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吉瑞
摘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价值观念的混乱,使部分教师在职业道德上表现出教育精神的缺失、人性沉沦以及职业精神的欠缺。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与现代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与教师个体能力的不足息息相关。在教育伦理视阈中,可以从建立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念,以制度保障教师知行合一,依靠教师个体的自觉与自律入手,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缺失 教育伦理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154—02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人所特有的一部分,实践理性追求向善的生活便是伦理。伦理指引着个体在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表现为道德行为。”教育伦理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表现,为教师提供软约束,使教育找回对善的追求的本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伦理已然不能约束和解释当下教师群体的道德行为,对于层出不穷的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必须紧密结合时代转型的背景,重新思考教师的道德行为。
一、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一)教育精神的缺失
儒家学派是古代教育伦理思想的代表学派,以孔子为代表人物提出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载体,更是培育人的工具,将知识与人的灵魂衔接起来,将学和做结合起来,使教育者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充满灵魂的具体的人,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精神。但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传统的教育精神已逐渐被抛弃,新的教育精神还没有完全找准自己的定位,部分教师将教育作为满足生存需要的工具,追求教育的功利性价值,单纯满足于知识的单向传输,忽略学生的内在诉求,无视全面发展的呼吁。
(二)人性的沉沦
古代传统儒家学派认为人性本善,“性”是受命于天,包含着向善的道德内涵。巴特勒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具有自爱、仁爱和良心,从而进行自我约束”。然而这几年不断出现的恶性事件却对人性的善恶提出了拷问,教师的职业道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更体现出人性的沉沦。当今社会对生命的蔑视与不尊重,对每个个体人格的践踏,都让人性在善的高度上渐渐陨落。
(三)职业精神的欠缺
从现代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教师是一份职业,学生依靠教师获得需要的知识与提升,教师通过这一职业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一方面又可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每一个行业都有特定的职业准则,遵守职业准则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体现。然而在当今社会中,部分教师无视教师的职业准则,降低职业操守,上课敷衍了事,消极应对学生的反馈,无法应对这个多变的世界,甚至无视教师的规章制度,获取不正当的额外利益。
二、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现代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古代将教书与育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人生的指导者,师生双方进行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共同追求至善的理念。然而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经济的发展却没有带动伦理的进步,古代传统的价值观念被分解,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建构,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教育变得功利化和实用化。师生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组建师生关系。由此,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教师为了追求更高的地位,更多的物质利益,只关注学生的分数,使学生的分数成为自己“步步高升”的阶梯,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性关怀。
(二)严峻的社会现实
当今社会,人们的压力增大,很多人热衷于追逐金钱,拜金主义风行,对教师造成一定影响。另外,当下的社会还存在着学生与教师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人口基数大,资源有限的国情使入学人数逐年在增加,却无法培养出等比的合格优秀教师。在巨大的生源压力下,教师入行的门槛一再降低,甚至没有教师资格的人也进入了教师的行业。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从业者,除了不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外,更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道德的训练,缺乏职业道德的精神,给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
(三)教师个体能力的不足
在严峻的社会现实和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下,有些教师可以很好地应对,但有些教师却无法应对,使罪恶的种子生根、发芽;究其原因,个体自身的能力占据很大成分。部分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差,处理问题的水平低,自身的素质达不到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时,极易发生极端事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教育被放在了发展的首要位置,公众对教师的期待与要求也随之提高;部分教师无法积极面对不断变换的课改要求、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家长的过分关心等,不能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甚至因自身性格的弱点,解决问题方式的不当带来了矛盾的升级,从而使教师对工作失去兴趣和热情,甚至将矛头对准学生,使学生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抗拒诱惑的能力差,贪图名利,爱慕钱财,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破坏规章制度,甚至违法犯罪。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
(一)建立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念
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冲击着人们之前建立的精神图谱,传统的古代教育伦理思想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對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浅薄和模糊,最主要的原因是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教师职业道德价值观念。教师职业道德价值观念,不仅为教师提供思想和行动上的指导,还可以促进教师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指引着自身工作的进行。确立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要将有益的教育伦理思想吸收进来,结合当下现实情况,被教育工作者主动接受,使教育工作重回教育的本质。
1.吸纳优秀的教育伦理思想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教育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关爱学生,乐业敬业”的师德要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注重个体的存在价值,强调把每个学生看成完整的人来教育,对学生关心爱护富有人性的教育是进行教育的基础。陶行知作为教育伦理思想从古代向近代转型期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教师对“真、善、美”的追求,极富教育精神,对教师在工作中真诚对待学生,保持善心提出了道德上的要求。这些思想强调注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有利于当代教师与学生建立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维护学生的权利和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结合当下现实,理性看待教师的道德行为
如今,很多教师的道德行为已经不能用传统的教育伦理思想来解释,甚至处在了争议的边缘地带。教师的有偿家教问题是当下讨论的一个热点,以传统教育伦理思想来看,这是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教师接受额外的利益是违反了师道的。但是当下社会的开放与多元为教师提供了多种可能和选择,因此应该理性看待,多维思考。
(二)以制度保障教师的知行合一
当前很多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上的模糊。教师把握不准,甚至趁机钻制度上的漏洞。制度上的落后,往往也会带来价值观念的落后和倒退,因此从制度入手,使教师在知与行上保持一致,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一方面。
道德要经历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而职业规章制度则为道德他律提供了保障。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标准,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当前我国的教师职业规章还不完善,无法结合当代的时代背景,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职业规章制度势在必行。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规章制度,加强法律监督,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合法利益。在学生方面,完善法律细则,对侵害学生的事件进行程度分级,并给予相应的处罚,整个过程保证公开透明,不姑息不放任,维护学生基本的人权。在教师方面,确立职业底线,对教师哪些行为违反了职业规范,会面临怎样的处罚给予明确的规定。另外,针对像有偿家教这类有争议的事件应该先进行意见采集,吸取社会各方意见后再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适当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水平,使其收获与付出成正比,减少教师内心的不满情绪。
在建立教师职业规章制度的同时,应该明确一个观点,就是制度的作用不同于道德的作用,尤其是崇高的道德更不应该用制度来约束。道德是主体内在的表现,是自觉养成的结果,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崇高的道德来实现无私奉献,因此不能用制度来进行强硬的约束。规章制度的方向和内容应该着重于违反职业底线的方面,而不是借用制度的管理来强迫教师都能做到崇高、无私和奉献。
(三)教师个体的自觉与自律
如果说伦理是外在的社会规范,那么内化的伦理便是道德,道德是个人自觉选择的结果,因此最终伦理思想会体现在个体上,教育伦理的目的便在于使伦理追求变成教育者们自觉的选择。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仅靠外部的支持和保障还远远不够,教师个体的自觉和自律是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关键因素。首先,教育的内在品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行,教师理应具备德行,師德是进行善的教育的基础和动力。“人不仅有自然欲望,而且有精神需求和道德追求”。教师应主动追求善,培养对工作的尊重与爱,对学生的热爱与关怀,用一颗爱心去对待学生,把自己的价值与学生的价值联系在一起,营造一个师生的命运共同体。其次,教师的自觉还表现在主动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知识,了解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在工作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理性精神和辨别能力,分清是非善恶,对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果断拒绝,进而将外部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选择。
参考文献:
[1]宋润霞,曾伦武.伦理视角下研究型大学师德失范的归因与师德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76-77.
[2]何艳.教育伦理视角下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5(2):140-143.
[3]杨惠.陶行知的教育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6.
[4]岳彩琴.孔子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5]糜海波.我国教育伦理建设之应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