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目的:探讨在老年慢阻肺患者的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内科6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间)纳入研究,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基础组(n=30)和心理组(n=30),对基础组运用常规基础护理,对心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重点加强心理护理,然后分析患者负面情绪和肺功能变化状况。结果:心理组患者经护理后SAS、SDS评分与基础组组间对比更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与基础组组间对比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负面情绪,从而提高病情控制效果。
【关键词】老年;慢阻肺;心理护理;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病变,患者病情表现主要为慢性咳嗽,咳痰,气流受限且进行性加重,病情不完全可逆,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肺心病、呼吸衰竭,可危及生命安全。慢阻肺多在老年人中发生,患者病程长,对生理功能及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也给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患者心理压力较大,极易出现负面情绪,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依从性[1]。因此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需积极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为此,本研究在我院内科老年慢阻肺患者(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间)护理中对30例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现报道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筛选时间: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将我院内科6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用计算机随机数表法分组:基础组(n=30)和心理组(n=30),基础组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0.4岁(s=9.2);性别分布:男/女为18/12;病史2~16年,平均病史8.9年(s=6.2);心理组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0.5岁(s=9.1);性别分布:男/女为19/11;病史2~16年,平均病史8.8年(s=6.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结果为:P>0.05,可行对比研究。
纳入病例:实施肺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并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中国指南(2013年修订版)》相关标准确诊为慢阻肺患者[2];老年患者(年龄≥60岁);意识清晰者;可进行正常言语沟通者;患者或家属了解研究课题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病例:其他肺部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者;其他严重组织、器官、系统病变者;精神障碍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基础组运用常规基础护理,对患者实施常规用药指导及监护、生活指导、基础疾病知识宣教等。
对心理组加强应用护理:①心理状态评估: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明确患者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引导患者积极表达内心想法,全面评估患者负面情绪程度及诱因,制定出针对性心理干预方法。②针对性心理疏导[3]:对性格内向患者,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调节合适的光线、温度、湿度等,保持室内安静,减少外界环境刺激,指导患者培养兴趣爱好,可进行听音乐、看视频、下棋、看书等,通过转移注意力缓解负面情绪;对性格外向患者,积极引导患者家属、病友交谈,积极倾诉心理想法,进行适当心理宣泄,减轻心理负担;对担忧预后患者,需根据患者实际认知状况耐心向患者介绍慢阻肺的疾病知识,改善患者认知,引导患者正确判断疾病,并可向患者介绍病情控制良好病例,缓解心理负担。③寻求家庭支持:耐心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告知家属其在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引导家属加强对患者的陪伴,积极鼓励患者,提高患者生活及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患者负面情绪变化状况。在患者护理前后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总分80分,总分>50分为有焦虑情绪)、抑郁自评量表(SDS,总分80分,总分>53分为有抑郁情绪)评定。
②分析患者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变化状况。在患者护理前后采取肺功能检测仪测定。
1.4 数据统计
用SPSS22.0软件处理,用()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负面情绪变化状况分析
心理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与基础组组间对比更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患者肺功能状况分析
心理组护理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与基础组组间对比更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人群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逐渐下降,是慢阻肺的高发人群。慢阻肺发生后患者会出现咳嗽、气喘、咳痰、进行性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将造成诸多肺部并发症,影响身体健康及生活。临床多采取药物治疗慢阻肺,但药物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本病,病情易出现复发状态,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下。同时,患者在长期病痛折磨、担忧预后、经济负担等因素影响下极易出现负面情绪,这不仅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降低患者治疗信心及依从性,加重病情,影响治疗的顺利实施,从而进一步减小疗效。因此,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治疗中需加强心理护理干预[4]。
在本次研究中,心理组患者经护理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基础组,说明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分析原因,由于在心理护理中对患者进行全面心理评估,为患者制定针对性心理护理方案,保证护理效果;护理中根据患者实际负面情绪诱因及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通过创建舒适环境、引导患者进行自我情绪调整、引导患者进行心理倾诉、强化认知、介绍预后良好病例等手段可有效缓解负面情绪;此外,在心理护理中强化家属对患者心理支持,可进一步改善负面情绪。心理组护理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显著高于基础组,原因是通过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治疗信心,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负面情绪对内分泌和病情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进一步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5]。
综上所述,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病情控制效果,值得运用。
参考文献
[1]王金凤.心理护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4(9):127,129.
[2]杨菊芬.心理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5):193-194.
[3]姜丽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24(11):10-12.
[4]陳丽.心理护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18(09):50-51.
[5]韩玲,苗桂玲.探析心理护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