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经络)拉伸结合中药浸泡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观察

2019-12-06 12:57黄宽举郭章胜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痛症医者腓骨

黄宽举,郭章胜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广东广州 510470)

跟痛症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人,并且女性发生率相对男性较高,主要症状是站立或是行走时患者的足底与足跟部出现明显的酸胀疼痛感,甚至会表现出针刺样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行走。诱发此病的原因是跟骨滑囊炎、足跟骨脂肪垫萎缩、跟骨内高压或跟骨刺[1]。根据解剖学理论可知,跟骨内侧结节不但是身体重量的支撑,还因为跖腱膜牵拉力的影响,会使得跟骨内侧结节产生慢性劳损的现象。根据中医学理论可知,跟痛症属于典型的痹证、肾痹,主要是因为劳损、肾虚、督脉失衡[2]。依照患者的各项临床特点,中医治疗原则应以除湿止痛、补肾温督、活络通痹为准,重视机体调养[3]。本文通过对就诊于我院的120例跟痛症患者进行分组治疗,采用肌肉(经络)拉伸结合中药浸泡治疗跟痛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就诊于我院康复科的120例跟痛症患者,依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男性4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49.5±5.2)岁,平均病程为(9.5±5.2)个月;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48.7±5.6)岁,平均病程为(9.3±6.0)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骨科学》和《骨伤科学》对跟痛症诊断标准的制定,其患者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病征:(1)跟骨疼痛。患者在站立与行走时,会明显感受到跟骨疼痛,主要是以跟骨内侧疼痛感更明显。早晨起床以及长时间保持坐姿站立行走时其疼痛感更明显,但通过行走之后会有所减轻。(2)压痛点。当指压跟骨结节处有局限性疼痛感,部分患者的足跟负重区偏内侧疼痛感明显。(3)足跟部出现肿胀病征,并能够明显接触到患者皮下脂肪纤维块。(4)跟骨侧轴位片示:跟骨结节前缘尖锐骨刺增生。当病患出现(1)、(2)时可以诊断为跟痛症,(3)、(4)可以用以诊断参考。

1.3 排除标准 对本次研究使用的中药成分有过敏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脏器系统疾病者;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采用中药浸泡治疗,中药以筋骨消疼散(威灵仙15 g、红花10 g、艾叶30 g、海桐皮30 g、莪术15 g、透骨草15 g、三棱15 g、伸筋草30 g、刘寄奴15 g、川芎15 g、牛膝15 g、独活15 g)。病程较长或有骨刺的患者中药加入蜈蚣10 g。每天1剂,加水3 L,将中药浸泡20 min,煮沸20 min,将药液倒入水盆中,加入陈醋及白酒各50 mL,搅拌均匀,待药液温度降至40oC-45oC后浸泡患足20 min,同时用手轻揉患足,每天2次,7天为1个疗程。

观察组在中药浸泡的基础上结合肌肉(经络)拉伸治疗方法,肌肉(经络)拉伸操作方法为:(1)患者站立位,面对向墙,患者患足背伸约20度,足尖底部靠向墙,足跟着地,以健侧下肢为支撑点,嘱患者正常呼吸,在呼气未时,嘱患者身体稍向前倾约10度,患者患足足跟及小腿后侧肌群常有明显牵扯及发热感,在此体位持续约45 s后,嘱患者深吸气,在呼气未时,患足足尖用力向墙蹬,与之对抗,持续约5 s后放松回原。(2)患者平卧位于诊床,患肢(以右侧下肢为例)伸直位,医者站立于患者患侧肢体右侧,医者左手放置于患足的踝关节背侧,左前臂放置于患肢小腿前侧,以固定患肢于伸直中立位,医者右手握住患者右足部前1/3处,嘱患者正常呼吸,在呼气未时,医者右手使患足背伸,患者患足足跟及小腿后侧肌群常有明显牵扯及发热感,在此体位持续约45 s后,嘱患者深吸气,在呼气未时,患足足尖用力向前跖屈与医者右手腕部对抗,持续约5 s后放松回原。每天2次,7天为1个疗程。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疗效标准,于治疗一定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无效:治疗3个月之后,患者的各项症状并未得到缓解,甚至个别患者出现明显的恶化现象;显效:患者的跟痛症状缓解,行走过程中还是伴有痛楚;有效:大部分时间并不会出现跟痛,开始行走时并不会产生疼痛,或是仅有轻微的疼痛,各项功能基本正常,随访5个月之后发现患者的病情并未恶化;治愈:患者跟痛症状已经完全消失,能够正常行走并且不会出现疼痛,随访5个月之后发现患者并未出现疾病复发的现象[4]。

1.6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工具是SPSS 21.0,秩和检验代表疗效对比分析,χ2检验代表复发率对比分析。若是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存在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治疗期间,所有患者都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之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66.66%),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91.66%)相对较高(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患者的VAS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跟痛症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其多与小腿后侧肌群(腓肠肌、比目鱼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跖筋(腱)膜长期处于牵拉状态、神经卡压、跟垫退变、跟骨骨刺、跟骨内高压等相关。肥胖、长期负重、运动损伤等而诱发跟部疼痛,临床常见晨起或久坐跟部着地时疼痛难忍、行走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常用超短波、穴位注射、骨骼肌冲击波、中医定向透药、小针刀、针灸等治疗,以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但上述治疗方法仍存在缺陷,如疗效不确切、易复发等情况。因此,专科医者仍需努力总结临床经验,以研创出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患者易接受的跟痛症治疗方法。

表1 两组整体有效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Mean±SD,分)

肌肉(经络)拉伸是通过拉伸小腿后侧肌群(腓肠肌、比目鱼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足底部跖筋(腱)膜,使腓肠肌、比目鱼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肌筋膜的紧张带或收缩性结节得到松解,降低足底部踇展肌、趾短肌及跖腱膜内侧张力[5,6],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足底静脉回流,促使疼痛因子得到排泄,以缓解跟部疼痛。跟痛症归属中医学“痹证”范畴,《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脚跟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跟颓”。拉伸小腿后侧中央足太阳膀胱经及内外两侧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以达到疏筋活络、温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结合中药浸泡,选用自拟方筋骨消疼散,方中威灵仙、艾叶、海桐皮、透骨草、伸筋草、刘寄奴、独活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红花、莪术、三棱、川芎、牛膝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白酒、陈醋增强中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中药浸泡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改善患处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介质的吸收,以缓解疼痛。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有效率及VAS 评分上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肌肉(经络)拉伸结合中药浸泡治疗跟痛症操作简单(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能轻易掌握操作方法)、安全、疗效快、复发率低,患者依从性高,在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痛症医者腓骨
王培民教授辨治跟痛症经验浅析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中医治疗跟痛症的研究概述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吴中朝 他用一根银针直击“痛症”
腓骨肌腱滑脱手术治疗并文献回顾
泡脚加点药,跟痛症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