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要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一般以以下几种形式出现:(1)理解“概念”,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中与之相关的重要信息,选取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2)理解“词语比喻义”,通过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寻找比喻的本体;(3)理解“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通过整体阅读理解,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4)理解“词语的指代义”,通过紧扣上下文的内容,分清指代内容是近距离指代还是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问题。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角度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2)在一定的语境中,有新意、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3)言在此而意在彼、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容易被误解的句子;(4)表现作者观点态度、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5)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6)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或精彩或较难理解的句子;(7)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8)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等。解答这类题时,对于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善于抽出主干,明了大意,然后分析其修饰语、限定语,弄清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地位、作用;同时立足全文,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考查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语句的含义,特别是结合文中所写的事例和引用材料等来推断其含意。
考场文本
(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北京的“大”与“深”
标题新颖,一语双关,引人深思,“大”和“深”即是本文的文眼。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开头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点题,并引用日本的相关作品,衬托北京的“大”和“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北京的“大”,体现在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生活中。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北京的“大”是一种学术界的包容,是一种北京的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写北京的“深”,引用龚自珍的诗句,来表现北京历史的纵深,既有空间意义的深度,也有韵味深厚的历史文化。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这两段通过胡同及胡同文化写北京之“深”,体现了作者对北京文化独到的观察与思考,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以便引起读者的共鸣,可谓匠心独运。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文章最后回到现实生活中,通过描写夜里的感受,引出对“明天”北京的思考与憧憬,这是对北京“大”和“深”这一主题的深化。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