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山水画中苔点的作用

2019-12-06 05:49衣姳
老年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墨点皴法山石

□衣姳

在山水画中,点苔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法,历来被画家所重视。明唐志契云:“画不点苔,山无生气。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信不可缺者。又谓画山容易点苔难,此何得轻言之。”近代画家黄宾虹认为:“山水打点,似人物画点睛。点非微不足道,点之得当,山水精神倍增。”可见,在山水画创作中,点苔技法的运用至关重要,它既能状物达意,丰富画面内涵,又能点睛传神,起到强化、突出艺术形象的作用。

在具体运用中,苔点作为一个基本的造型元素与线、面有机结合,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从山水画发展过程来看,苔点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点”是皴的延伸

在山水画技法的演变中,皴由线发展而来,苔点技法是皴法的一个演进:与“点”相似的皴法有钉头皴、雨点皴、芝麻皴、豆瓣皴、米点皴等。这些皴法是画家深入生活、观察自然,并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表现了画家的艺术追求。

北宋画家范宽非常重视写生。他认为,与其“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他常居山林危坐,观察云烟风月,日夕为真山写照,善与山水传神。其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的是关中景色,画中山峰巍然耸立、气势磅礴,一线飞瀑直泻深谷。为了将自己真实的感受传达给受众,范宽用一种十分质朴的豆瓣皴来表现山石质感。这种皴法上粗下细,落笔重而收笔轻,形似豆瓣。使用时布满山头,笔笔不留空隙,排列大小相间,聚散有致,把山林苍郁、浑厚的感觉表现得极其充分。

二、“点”的意境表达

在山水画创作中,“点”的作用不仅仅是状物,更重要的是达意。五代董源擅长描写江南尤其是家乡钟陵的山水,在表现技法上喜欢平淡自然,不作奇峭之笔,对“点”的运用极具丰富性。其代表作《潇湘图》描写了潇湘二水交汇处的景色,山石多用披麻、雨点皴法,山顶多作矾头。树丛用墨点攒簇而成,山下多碎石或平沙浅渚,山石轮廓线淡而柔,上面苔点较多,用笔圆曲柔和,用墨清润淡雅,干笔、湿笔、破笔交相辉映,充分表现了江南植被茂密、峰峦出没、云雾显晦的自然风貌。

《潇湘图》五代.董源 50cm×14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点”的空间塑造

在山水画中,点的大小、浓淡、虚实变化会产生较强的空间感。通常近处的点大,浓而实,远处的点小,淡而虚。点在空间中还具有确定位置、隐虚显实的作用。如需要在画面上突出某一部分,可用较浓的点及畅快的笔墨使之凸显,以强化物象的视觉效果。反之,如果要将某一个部分虚而隐之,可用较淡的点,以朦胧的笔墨虚而化之,通过强调笔墨的虚实对比变化而实现对空间的塑造。

元代山水画家王蒙,以写景稠密著称,擅长运用浓淡不同的墨点来统筹画面气韵,以表现山林茂密苍茫的气象。其代表作《青卞隐居图》,描绘了家乡高峻巍峨的卞山气势。此图技法丰富,山头打点的方法多样,有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等,各种笔法、墨法互用,表现出山石树木的润湿之感。

四、“点”的调节、平衡作用

在山水画创作中,苔点的运用不仅可以增添画面的情趣,而且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点在“石嘴山脊处”,可明确结构关系;点在“山巅石隙处”,可表示阴阳向背;点在“山水交互处”,可加强层次变化;点在“轮廓未明处”,可确定其前后空间关系;点在“分界凹凸处”,可醒脉络转折。此外,点还能渲染气氛,增强画面气势与节奏。

“苔点”作为画面的构成要素,在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艺术家运用“点”可以创作出不同的艺术作品,其语言表达形式丰富多样。我们通过对“苔点”的探索与研究,应充分认识到“点”的审美功能和艺术价值,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勇于创新,力求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绘画作品。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 206.3cm×10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墨点皴法山石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二十)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九)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八)
雷运华
墨点,对不起
墨点,对不起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墨点无多泪点多 浅谈朱耷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