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地理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2019-12-06 06:26杨修志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黄土高原榴莲情境

杨修志

摘 要:当前对于导入的研究较多,但划分标准不一。本文首先对导入方法进行梳理,并结合案例,就直观性导入、新旧联系性导入、设疑式导入、生成性导入进行说明。

关键词:地理教学;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9B-0079-03

当前,对于导入的研究较多,但划分标准不一。根据已有文献,笔者将导入方法梳理如下: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可以划分为同化性导入、顺应性导入;从创设情境的角度可以分为生活情境导入、故事情境导入、问题情境导入、实验情境导入、游戏情境导入;从所用媒体和素材的角度可以分为:视频导入、图片导入、歌曲导入、地理实物导入;从主题呈现过程的角度,可以分为开门见山式导入、新旧联系性导入、设疑式导入、生成性导入。

此外,由于实验导入、事物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等方式大多会直观呈现主题内容,笔者将其列入直观性导入。现结合案例,就直观性导入、新旧联系性导入、设疑式导入、生成性导入进行说明。

一、直观性导入

(一)多媒体导入

地理事物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要想直观了解地理现象,感知地理事物的特点,非常有必要借助多媒体手段。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有关地理信息的图片、音乐、视频,能够给学生提供直观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良好的导入效果。现以《板块的运动》为例进行说明。

师:(播放大陆漂移动画)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大陆在移动、大陆漂移。

师:首先提出这一大陆漂移学说的谁?

生:魏格纳。

师: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饱受质疑,因为魏格纳无法解释是什么在推动着大陆漂移。今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就可以说明。

教师呈现下图:地球内部是岩浆,岩浆上面是陆地。呈现实验:视频中,滚烫的水中泡沫在移动。

师:我们将滚烫的水比喻为岩浆,移动的泡沫比为移动的大陆。同学们能推测是什么在推动着大陆移动吗?

生:岩浆。

师:涌动的岩浆像一条传送带,驮着大陆在移动。找到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板块运动理论应运而生。今天我们来学习《板块的运动》。

该导入通过动画,直观呈现大陆漂移,通过泡沫在沸水中运动的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陆地移动的动力,在解决大陆漂移学说困境的同时,引出板块运动理论,顺利进入新課学习。

(二)实物导入

新课标指出,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物进课堂是将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方式。在苏联1933年颁布的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实物教学的优点:“在有直观教具、实物的情况下,只要用短短的一刻钟的时间就能讲完,而且讲得生动易懂,收效很大的东西,如果没有直观要求很可能就需要花费一小时两个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结果还是学生极度疲劳,同时不能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现以《海陆的变迁》为例进行说明。

笔者携带两块女儿在淄博沂源爬山时发现的化石,做如下引导:

师:这是我女儿在沂源爬山时找到的几块石头,上面有一些小东西,看出来了吗?(笔者拿着化石在班里走了一圈,同学们伸长脖子看)

生:虫子化石。

师:知道是什么虫子吗?

生:......

师:这种虫子叫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出现在海洋里的一种远古动物。为什么几亿年前生活在海里的生物会出现在了陆地上呢?

生:火山喷发、海陆变迁......

师:有的同学知识面很广,知道是沧海桑田、海陆变迁,那么海陆是如何变迁的呢?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

该导入用到生物化石,为让学生获得直观观感知,教师在教室内走了一圈,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把鲜明的现象和观念变成知识最初的源泉。通过介绍其由来,设问其为什么有海洋出现在陆地,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讨论,并将学生的回答最终指向本节课所学内容——海陆变迁。

二、新旧联系性导入

地理教材节与节之间、节内标题之间均存在知识、方法上的联系,通过新旧联系导入有利于回顾前知,为新课做好铺垫。现以《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的案例进行说明。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是哪五种运输方式?

生: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

师:(教师出示运输方式的图例:运河、公路、铁路)这些运输方式,打对勾的运输方式是?

生:铁路。

师:这是我们山东省的交通线路图,现在有一个任务,我们济宁兖州要向日照运输50万吨的煤炭,合适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生:铁路。

师:为什么不选水运呢?

生:日照靠海,兖州不靠海。

师:图上还有很多公路线路,但是一辆货车最多运50吨煤炭,它需要多少量货车?

生:10000辆。

师:看来铁路是最佳的运输方式了。家住北京的小明要到广州去旅游,请为他选择又快又经济的交通方式。

生:坐高铁。

师:还是铁路。请看2011年我国五种运输方式的客运量与货运量比重对比表。同学们快速找出铁路的客运量与货运量排第几?

生:货运量排第三位,客运量排第二位,

师:可以看出铁路在我国是多么的重要啊!今天我们就深入学习一下铁路的相关知识。

该导入是在讲解新知前,通过温故知新,让学生分析从兖州到日照运输50万吨煤炭用什么方式,既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五种运输方式,又为新知识学习做好了铺垫,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陌生感。

三、设疑式导入

(一)矛盾设疑

教学中存在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概念之间的矛盾、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矛盾。利用矛盾设疑,往往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并以其新颖性让学生进一步想知道结果。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矛盾情境导入新课,使其成为新知与旧知之间连接点。现以《印度》第二课时的导入为例进行说明。

师: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来自中国的小王和老李被派去印度学习。在飞机上,他们谈到了一条的新闻。(教师播放印度农民鼓吹水稻高产的消息)一个印度的农民因为种水稻在全球范围内突然走红了。他种植的水稻每亩达到2986斤这样的产量,比我国袁隆平院士创造的每亩2580斤的世界水稻产量的最高纪录还多出了400多斤。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真是假呢?小王和老李发生了争执。

小王说有可能是假的,因为印度的水旱灾害很严重,收成不稳定。可是老李却说,有可能是真的,因为针对水旱灾害,印度采用了 绿色革命,使印度的粮食产量居于世界前列。到底小王和老李谁说的对呢?让我们先了解印度的水旱灾害和绿色革命。

设疑和矛盾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该导入创设两位虚拟人物,通过其对话,涉及印度的气候与农業。恰到好处地用印度农民种水稻出名的视频材料一剪为二,第一部分是真是假的疑问导入新课;第二部分是关于袁隆平院士证明其吹牛的视频片段,用于学习气候与农业的知识后,揭开谜底之用。

(二)问题启发导入

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一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而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设[4]。导入时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出课题的目的。现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导入为例进行说明。

在学习黄土高原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势与地形》《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对黄土高原有一定的了解。于是,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黄土高原?学生提到了千沟万壑、地上河、水土流失、植树造林、秦岭、太行山、窑洞、安塞腰鼓等。学生回答时,笔者用图示进行汇总。

教师设问能否将这些地理事物进一步归类。于是学生进一步将秦岭、太行山归为黄土高原的位置,水土流失、地上河、千沟万壑、植树造林等归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安塞腰鼓和窑洞归为当地的特色文化。笔者进一步问,黄土高原是否就是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其他的边界大致在哪?除了窑洞、安塞腰鼓,黄土高原还有哪些特色文化?造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仅仅通过植树造林就能解决吗?今天通过学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我们来揭晓答案。

四、生成性导入

导入时教师通过创设现场情境、扮演角色、与学生临时探讨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借助学生随机生成的信息,逐步将信息指向课题,顺利导入新课。现以《农业》的导入为例进行说明。

教师呈现榴图片及人们吃榴莲的样子,作如下引导:榴莲,有的人吃起来难以下咽,有的人则嗜之如命。前段时间,我女儿问了我一个有关榴莲的问题。(笔者播放视频)“女儿感叹道榴莲真是太好吃了,并拿着榴莲籽问我榴莲能在我们这儿种植吗?”教师设问:同学们,你们说榴莲能在我们这种吗?

生:不能。并进一步从气候方面说明原因。

师: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但是生活已经让大家有了这种意识,那就是把要发展的农业或者农作物布局在合适的地方。下面我们延续刚才解决问题的方式,继续学习农业的第二课时,相信大家会对因地制宜有更多的了解。

该导入通过吃榴莲、赞榴莲、种榴莲的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踊跃回答,准确分析了为什么我们这种榴莲不合适的理由,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内涵。教师进一步将因地制宜的内涵导入新课。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

[2]杨新宇.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课堂导入[J].中学生物教学,2014,(7).

[3]石庆庆.中学地理课堂情境导入策略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9).

[4]罗介如,朱景淦,萨摩伊洛夫.地理教学中的直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7).

猜你喜欢
黄土高原榴莲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榴莲
榴莲
臭榴莲,香榴莲
“一个榴莲三只鸡”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