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玉恒 张德权 焦海峰
内容提要:推进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是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海上方向打赢能力的有效路径,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抓好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必须充分认清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的重要意义,深入研析在思想观念、信息建设、法规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优化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海上危机战略管控能力,夯实备战打仗基础。
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要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推进军地共商、科技共兴、设施共建、后勤共保。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是海上方向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抓手。新体制下,加强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建设,应坚持作战牵引、坚持问题导向,在摆正方位、认清意义上下功夫,在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上做文章,在谋求对策、完善措施上出实招,夯实经略海洋、维护海权的基础。
科学认识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精准把握军民融合发展新起点、新使命、新挑战,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海上方向备战打仗的坚强支撑。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持续深化,海上方向备战打仗准备加速推进,以航母为代表的新型作战舰艇不断列装,后装保障对象更加多元;远海护航、多国海军联合演习等任务不断拓展,后装保障空间更加广阔;敌对势力勾连聚合,海上形势风起云涌,后装保障环境更加严峻。打仗就是打保障。世界海战史证明,海上方向备战打仗,亟须优质高效的后装保障做支撑,亟须坚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做后盾。英国能在马岛战争中获胜,得益于特混舰队中占舰船数63%的军地保障舰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依靠的是完备的动员体系,如租赁商用飞机共飞行4542架次、运送22.4万人;同时,采用商用方式,仅用10天就筹措了5000多项医疗器材等。新时代,加快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建设,已成为海上方向备战打仗、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坚强支撑。
建设海洋强国的有力抓手。当前,西方大国精心构筑岛链封锁圈,阻我走向大洋;周边国家借势发力占我岛礁,抢我油气资源;还有海盗势力、恐怖组织等潜在危险,断我能源通道;亟须建设现代化海空力量,确保我海洋权益不受侵犯。后装保障,是现代化海空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战争时期彰显军事威慑力的有效手段。加强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建设,已成为经略海洋、维护海权的有力抓手。只有建强军民深度融合的海上后装保障力量,提高持续作战、有效控局的能力,才能确保海上经济、海洋科考、海洋探测、远海护航、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活动的顺利实施。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习主席强调指出,要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随着中央军民融合委员会的成立,联勤改革和后装保障社会化的不断深化,为加强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提供了历史机遇。打破传统后装保障分建格局,加快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建设,已成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海上后装保障资源军民通用性、互补性强,共享共建潜力巨大。应以海洋经济为后盾,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融合军地后装保障力量,运用市场机制统筹海上资源配置,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军事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目前,海上后装保障建设取得一定进展,新建并配置了一批功能先进的保障设施装备,但在军民融合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主动促“融”的意志不坚。受结构障碍、利益藩篱等因素制约,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还存在主观能动性不强的瓶颈。如认识不到军民融合对海上维权、海洋开发的重大促进作用,不顾建设大局,以自身利益为衡量尺度,有利则融、无利不融,导致军地后装分系统运行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军地海上后装保障长期以来分建分管,不少部门对自我封闭、自成体系习以为常,现虽成立战区海军保障部与国防动员机构,但主动融的意愿不强,导致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推进缓慢。还存在对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的内涵把握不准、制定方案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一些单位和领导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致使海上后装新质保障能力生成迟缓。
信息强“融”的基础不牢。信息力主导保障力。虽然战区指挥系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保障信息跨领域、跨部门、跨军地间的互联互通,但海上后装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巨大的信息共享需求。由于部队参与国家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军队、政府、企业、院校等多个部门的保障信息系统尚未完全整合。海上后装保障中,军需、物资、油料、运输、军械、器材等专业系统兼容性不强,软硬件接口不同,数据格式不统一,难以实现军地信息共享。另外,保障信息提报机制尚未健全,供需信息选择性通报、非实时推送、内容不全等现象仍未杜绝,在保障过程中部分需求提报环节过多,影响军民融合保障的质量与效率。
依法治“融”的法规不全。目前,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工作缺乏约束性强的法规标准。境外后装保障的法规不多,尤其是关于保障模式、内容、程序等规范还不够清晰,导致在海外采购物资器材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些能买、怎么买。缺乏计划制订、执行和评估的制度规范,如在民船动员方面,部分规章制度不够细化,信息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军地运力规划不到位、资源衔接不够顺畅。国家海上后装保障军民通用保障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在“民参军”“军转民”方面还存在标准壁垒,如民船、港口等贯彻落实国防要求时,还出现建设标准更新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导致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缺乏有力抓手。
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应以备战打仗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驱动,强化责任担当,构建实时联动的海上后装保障信息系统,健全切实可行的融合法规体系,实现保障行动全域、持续、精确、高效、可控。
坚持全局谋划,始终保持正确的保障指导。海上联合作战及多样化军事任务后装保障,政治敏锐性强,关乎国家形象,必须坚持政治引领,全局筹划,确保后装保障指导的正确性。一要正确理解融合保障内涵。充分认清融合保障,是海上军地保障资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融合,是在时间、空间、资源、方式等方面的一体保障,即:保障时间,要与联合作战同步,军地联合组织不间断、全过程的伴随保障;保障空间,要实现陆海空天电网等保障领域的全覆盖;保障资源,要军地融合、后装整合、境内外耦合,实现保障力量的一体联动;保障方式,要伴随、前置、定点、应召、远程支援等一体实施,形成军地体系化保障能力。二要科学确立融合保障导向。以多样化军事需求牵引后装力量建设,以“保障胜利”作为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目标,处理好境内与境外、军内与地方、市场与战场、硬实力与软实力、后勤保障与装备保障等关系,打破利益藩篱和体制性障碍,找准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的建设路径。三要准确把握融合保障重点。应站在国家战略全局高度,统筹国际外交关系,在保障全过程体现高度政治责任感,建强立体多维、精干高效的融合保障力量;优化海上后装保障布局,在友好国家、地区等建立后装保障基地,依托地方后装保障资源组建预置保障力量,塑造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综合保障态势;健全高效顺畅的立体投送体系,组建专家型技术支援分队,通过信息网络实时解决后装保障技术难题,着力提升兵力实时投送、远程技术支援等新质保障力,彰显国家军事威慑力。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精准高效的保障信息系统。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指挥系统已成为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提质增效的关键节点。加强海上后装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开放共享,在建平台、构网络、定标准上求突破。一要建立智能化的海上后装保障大数据平台。抓住首个海洋大数据平台建设契机,有效整合沿海地区军地保障资源数据中心,军地协同推进“智慧海洋”建设,实现军地保障力量指挥控制自动化、网络化、实时化;要高度重视保障大数据平台与作战指挥平台的同步均衡发展、无缝对接,确保作战需求实时感知、保障行动全程可控。二要构建“战区指挥系统—军地后装保障力量”两级指挥网络。运用全军指挥自动化网、军事综合信息网等通信网络以及“北斗”导航系统,建设海上后装保障指控网络,纵向贯通军地各级保障指挥机构,横向链接作战单元、陆海空天电等保障指挥要素,为保障信息系统提供链路清晰、高效顺畅的网络支撑。三要推动保障信息标准化。统一海上后装保障信息格式和标准,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存储等的规范化实施;建设海上后装保障资源标准化数据库,科学设定各级保障指挥机构使用权限,引入地方科技信息人才,提升保障信息安全防御能力,实现保障信息实时共享和最优化利用。
坚持依法治保,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融合法规体系。2018年10月,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建设的意见》的颁发施行,为推进海上后装保障法治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保障法规制度标准建设,应加大立改废释力度,增强法规的时效性、协调性、可操作性。一要以法律引领建设。美国为满足不断变化的海上保障需求,多次修改其国防生产法、海运法、商船法等法律法规,确保了保障行动的高质高效。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法规配套建设,应以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为抓手,在海洋产业军民“共融”、海洋科技军民“共兴”、海洋设施军民“共建”、海洋信息军民“共享”方面推陈出新,以法律引领规范化发展。二要以标准规范融合。应借鉴美国国防部1994年军民技术标准改革经验,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标准靠拢。以全军信息化建设标准为蓝本,在军民共建海洋大数据平台中制定海上后装保障数据采集认证、管理维护、使用评估的统一标准规范;以《军民通用标准管理条例》《新造民船贯彻国防要求技术标准》修订完善为契机,规范海上装备建造、研发等方面“民参军”的标准,完善国家海上后装保障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形成国家海洋科技资源对海上后装保障的强力支援态势。三要以法规拓展领域。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远离陆岸,多为境外保障,要充分考虑保障地域的法律及风俗习惯,以公认的国际法为依据制定相关保障法规,切实做到针对性强、符合实际,为实施境外通用装备物资保障奠定法律基础;要统一细化后装保障力量的职责分工、保障流程等内容,推动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向正规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