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作用研究

2019-12-06 02:36国季
现代交际 2019年20期
关键词:关系作用策略

国季

摘要:目前,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多高校的院系都已经建立了志愿者服务队。高校志愿服务在志愿者传统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开展过程中,既存在优势也遭遇了困境。通过构建多元志愿服务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对服务对象的思想渗透;重视个体对志愿服务工作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内化;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评估总结;打造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为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一定的助力。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 传统文化传承 作用 关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04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受此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立于时代发展潮头的大学生不仅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者,而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则是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志愿服务的文化传承作用

1.志愿服务概述。志愿服务诞生于19世纪初的西方,起初是为了缓和政府和民众矛盾而开展的一种宗教性慈善服务。在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其所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为,是民间组织或是个人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财富等,通过服务性行为趋势实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和贡献。[1]我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后志愿服务活动才逐渐铺展开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处于无秩序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共青团中央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开始走上规范化道路。在此之后,我國志愿者的成分不断丰富,基本上各年龄段、各类职业领域都存在志愿者。志愿服务是一种团结、大同的理想主义精神,广大志愿者以无私的爱为别人带去关怀和帮助。在此过程中,他们既获得了提升,同时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高校志愿服务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作用。高校志愿服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志愿者传统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现如今志愿服务已经拓展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践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促使志愿者们深入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精髓。对此,很多高校会对志愿者队伍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志愿服务工作是帮助高校学生进一步认知和理解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志愿者会将传统文化内化为志愿服务行为,在精神上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行动中予以发扬。现代志愿服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创新,在大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作用下,传统文化包含的糟粕将被去除,拥有的精华将被接纳,在此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被继承发展,同时融入传统文化的志愿服务工作也将形成独具特色的志愿文化。[2]综上所述,推行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可以更好地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基于历史文化的价值,从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志愿服务传承文化的优势及困境

1.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优势分析。根据普遍的认知,志愿服务具有很强的自由价值取向,偏向于个体参与,而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却是团体利益。基于此,部分人认为我国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会排斥传统文化,事实上这种看法并不正确,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元素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认知和行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如“仁爱”“诚信”“责任”等均会对大学生服务意愿、服务态度等产生影响。其中“仁者爱人”体现的是独具东方特色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识,它教导我们要善待他人。其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和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价值不谋而合。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则是个体对于整个社会、国家所负有的责任,它阐明了中华文化中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和志愿服务中的责任意识存在共通之处。[3]“言必信、行必果”则表现了中国文化所提倡的为人处世须诚信的态度,是当代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价值。综上所述,志愿服务精神和我国传统文化之间天然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效果将更加显著。

2.现阶段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遇到的困境。目前,我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较高,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因素,具体包括:第一,动力不足。部分志愿服务活动是由上级单位安排的,这使得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无助于自身的提升,因此不愿参加。第二,很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往往是为了“获利”,如补贴、评优、入党等。[4]第三,效果不佳。部分志愿者能力不足,导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无法取得理想成果。

三、通过高校志愿服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1.构建多元志愿服务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对服务对象的思想渗透。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展开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因此通常不存在固定的场所,往往需要大学生“走出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在其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做好活动阵地的建设。除了将传统文化和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渠道构建文化宣传传承的平台,具体可以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或是校内期刊等,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在校园内形成一种良好氛围,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2.重视个体对志愿服务工作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内化。在开展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每一个志愿者将志愿行动内化为个人行为,这样即使是在志愿服务工作之外,也能身体力行地弘扬志愿精神和传统文化。而这则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感染作用,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培训教育,使广大志愿者自身强化传统文化中的相关表述和概念。[5]

3.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评估总结。每次志愿服务工作完成之后,都要组织全体成员开展学习讨论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进行思考和感悟。传统文化因素是志愿服务精神的内在体现,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索,能够帮助志愿者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修为。这种学习讨论活动可以公开进行,可以讲座的方式让志愿者们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在活动中的体现。

4.打造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高校志愿者的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志愿服务工作中文化传承的实际效果,因此各高校应该有意识地提升志愿者的传统文化素质,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活动,加强志愿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此外,可以多开展一些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到博物馆担当讲解员等,这样可以使志愿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一方面可以丰富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另一方面则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逐渐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雪.新疆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新疆大学,2016.

[2]赵少华,王华琳.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38-44.

[3]成积春,刘慧.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6):21-23.

[4]冉聪聪.文化传承与创新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2):65-67.

[5]杨明.高校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与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5):226-227.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关系作用策略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Passage Four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