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 谭根梅 刘彩云
摘 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旅游产业不断蓬勃发展,旅游人才培养面临更高、更快的发展。培养旅游高层次人才,打造旅游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特色是旅游业面向未来发展的需要,是旅游教育中面临的新问题。本文结合江西旅游业发展需要,指出当前江西高校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旅游管理 碩士研究生 江西高校
一、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旅游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行业领域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专业要求逐步提高,培养高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是旅游教育在高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培养通晓旅游与服务业管理与实践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旅游专门人才,是顺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江西旅游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高等旅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共有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宜春学院、九江学院等16所高校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其中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5所高校开设了学术型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
二、江西高校旅游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自2001年江西财经大学获得江西省第一个旅游管理硕士点实施招生以来,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5所高校培养了300多名学术型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在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旅游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研究主要从5所高校旅游管理硕士所属学院、学位授予权时间、研究方向、培养优势进行了调查(如表1所示)。
表1 江西5所高校学术型旅游管理硕士点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五所高校官方网站招生信息整理得到
从表1可以看出,①开设旅游硕士点高校集中在省会城市南昌,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区域发展不平衡,赣东、南、西部地区高校均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的方面。②旅游管理专业所在二级学院均为管理类和旅游类(含资源类)。③目前培养的旅游人才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规划,迎合了社会对这两个方向专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实际。
三、江西省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设置旅游学院(专业)有16所本科高校,仅有5所大学拥有旅游管理2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无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点。江西省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始于2001年,与国外及国内经济发达城市相比起步较晚,存在学科体系不完善、学科特色不突出、培养特色不鲜明,定位不清、发展受制约。当前江西省高级旅游管理应用人才培养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实现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跨越不相适应,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生源质量不高。
5所高校招生入学分为笔试和面试(即国家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学校单独组织的复试),并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招生类型为:学术型研究生和推荐免试生,但部分高校生源不够合理。通过调查研究本专业的生源发现,一志愿上线生源少,约一半学生是通过其他管理类专业调剂录取的,部分考生来自外语、文学、理工等和本专业联系不紧密的专业,本科没有旅游学专业和管理学专业基础。以江西农业大学学术型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为例,2012年—2017年共6年统招的考生全部为本校推免生和调剂考生。上述诸多原因导致本专业的生源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旅游管理硕士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5所高校培养方案中目标都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大体定位如下: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从事科研、教学、旅游企业的高层次旅游人才。培养年限一般都为3年,“理论+实践+科研”相结合,培养方式以导师为主。培养单位大多没有依托学校和学院的资源及相关学科背景制定培养目标,5所高校的培养目标特色不明显,感觉培养出来的人才样样精通。
虽然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有些并没有将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与本校的特色相结合,比如师范类的高校都没有旅游服务教育方向。
(三)培养方式单一、尚未完善和健全。
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偏重理论研究,较少行业经验,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5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用“学徒制”(师傅带徒弟),每个导师可带1名—3名在校生,在教学科研中一般以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共同参与,其他旅游专业老师的指导很少。
(四)研究方向领域有待拓展。
目前江西省高校设置的旅游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方向主要有: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文化产业研究、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经济管理、民俗文化与旅游研究等方向,缺少旅游市场营销管理、旅游商品开发与管理、旅游信息化应用与管理等方向。这一分布显然不能满足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和建设对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五)课程设置体系缺乏层次性,培养内容缺乏特色性和时效性。
5所高校旅游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在研一阶段课程设置较多,占用学生大量时间,使重心过于倾向课堂学习,导致研究生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平淡化,不利于研究生研究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影响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为例,课程缺乏特色,没有充分体现出行业、企业和学生的需要,教材的种类较少,教学内容滞后,课程设置中缺少学科的热点、重点、难点、国外发展动向。比如江西是红色旅游大区,目前有些高校培养课程没有体现红色旅游地区特色,也没有关于红色旅游的专门课程。学术讲座和讨论课较为欠缺,培养方案确定下来后,3年—5年内都没变化。比如近年来,关于全域旅游、智慧旅游、康养旅游是热点,这类课程都没有开设。旅游活动、旅游环境、旅游热点每年都在变化,很多课程没有跟上旅游新时代的节奏。
(六)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弱,高校研究基地不足。
部分研究生入校时本科并不是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而是其他管理专业调剂录取的,没有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要重新学习旅游基础知识。此外,5所高校研究基地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研究基地的信息平台建设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等有待进一步强化。
(七)理论和实践应用失衡。
通过对江西省不同高校的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调查,发现当前部分旅游管理研究生实践教学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对已经毕业的硕士生访谈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在校学的理论知识是有用的,但缺乏实践锻炼,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甚至不如高职生,现在需要边工作实践边学习。部分导师认为当前旅游硕士研究生缺乏科研和创新精神。通过访谈业界企业家,认为江西省对于高素质高水平旅游人才的需求很大,毕业的研究生大多缺乏经验。
(八)导师队伍安排不合理。
目前,江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一直是一个导师指导,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导师本科、硕士期间都不是学旅游管理专业,而是学经济类、管理类、生态类、历史文化类的,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导师较少。
四、江西高校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建议
通过对江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以下培养改革建议:
(一)调整招生方式。
招生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源头,应多招收本科专业为旅游类、管理类一定数量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因为本科有旅游学、管理学专业的基础,对整个研究生教育阶段来说更有利。在复试过程中可以增加实践操作环节,综合考虑学生的面试、笔试、实践能力等情况录取。
(二)制定富有特色、符合旅游产业需求的培养方案。
高校应先遵循国家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一的基本要求制订出硕士生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可以依托学校办学背景及研究方向不同设置,旅游相关企业、行业、研究生可以一起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安排。江西高校根据江西旅游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高级旅游管理职业导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与行业应用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与旅游行(企)业科研合作基础上制订培养方案。
(三)细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以适应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在江西省当前对旅游高级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领域必须进行细分和深化,使不同研究方向的专业分流,培养出高度专业化的高级旅游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比如旅游企业管理方向可以细分为酒店业和旅行社业,下面有旅游酒店管理,可以细分为饭店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及顾客满意、旅游和酒店营销等。旅游经济细分为旅游需求预测、旅游影响评估等。旅游资源与文化可细分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区域旅游文化研究等方向。康乐管理可以细分为休闲旅游、旅游娱乐项目管理、迎合当前全域名旅游和智慧旅游发展的趋势,还可以设置会展、体育等不同的旅游项目。在专业研究领域细分的基础上,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才能多样化、专业化,并最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和社会竞争力。
(四)进一步优化特色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要以学科为导向,以专题研究为重点,科学安排旅游专业课程,为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种类,打造精品特色课程。
此外,课程内容需要根据更明确细致的专业分流进行优化,及时对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将旅游业中的现实热点问题作为课程设置,提高不同研究领域老师的授课能力,以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教学内容要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鞭策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和知识创新,如“旅游企业营销”课程,可以要求学生考察江西省博物馆、滕王阁、怪石岭、安义古村等旅游场所,和景区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市场营销活动和客人需求,获得运营资料,总结出发展经验和不足之处。
旅游管理硕士的培养还要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外,还要增加课外科研实践内容的学分,确保课外教学实践内容得以进行。还可以请进来教学,邀请旅游行业、旅游组织机构的知深人士来校讲学,可以对专业课程进行重要补充和丰富,使研究生了解旅游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为将来更好地就业做好准备。
(五)明确科研实践要求,加强科研实践训练。
部分高校缺乏课外科研实践的规范指导、资金支持,对学生在研究生就读期间没有科研要求,也没有安排课外教学课程和实践活动。学院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当前社会对科研实践能力高要求的现状下,必须加强对旅游行业动态科研实践训练,让学生进行户外调查研究,总结相关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发表论文。
旅游管理学科硕士点应注重实训的活动安排,由学校或企业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规定研究生定时向导师及所在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进行汇报总结,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完善改进,通报科研实践成果。
(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教学+实践+科研”型培养模式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适应旅游发展,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注重实践,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引入更丰富且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比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研討会,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是如何实际操作和管理的,提升旅游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层次。
在培养方案中,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有资质的旅游企业,至少用一个月时间参加这些旅游企业的实际工作,获得旅游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学生可以在寒暑假集中一段时间实习。
各高校建设好实训基地,可以与旅游相关企业签订江西省旅游高级人才培训合作协议,设立“江西省旅游高级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旅游紧缺人才、旅游职业经理人等各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导师指导机制。
目前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都是由一个指导教师担任导师,这种方式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每个导师的学术研究是有限性的,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根据学生的特长、研究方向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科研训练。因此,在当前的导师指导机制上,可以有针对性地成立不同研究方向相应的导师组,除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一导师外,还可以建立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团队(如旅游学、生态学、管理学、民俗学、经济学、艺术学、建筑学等)、不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规划设计公司、旅游酒店)、不同职业(省市旅游局工作人员、旅游企业领导、科研研究人员等),建设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引进优秀教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研究生教学培养进行指导改进。还要注重国内国际合作交流,选派导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學习先进的专业知识,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八)加强旅游管理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学科建设是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条件,学科要拥有二级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专兼职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科研团队。专兼职教师比例合理,校外兼职导师要聘请国内和省内等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相关专家,实行双导师制。要拥有旅游管理、旅游景区规划、信息管理、酒店管理、文化产业研究、产业经济学研究等多个专业方向研究人员。学科要达到省级重点示范性专业标准,所在学院还要“相关旅游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基地”等重要产学研平台,为硕士点的建立提供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前景。
五、结语
本文只是从一般角度探讨了江西省研究生旅游专业特色培养及旅游教育发展的基点。事实上,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院校,各高校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对此,本课题没有也很难进一步展开研究,或许这是我们以后研究的努力方向。不过,在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可以结合工作实践开展校本研究,探寻更具体的江西省研究生旅游专业教育方法。
旅游专业是蓬勃发展、不断更新的专业,试图准确制定一套普遍适用江西各院校旅游专业特色发展规划是不现实的,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才能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培养出合格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爱民,黄鑫.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2011(34):51-53.
[2]梁茜.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以广西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6):17-19.
[3]张祖群.研究生招生的“二级三层”现象——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26-132.
[4]孙玉景.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5]胡晓珊.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优化设计初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基金项目: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江西高校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特色培养研究(JXYJG-2014-0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