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德鲁克创新思想管理实验教学

2019-12-05 05:42崔邑诚
化学教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德鲁克

崔邑诚

摘要: 将“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创新思想应用于实验教学管理,以适应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实验课堂的变化中寻找创新机遇,如意外事件,进行目标创新和模式创新,甚至创造性模仿,以提高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德鲁克; 目标创新; 实验教学管理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11-0075-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实验是探究的方式,创新是化学的特色。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解决中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所使用的技法并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技法交融并串的综合运用[1]。实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具有较大弹性,是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教学过程[2]。

“有机合成之父”伍德沃德说:“合成是一门艺术。”如今实验数字化、手持化飞速发展,课堂实验教学的管理方式就略显滞后了。“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管理是一门博雅艺术(Liberal Art)。”笔者尝试用德鲁克创新思想管理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教学管理品质,观察两种“艺术”的碰撞,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1  创新是新价值,不是高科技

问题发现是从一节“离子反应”课的开始。教师先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Cl、 CH3COOH、 NaOH、氨水、NaCl、蔗糖、酒精溶液的电导率,学生读数记录。可是由课后“每课一问”反馈可知,学生提问最多的两个问题却是: HCl、 NaOH、 NaCl的电导率为什么不同?什么是电导率?大部分教师只讲电导率是表示溶液的导电能力,作为比较强、弱电解质的有力证据。可是学生面对许多电导率数据,并拿电解质中强强比较或弱弱比较,教师往往就说不清或不便说,而且溶液浓度是否准确也是问题。有的学生和部分教师连电导率的单位都不很清楚(电导率σ=1/ρ,单位: 西门子/米,电阻率ρ=RS/L,R电阻,S电阻材料截面积,L电阻材料长度,西门子和欧姆互为倒数),若不说学生不懂,说了又太花时间。数据太多,模型太精细,过犹不及,以陌生引陌生,就不如做灯泡实验: 明、暗、灭对应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简单好懂。我们经常批评初中学生实验室进得少了,动手能力偏弱。但又往往把实验变为“看图作文”,造成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欠缺。

德鲁克说:“高科技产品的创新者最不懂得以市场为重心,而倾向于以技术和产品为重心。[3]”教师的“市场”就是课堂,不能做高科技产品的奴隶,而要做“市场”的主人。教师只有终身学习,将高科技融入课堂,才能产生新的价值。

2  创新是变化,不是发明

德鲁克称自己是“旁观者”,一直在关注“管理中的人”,以管理学视角研究创新。只有聪明的创意,甚至发明、专利,也不算完成了创新。创新存在于有目的、有组织的变化中,存在于对这些变化可能提供的创新机遇进行系统的分析[4]。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参观日本工人趴在生产线上打磨磨具时深感震撼: 一辆汽车有一万多个零件,全自动生产线投资几千万,只能生产一种产品。于是他采用“人+夹具=机器手”模式,可以生产多种产品,从充电电池业进入汽车行业,201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成为世界第一。他说“人就是中国的优势”。创新的关键在于人,而不只是技术,它还包括目标、模式,甚至创造式模仿。德鲁克把意外事件列为创新机遇七大来源之一,包括意外成功与意外失败。这在实验课堂上不就是“生成教学”么?课标在变,学生在变,我们在变化中寻找创新机遇,重新“打磨”课,“趴”着观察实验,总会有意料之外的发现;关注学生,总能有不期而遇的机遇出现。

2.1  目标创新与模式创新

网络时代,学生的知识面变宽了,获得的知识过程变短了。不懂就百度,看不见就找视频。如不会使用火柴,笔者曾在课堂上演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实验,请一位女生用火柴点燃香(比木条更易点燃)。笔者一边准备实验,一边观察。如图1所示,第一次她怯生生地划了三下才点着火柴,火柴头向上,没等香靠近就灭了。她问:“来不及怎么办?”

笔者说:“火柴头向下,火柴梗有石蜡,烧起来才久。”

女生点头照办,第二次使劲一划火柴就着,急忙把香插进火柴头,火又灭了,又问:“怎么点不着?”

笔者说:“香要在外焰上方加热。”

第三次女生终于点着了香,伸進正在进行反应的试管中,黄色火焰复燃那刻,她兴奋地喊道:“是氧气。”笔者每句都大声说给全班听,带动她逐渐提高嗓门。

图1  3次火柴点香

以往教师只盯着火柴头,研究成分与反应,而忽略学生对火柴的陌生感。现在一般家庭已用打火机代替火柴,因为打火机烧得持久,问题在火柴梗上。我们教学生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能否迁移到火柴上,问题在外焰上。这是目标创新。化学是实用的,教学不只是教碎片化知识,而是教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教师实验是演示预设,和学生一起演示才是我们所期待生成的。这是模式创新。目标分解,创新就要在分解最弱的一环,“教、学、评”弱在“评”,难在反馈,作业测试都有标准答案,难以培养个性。教师经常对学困生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叫孩子多来问问题”。其实,学生若经常来问,怎么会“困”呢?笔者在学案最后创设“每课一问”栏目,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问就像镜子,让学生从作业中看自己,让教师在提问中找疏漏,这是目标创新。

2.2  意外成功

意外成功与意外失败都是创新机遇的来源。没有哪种来源能比意外成功提供更多成功创新的机遇。风险最小,过程最不艰辛,但是意外的成功几乎完全被忽视[5],更糟糕的是,教师往往主动将它拒之门外。如笔者在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后滴加酚酞试液,先变红后褪色,问学生原因,学生说:“碱遇酚酞变红更容易。”这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传统设计是: 变红是因为碱性,褪色是因为酚酞被过氧化物氧化。课后反思: 先变红是复分解反应,后褪色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确是“从易到难”。又如Fe3+氧化I-,而氧化能力更强的Ag+遇I-却生成AgI。漂白液加稀盐酸提高漂白效果: ClO-与H+结合成HClO;加浓盐酸才生成氯气: ClO-与Cl-氧化还原生成Cl2。一般情况下,离子结合比电子转移要容易,因为离子间电子转移前就先“结合”了。一个“意外成功”就这样被忽视了,同样从宏观辨识到微观探析,传统设计中两个知识点的碎片化是匠气,而课堂上生成两类反应难易比较则显灵气,是创新。

2.3  意外失败

失败与成功不同,人们无法拒绝它,而且几乎不可能不注意它,但它很少被认为是机遇的征兆。许多失败是错误、盲目或者设计和执行不力的结果。但是,如果经过精心设计、细心规划以及小心执行后仍然失败,那么这种失败常预示着根本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机遇[6]。如在Na2O2和H2O反应的实验后,小组讨论电子转移的数目与方向,黑板展示。不少学生画的双线桥是:

笔者借错点出“只靠近,不交叉”的书写原则,在黑板上用数轴演示交叉错误所在,初觉得意,可是几个班皆如此,不免失落。学生在“每课一问”中写道:“该原则用来检查行,用数轴清楚,可是太麻烦。”反思教学,学生缺少一个物质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的经验,这个原则在方程式书写上操作起来不方便,不常用。于是笔者也用六个字来解决书写的问题:“能不变,就不变”。既

然一般电子转移比原子重组难,那么化合價就显“懒惰”,-2价的O“能不变就不变”。口诀用在以下常见反应是高效的: 2Na2O2+2CO22Na2CO3+O2↑, KClO3+6HClKCl+3Cl2↑+3H2O, Na2SO3+H2SO4Na2SO4+SO2↑+H2O。化学是解决问题,不是推诿等待,创新是持续的改善,哪怕是一句口诀。

2.4  创造式模仿

“创造式模仿”从字面上看,是矛盾的,模仿的是形式与技术,相对最初创新的人而言,应更了解该项创新的意义。在实验教学中,创造式模仿是从教学而不是技术入手,从学生而不是形式入手,以学生为中心,讲究学生、教师、实验的结合。

如与学生一起做演示实验,从用火柴点酒精灯,到搭建一个固体加热装置,学生一边动手,一边不断地发现问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又如铁夹的高度与角度怎么确定,要预估酒精灯外焰高度,确定试管长度、倾斜角度与夹持位置。学生常会忙中出错,台下的同学会积极出谋划策,互动协作。铁夹怎么操作,如何固定等等。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一颦一笑,适时发起对话,这才是真实情境。犹如《论语》和《柏拉图对话录》里中、西方教育学家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式的教学那么精彩。对话不是技术创新,而是德鲁克讲的“创造式模仿”,对话用在演示实验教学上也是创新。

化学实验教学需要管理,只有科学管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用德鲁克创新思想管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殷玉霞, 陈建明. 实验教学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J]. 化学教学, 2008, (6): 15~16.

[2]王苹. 重视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化学学习[J]. 化学教学, 2008, (6): 40~42.

[3][4][5][6]彼得·德鲁克.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41~194.

猜你喜欢
德鲁克
处理危机,不如杜绝危机
到底什么是“坚持初心”
德鲁克的管理魔法
陪退休总裁钓鱼的人
陪退休总裁钓鱼的人
未来可以预测吗
未来可以预测吗
忠诚与感恩
成功之道
企业如何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