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反腐”导致古代王朝逃不掉“周期律”

2019-12-06 02:42曾勋
廉政瞭望 2019年21期
关键词:耀华历代德治

文/本刊记者 曾勋

《中国历代兴亡极简史》

作者:余耀华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8月

本书是一本历史通俗读物,探讨自夏商周到清代中国历代王朝兴亡的缘由。作者认为,从表面上看,历代王朝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同一命运之反复。透过现象,探究个中缘由,却又不难发现,新王朝的建立,旧王朝的覆亡,并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隐藏着不一样的东西。横征暴敛、吏治败坏、贿赂公行是历朝走向灭亡之共性,具体到各朝,侧重点则各有不同:秦、隋亡于暴君暴政;东汉、唐、明亡于最腐朽的宦官专权;元亡于吏;宋亡于冗官冗政冗员与军队不会打仗;清亡于腐败与闭关锁国。本书通过对历代王朝兴亡轨迹的归纳、分析,从中探寻吏廉则政清,腐败则亡国的因果关系。

余耀华,湖北省鄂州市人,系湖北省作协会员、鄂州市作协副主席。所著《千古第一相:管仲》《范蠡—从兵家奇才到东方商圣》曾入围茅盾文学奖。近日,余耀华接受廉政瞭望专访,分享了这本书的创作初衷和观点。

廉政瞭望:你写《中国历代兴亡极简史》这本书,最开始是出于一个什么想法或者目的?

余耀华:《中国历代兴亡极简史》是我研究《中国廉政制度史》这个课题的副产品。研究过程中,我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兴亡的因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脑海里突然萌生出对中国历史行反思的念头。

廉政瞭望:你在书中提到,中国传统廉政建设面临许多冲突,特别是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冲突,如何理解这些冲突?

余耀华:一直以来,古代王朝始终面临“真反腐”与“假反腐”的矛盾、“前严酷”与“后宽松”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既无心回天,也无力回天,不可能彻底根治贪污腐败问题。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国家政权,维护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这就使得传统的廉政建设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强化廉政建设,就要对国家政权以及统治集团成员的政治行为给予某些约束与限制,另一方面,强化廉政建设,又是在维护统治集团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

廉政瞭望:由于封建制度的局限性,诸如“周期律”“矛盾律”“背反律”这些普遍、必然的历史现象,与传统廉政制度结下不解之缘。中国古代各朝代无法突围这些定律,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余耀华: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惩贪手段单一。注重德治,轻视制度、法治;或重视法治,轻视德治。如明朝最重视以法惩贪,最终未能逃脱亡国的命运,原因在于只注重法治,忽视了德治。

惩贪力度前严后宽,吏治建设难以贯穿始终。如:隋文帝杨坚勤政爱民,以节敛治天下,其子炀帝杨广却荒淫无道,腐败透顶,最终命丧江都。正如《诗经》中所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皇帝带头腐败,腐败遂成风气。如乾隆皇帝在严惩官员行贿受贿的同时,自己却又大肆收受贡献。“君好之,则臣为之”,“上之所好,民必甚焉”,这就是上行下效的实情。

总之,没有权力制衡,古代一切反腐都是“假反腐”,逃不出历史“周期律”。

廉政瞭望:你认为元代是“最无制度的朝代”,但这时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央监察法规《台宪格例》?可是这个法规在治理元代腐败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余耀华:说元朝最无制度,是因为元朝作为一个国家政权,竟然连皇帝听政的朝参制度都没有建立。元朝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低,传统士大夫需要丢掉自尊,放下面子,甚至奴颜婢膝,才能在政权中谋得一个职位。元朝贬低读书人,轻易地放弃了建立廉政制度的思想根基,使得廉政举措渐变为针对腐败表象的惩罚,欠缺“道理”的内涵,难以形成“长治久安”的有效机制。

元世祖忽必烈听取一批有治国经验的汉族儒生的建议,制度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央监察法规《台宪格例》。忽必烈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监察法规,但终不能为继承者所贯彻。可见,一项较好的制度,需要有好的执行者,假若用人不当,或被奸佞所把持,任何好的制度都会被糟蹋。

廉政瞭望:中国历代廉政建设,为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你看来,哪些举措对当下仍有借鉴意义?

余耀华:公务员选拔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监察制度等等,都是在借鉴传统廉政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史在发展,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传统廉政建设的基础上,引进现代化的理念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现阶段的廉政制度。

猜你喜欢
耀华历代德治
最高楼·梅花梦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常耀华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我出高考数学题(十三)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Direct calculation method of roll damping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CFD approach*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