯规的两难局面。当自己伤势严重时,面对关键场次,是继续上场拼搏,还是以健康为重放弃比赛?不同的选择呈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选择救治伤员,是将关爱他人健康,将人道主义价值取向和友善的价值观念置于在游戏比赛中取胜这一利益之上;而诸多优秀运动员在关键性的比赛场次,在有可能危害自身健康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比赛、奋力拼搏,他们是将积极比赛所蕴含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敬业精神置于个人的健康生活之上。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性思维判断能力,对于这些涉及价值观的问题,要教育学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出合理判断,将自身的健康和发展与民族、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此外,还有如何看待 “战术性犯规”的问题,“战术性犯规”又称为 “犯规战术”,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在特殊的情况下运用故意犯规的方法获取制胜机会的一种做法[11]。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表明有些竞赛规则仍然有不完善之处,另一方面应明确这是一种违反规则的行为,必然要付出代价,应慎重运用,即使要用,也决不能是造成对方队员身体受到伤害的恶性犯规。

3.在体育文化、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弘扬爱国热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有不少都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之中,例如我国传统武德规范要求习武者守诚信,讲仁爱,修身养性,以武会友,反对好勇斗狠、恃强凌弱,并提倡习武者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应见义勇为,敢于舍生取义。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美德正确的基本价值取向,把握中华民族对“义”与“利”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并结合我国当前发展的形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体会并践行“义利统一”和“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

4.体育活动中营造以任务取向为主的活动

体育离不开竞赛活动,通过对抗性的教学活动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進行教学比赛等活动时,一方面要立场鲜明地反对为了追求私利或小集体利益而违反比赛规则和扰乱比赛秩序的行为;另一方面,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多考虑发展性目标,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在自己和同伴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一味地与同伴进行比较,消除“金牌至上”的思维误区。在活动设计中,不要过于强化比赛结果的排名,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以学习、掌握和运用相应的运动技能为导向和目标,在自己进步的同时积极帮助同伴共同成长和发展;在教学评价时,重点评价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和进步幅度,以及情意表现,鼓励发现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5.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环境和学习共同体

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来自教师的引导和教育,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探究和感悟,以及同伴之间的平等交往和共同发展等途径来实现。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学习活动承担责任,对于培养诚实自律的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以同理心去对待他人,遵守共同的约定,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效果,对于培养规则意识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来说,运动教育模式不仅是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重要教学模式,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个人与社会责任目标的学习,还可以使运动教育模式成为运动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12]。运动教育模式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以团队小组为稳定的学习组织,用集体荣誉感来促进团队内部的互相监督和激励,包含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多种形式。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考虑其他人的观点和想法,使学生对于民主和集体的认识更加深刻,促进了学生集体协作、共同负责的精神。每个人都需要以诚信自律为准则,遵守团队内部共同的规则,以集体的进步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导向,促进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总之,体育教师应深刻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的德育价值,按照《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根据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特点,以公平正义为伦理基础和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主动遵循诚信自律的行为准则,严格遵守各项体育竞赛规则和行为规范,采取有效措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呈现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朱贻庭.应用伦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2]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魏丕勇,于涛.参与体育与人的道德发展[J].体育学刊,2003(4):138-141.

[5]Robert F.Priest,et,al,Four-Year Changes in College Athletes' Ethical Value Choices in Sports Situations[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99.70:2, 170-178.

[6]孙开宏,季浏,王坤.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结构及相关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 2013(3):56-61.

[7]杨卫国,主编,现代世界教学理论选粹[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8:106

[8]王振宏,主编,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115.

[9]陈作松,王栋.运动道德推脱的研究评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4): 12-17+36.

[10]张璐斐,张华光,施小菊.青少年运动员的目的取向和体育道德行为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51-52+58.

[11]曲伟,韩明安,主编,当代汉语新词词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4:211.

[12]王景贤.运动教育模式下运动道德教育的价值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6. 38(3): 72-78.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立德树人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道德愤怒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相互关系的价值基础
蒋德海:以公平正义促进公民的政治认同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朱前鸿 刘伟: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