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设计研究

2019-12-05 08:40段群宋笑雪刘淑英黄瑞
无线互联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案对分课堂

段群 宋笑雪 刘淑英 黄瑞

摘   要:“C语言程序设计”是程序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很多高校理工科专业都在大一开设该门课程。由于存在大一新生计算机编程基础相对薄弱、该门课程学时较少、上课班级人数较多等教学问题,文章分析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对教学改革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对分课堂;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案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全国高校理工科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而大部分高校选择在大一新生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1]。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C语言这种高级的计算机语言基本编程思想和方法,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表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本专业的学习提供了信息技术基础。因此,如何培养“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本文在分析了目前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研究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尝试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使用该教学模式,与期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要求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2]。本文参考相关专家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及结合作者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了目前C语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教学对象基础知识薄弱

大部分高校在大一开设C语言课程,而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触到编程课程的学习,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甚至有些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导致一些学生上机编程输入代码速度慢,缺乏好的编程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表达问题能力较弱,影響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目前,大部分C语言课程教材都是案例应用型的,教师在讲解时也多采用案例驱动式的方式为主[3]。主要授课方式是教师课堂上全程讲解C语法、编程思想、案例实现等,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上机实验完成教师布置的编程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缺乏主观能动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淡薄。

1.3  课时少、人数多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是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目前多数高校该门课程学时较少,咸阳师范学院该门课程总学时是48课时,其中,理论学时是24学时,实验课时占24学时。C语言课程要求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多,24个课时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有时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还需要占用有限的实验学时讲授课程内容。另外,由于是公共基础课程,往往2~3个班合堂上课,人数一般在50人以上,上课人数多,导致教师不能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实验课上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被指导,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2    对分课堂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上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在有限课时的限制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本文尝试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2.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2014 年,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首次在复旦教育论坛上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3]。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进行对分,把时间根据教学实际分配一半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进行自主讨论。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提高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

对分课堂把教学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内容展示(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PAD课堂[4-5]。整个教学过程是:首先,由教师讲授重要的、难于理解的概念、原理以及方法;然后,让学生课后自学简单知识点和完成课后作业以吸收消化课堂讲授内容;最后,隔堂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评价学生讨论结果,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优势在于:(1)留时间让学生讨论,提供了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学习,讨论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2)“隔堂讨论”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课后查阅资料自学,使得课堂讨论更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3)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学习学习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可以广泛用在各类课程中,但具体实施时会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2.2  对分课堂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教学方案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均只有24课时,第1~12周每周一次。在课时少、班级人数多、教学内容多等基础上,笔者参考大纲要求以及教材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3个阶段:内容展示(P)—内化吸收(A)—讨论评价(D),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中“教学内容”属性列是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大纲要求知识所列出,教师可依据学生基础、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程度等情况灵活把握每部分内容的讲授深度。

3    结语

本文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避免了传统“填鸭式”教学中教师仅仅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灵活地应用对分课堂模式,建议:(1)要充分备课,需要明确每节课必须讲授的重点内容以及把握讲课时间。(2)要建立检查学生课后内化吸收的监督机制,否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大大降低。(3)要完善传统的考核方法,增加学习过程考核,例如课堂讨论、讨论汇报、听课表现等。总之,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循环反复,才能将对分课堂灵活应用到课堂中。

[参考文献]

[1]许悦.对分课堂在高职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10):50-52.

[2]温雅敏.基于“对分课堂”的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8(3):92-95.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4]丁丁,田媚,黄华.对分课堂教学法的研究及实践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3):56-58.

[5]江敏,黄晓涛.浅谈对分在《计算机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11):230-231.

猜你喜欢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案对分课堂
O2O模式下电子商务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浅谈"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电子商务O2O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案及应用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