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兵役视域探索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军训改革

2019-12-06 17:02张艺娇
国防 2019年6期
关键词:预备役内涵式军训

张艺娇 张 莉

内容提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军训(也称兵役基础训练),目前存在内容和方法陈旧、程式化,忽略学生主体性,文化氛围不浓,成果巩固不到位,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仍处于低层次徘徊。要适应高校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趋势,构建内涵式职校学生军训体系,依靠内部挖潜提质增效。重点是通过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管理机制、规章制度架构等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强化宣传、教学互动、活用载体等优化末端落实。

高等学校学生军训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的意见》,要求“健全各级学生军训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完善协调机制,着力构建军地协作、权责明确、高效有力的工作体系,提高学生军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由于不同类别高校对学生军训功效的认识和诉求有所差别,所以对学生军训的重视程度和改革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本文基于兵役视域探讨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职校)学生军训改革问题。

一、兵役视域下的职校学生军训功效分析

职校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专业囊括各行各业各系统工作岗位,学生毕业后奔赴经济社会主战场,大多成为行业系统“工匠”。同时,随着信息时代军民人才、技术、装备的相近相通共融性不断增强,建军作战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职校学生必将成为兵役工作的重要对象。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三章第十九条规定:“根据军队需要,志愿兵也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公民中招收。”第二十四条规定“服士兵预备役的三十五岁以下的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人员”纳入第一类士兵预备役,其他“服士兵预备役的三十五岁以下的男性公民”则纳入第二类士兵预备役。第四章“军官的现役和预备役”第二十五条规定,现役军官补充人员包括地方高等院校“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和“非军事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预备役军官补充人员包括“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非军事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现役兵员征集上,从职校订单式直招士官的政策已经实行了多年,每年例行义务兵征集中也大量征集与军事专业对口的职业院校毕业技能型青年,并被作为精准征集义务兵时重点考虑的人员。他们到达部队后,大多服役期满时优先转改士官,还有的经过相应的培训深造成长为专业技术军官甚至指挥军官,长期服务部队建设。即使退伍转服士兵预备役,许多也被预编到预备役部队和现役部队预备役岗位上。

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寓兵于民,平时进行教育训练特别是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间少,退役军人比率和地方专业对口人员比率,成了衡量其兵员编组质量乃至整体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因而更加重视选编具有军民通用专业技能的“工匠”,尤其是兼具退役军人身份和专业技能的职校毕业生。预备役部队不仅整组时“抢编”拥有军民通用专业技能的“工匠”,而且在他们服士兵预备役期满后,还积极争取以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的形式延长其服役期限。当然,最能充分体现职校毕业“工匠”成为兵役工作重点对象的还有民兵组织。因为根据我国兵役法,我国实行义务兵役制,男性青年都负有兵役义务,凡是没有被征集服现役和编入预备役部队的职校毕业男性学生,都要被编入民兵组织(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服预备役。通常一般基干民兵分队按照地域、单位编组,而专业技术分队则跨地域、跨单位编组。过去基干民兵编组大致平行考虑年龄、地域、单位等要素,如今基干民兵编组则以专业技能为第一要素,不仅大量职校毕业“工匠”被优先编入基干民兵重点分队,而且还根据自愿原则将部分职校毕业女性学生编入,有些专业连其所在单位被成建制编组为基干民兵应急专业分队、对口专业分队和其他保障专业分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七章规定:“未服过现役的编入预备役部队、预编到现役部队的预备役士兵和基干民兵,在十八岁至二十二岁期间,应当参加三十天至四十天的军事训练;其中专业技术兵的训练,按照实际需要适当延长。”“预备役士兵的军事训练,在民兵组织、预备役部队中进行,或者采取其他组织形式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职校学生军训既是职校教学课程的组成部分,也是兵员基础训练“第一课”——“其他组织形式进行”的兵役军事训练,与兵役工作形成正比。因此,加强职校学生军训,既是推进新时代职校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防和军队基础建设之义,不仅要抓改革提质增效,而且要抓成果巩固发扬。

二、职校学生军训存在的问题梳理与改革思考

基于兵役视域的兵员基础训练“第一课”——职校学生军训,较之本科院校相对起步较晚,目前从顶层设计到末端落实还存在许多问题,一直在低层次徘徊甚至“走过场”,因而亟待改革求强。

一是内容陈旧、方式单一。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操练是传统军训模式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军训内容比较陈旧:军事理论教学存在教材良莠不齐、课时长短不一等问题①参见张正明、罗静:《中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比较及启示》,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军事操练往往只进行站军姿、走队列等最常规的训练,缺少武器装备、爱国主义等国防素养教育内容,这在内陆地区职校中表现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军训方法过于单一、程式化:军事理论教学流于形式,存在“讲书”的照本宣科现象;军事操练过于生硬,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缺乏激励机制,过度使用批评教育方法。

二是忽略学生主体性。职校学生一般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组织纪律性不强,大部分职校将约束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作为军训的最主要目标。基于此,学校在制定体系、日常管理和质量评估等方面,都极易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作为机械的操练对象,不仅未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军训的积极性,而且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甚至会产生“逃训”“罢训”等与军训初衷相悖的现象。

三是军训文化氛围不浓。军训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参训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在大部分职校军训中,军训宣传的载体比较单调,过于依赖宣传标语和微信推文等,少有互动性强、能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宣传活动;文化活动局限于方阵之间“拉歌”,形式单一;辅导老师忽视了自身的“调节剂”作用,甘当维持训练秩序的“副教官”;等等。这些文化氛围不浓的现象,使本就单调乏味的军训生活更无生趣可言。

四是成果巩固不到位、缺乏长效机制。“集中军训结束,没有一个继续教育管理的机制,使军训学生的精神状况很快地回到原来的位置,未能巩固军训成果。”①胡杰:《创新高校军训模式研究》,载《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6(4)。这一普遍存在于大多数高校军训的问题,在职校军训中表现尤为明显。例如,大量学生在军训期间养成的良好作息习惯,在军训结束一周左右就基本消失殆尽,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也偶有发生。

针对解决这些问题抓好职校学生军训改革的基本考虑是:适应高校内涵式发展形势,打造内涵式军训体系,通过内部挖潜提质增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内涵式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学概念,大意是主要通过提高内部要素的质量和要素的效率实现经济发展,而不是主要靠扩大投入和规模实现经济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相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通常指高等教育主要依靠挖掘现有学校潜力,利用其校舍、设备、师资等已有条件,而不是建立新的学校和专业,实现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教育有了一定规模,事业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应主要依靠内涵式发展来拓展教育事业。②参见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目前,高校正在结合实际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内涵式发展,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无疑也包括学生军训。

三、职校“内涵式学生军训”体系建设要点定位

基于兵役视域,改革兵员基础训练“第一课”——打造职校“内涵式学生军训”体系,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突破,有大量具体工作要做,这里仅从顶层设计和末端落实两个环节提出其要点。

(一)顶层设计,包括机构设置、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三个方面

调整机构设置。职校“内涵式军训”体系机构设置,一方面,要抓好与传统军训相同的基础机构设置,即设立军训领导小组,下设组长、副组长和若干组员;设立军训团,即军训总指挥部,团下设营(以校区或二级学院为单位),营下设连(若干班级为一连队,人数适中即可)。另一方面,要根据校情生情,在军训领导小组下设:医务部,由校医院专职医生负责;思政教育部,由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辅导员施教;宣传工作部,由老生文娱骨干负责。其间,明确各部门、成员职能分工,部门之间、成员之间每天进行交流互通,最终实现良性互动。

完善管理机制。第一,安全管理机制是基础。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建立健全“寝室长—班长—教官/辅导员—武装部/学工处”一条龙排查体系,第一时间发现、评估、处理各种显性和隐性安全隐患,尤其注意突发事故、疾病等日常管理类突发事件和爱国情绪高涨与敏感社会事件碰撞引发的政治类突发事件①参见廖国强:《高校军训学生突发事件处置预防研究》,长沙,中南大学,2011。;二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组建专项应急处理队伍——“学生干部—辅导员/教官—校医—副书记—武装部/学工部”,第一时间知晓并处理突发疾病、学生与教官争端等突发事件。第二,激励奖励机制与考核评估机制相结合。考核评估是关键,激励奖励是补充,二者相结合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对连队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考核,包括每日出勤、方阵队列、会操表演等,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优秀连队和军事操练效果评估的依据;将各连队思想政治工作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军训优秀组织机构的依据,主要考核宣传工作部和军训思政教育部日常文娱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辅导活动,以及军训文化宣传活动的组织、开展进度和成效。第三,建立军训工作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军训信息化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学生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实时录入军训考核评估数据、师生反馈数据等信息,建成学生军训工作管理平台,不断完善平台运行模式,形成军训信息化工作长效机制,从而提高学生军训工作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军训成效巩固长效机制,教官和辅导老师组织学生在军训期间制定“国防人人参与”践行活动清单和“军训助我养成好习惯”行为养成计划等活动规划,在军训期间严格执行,同时要做好军训结束后的跟踪记录,将践行情况考核结果计入第二课堂学分评价系统,从而为巩固军训成效奠定基础。

健全规章制度。为了保证军训顺利开展,贯彻依法治校精神,学校应出台相应学生军训规章制度,将军训的组织机构设置、各项管理机制以及成果巩固措施等纳入制度之中,明确违背规章制度将会受到的相应惩罚,以保证军训依规有序进行、成果产生长期效用。

(二)末端落实,包括宣传工作、教学工作和载体使用三个方面

宣传工作先行。传统军训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学生参训积极性不足已严重滞后了职校“内涵式军训”体系建设。因此,营造活跃、浓厚的军训文化氛围,在军训前、军训中、军训后各个阶段积极开展宣传工作至关重要。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不断丰富宣传载体,既要充分利用现有宣传资源,如宣传栏、广播站、微信平台等,又要结合实际开发运用新潮、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如微视平台等;二是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举办军训主题征文比赛、军训题材微电影大赛、摄影大赛、撰写流动日志②参见王艺:《高校学生军训宣传工作模式的创新性探索》,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6)。等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造力,调动、提高学生的参训积极性。

教与学互动。要想改变职校传统军训“忽略学生主体性”的现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就要对军训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改革,切实践行“教与学互动”的军训教学模式。第一,创新教学手段。可根据职校军训实际,建立“以学生为主体,退役大学生补充教官队伍,辅导老师担任军事理论教师”的“一体两翼”教学模式,通过退役大学生进行军训分享部队生活趣事和部队文化特色等环节与参训学生互动,营造军训氛围;通过辅导老师担任军事理论教师,既能与学生一起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平台,促进教学相长的同时,突出军训的国防教育功能、思政功能。还可邀请太极拳等传统武术专家或团队进行示范表演,选拔学习兴趣浓厚的同学组建太极班等学习小组,在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参训积极性的同时,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巩固军训成果。第二,丰富教学内容。在军训教学中引入“三生教育”①唐宏林:《以三生教育为切入点,探析增强高校军训实效性的途径——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载《高教论坛》,2015(3)。内容,开展以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生存生活能力。

灵活运用载体。优良的系统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化体系,而是顶层设计相对固定,实施载体与时俱进、与生俱进的鲜活系统。军训载体种类繁多,结合职校军训实际,推荐以下几种载体类型:第一,新媒体。军训期间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在线答题方式,开展国防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竞赛活动;利用抖音等短视频播放平台举行唱红色老歌、讲军训故事等主题文化活动,设置线上领取奖品;普及网络慕课软件使用方法,拓宽学生自主学习国防知识和军事文化的途径。笔者学校军训办在军训期间与教务处合作,邀请智慧树教学平台专家为新生班级辅导员、班主任、班长及学习委员做网络慕课软件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国防教育基地、公安消防和驻地部队。有条件的职校可参考国防教育先行地区在国防教育基地开展军训的做法,如条件有限,亦可联合公安消防和驻地部队,组织学生到消防支队基地观摩灭火救援装备、学习消防业务技能,体验模拟报火警、扑救初级火灾及火场逃生等;到军营进行军队文化体验,通过情境教学进一步调动学生军训积极性。第三,国防教育协会。“国外高校比较善于利用建立国防教育协会,开办各种俱乐部,大众传媒,纪念日活动,建立军事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烈士公墓等形式与载体开展国防教育。这对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载体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与启示。”②胡勇胜:《高校国防教育载体选择与运用》,长沙,中南大学,2011。我国职校军训也可借鉴这一做法,联合省、市一级的国防教育协会,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猜你喜欢
预备役内涵式军训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快速高效的以色列预备役部队
军队改革的又一站:解放军预备役部队
预备役部队的历史沿革
军训这件事
“妈,我军训完回来了!”哈哈哈哈哈军训的人也太惨了吧
军训
春日里的军训体验课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外延式”与“内涵式”
浅析综合类高校音乐艺术管理的“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