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学”视角下的虞坂古道调查研究

2019-12-05 02:51裴璐
戏剧之家 2019年31期

【摘 要】道路是传统村落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村落的交通条件对于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变迁非常重要。虞坂古道历经了从繁荣到沉寂的演变,由此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村落的变迁也由此得以呈现。对虞坂古道的研究,不仅可以探析其所蕴含的景观记忆,而且还可以为发扬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路学;侯王村;虞坂古道;村落记忆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216-02

村落是具有经济、文化、生态特征的区域综合体,在区域内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学界对传统村落的关注,相关研究也逐渐深入,传统村落的研究更加侧重于从多角度入手探讨其发展演变。由于村落研究侧重点的变化,村落道路交通相关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引起了学者的重视。交通对于村落的发展以及村落之间的交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村落的交通体系逐渐完备,促使相邻村落间的关系愈发密切。村落研究传统观点认为,村落道路是影响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但是,纵观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交通是决定村落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周永明教授的提倡下出现了“路学”这一新名词,他认为路学是一门从跨学科的角度对道路的修建、使用和影响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①同时他还指出“路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提倡学者对道路触及的各个方面进行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研究,对其复杂性加以更好检视。②道路等基础设施的修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村落的发展水平。而路学概念的提出则是对村落道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便利的交通不仅能够在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促进古村落的繁荣,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村落与村落间的交流。

一、村落概况

早在几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农耕文明,一直到宋代之后的一段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才逐渐南移,但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流域仍然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侯王村是黄河边的一个古村落,位于山西省平陆县境内,与夏县接壤,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

侯王村古时是虞国的一个城郭,由于历史的变迁,侯王村由五个自然村合并为四个,分别为侯王、卸牛坪、沟渠头、北窑头。侯王村地处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村落之间交流的不便,因而更加突出了道路交通的重要性,而在卸牛坪有一条古时人们为了运盐发展经济所开辟的一条道路——虞坂古盐道。古盐道是一条险要的山道,从春秋时期起,它就是一条交通要道,是从运城盐池往各地运送食盐的必经之路。此外,春秋时期虞、晋两国的分界线——锁阳关,也地处侯王村。锁阳关不仅是促进虞、晋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关口,而且对当时侯王村的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村落记忆

村落由于历史发展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的不同,每个传统村落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村落记忆。这些记忆伴随着每个村民的成长,通过对村落记忆的了解,可以深刻地发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

(一)口头记忆

当地流传着关于“伯乐相马”的传说。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首个被称伯乐的人是孙阳。孙阳,春秋时期郜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成武县人。他擅长识别千里马,对马的了解非常透彻。《汉书》载:“阳子骖乘,孅阿为御。张揖曰,阳子,伯乐也。秦穆公臣姓孙名阳。”③春秋战国时的《庄子》就曾记载:“石氏星经云,伯乐,天星名,主典天马,孙阳善驭,故以此为名。”④可见,因为两者都擅长驭马,就将二者相提并论。《列子》中也曾提到了“伯乐,善相马者”⑤。唐代文人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中也曾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⑥以此来纪念伯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相传,伯乐选马的地方就在虞坂,也就是侯王村的卸牛坪。时至今日,伯乐相马的传说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空间记忆

1.锁阳关。空间记忆是集体记忆的物质实体,位于侯王村的重要关口——锁阳关,是春秋战国时期虞国与晋国的分界。此关以南是虞国的领地,以北则是属于晋国的。古时,锁阳关是虞国的国门,由虞国士兵把守。它是五代时期建造的,后被损毁,明朝初年重建。“锁阳关”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伯乐常在这里选马,仿佛被锁住一样,不愿离开这里;另一种是阳关大道上的锁钥关卡。锁阳关地势险峻,却又像一座山一样屹立不倒,守护一方平安。在周征松所写的《虞坂古道与伯乐相马》中曾提到在锁阳关洞口的上方有“古锁阳关”四个大字,南边洞口的两旁有一副楹联,上联是“矗矗树屏藩南顶天柱”,下联是“亭亭罗保障北护虞州”。而在北边的洞下石刻八字“虞晋分野,平安通衢”。随着历史的变迁,锁阳关已经不复之前的繁华,但是锁阳关在古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会被抹灭。

2.虞坂古鹽道。虞坂,地处平陆县的北边,是遗留下来的一条用于运送食盐的道路。运城盐池的运送主要有三条道路,即北路,至运城北部;西路,至陕西省;南路,至河南省⑦。虞坂的古盐道是从张店镇的虞坂村至东郭镇的磨河村,全长大约有8千米,是古时将运城盐池的盐运往各地的主要通道。位于运城的盐池依靠着中条山。盐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郦道元《水经注·卷四》载:“其城北对长坂二十许里,谓之虞坂。戴延之曰:自上及下,七山相重。《战国策》曰:昔骐骥驾盐车上于虞坂。”⑧古盐道山势曲折,行走困难。清代顾炎武所撰《肇域志》中载:“虞坂坡在县东十里,自盘南而北,古行盐路,坡势起伏,……伯乐逢骐骥困盐车即此。”⑨相传,虞坂古道是由大禹开凿的,后来明代官员张士隆在原运盐古道上重修了虞坂路,使古盐道相比之前更加宽阔。交通要塞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以前从运城到平陆都是走古盐道,修了209国道之后,古盐道才逐渐被废弃。2013年3月,虞坂古盐道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条古道的历史、人文价值的遗存,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盐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运盐生活。侯王村的村民以前大都是靠运盐来维持生计,虞坂古盐道是侯王村的交通要道,掌握着侯王村的经济命脉。据当地村民回忆,侯王村村民以前的收入主要靠农业与跑马帮,这里所说的跑马帮就是由以前驮盐的人组成的,负责把盐池的盐运往中原各地。民国时期这里的经济就主要靠农业和跑马帮来带动发展。当时运一趟盐大约能挣一到两个银元,一家人基本上都靠此收入来维持生活⑩。

(2)挖刮庙。古时,在虞坂古盐道上有一个由官府建立的挖刮庙,挖刮庙位于锁阳关的下方,漠河一带,它是官府设立的收费关卡,相当于现在的工商局、税务局。运盐的车辆在经过挖刮庙的时候都要纳税,如果没有交税的话,就会收一些盐当作税款。在挖刮庙里,有一个盐库,挖刮庙里的人会将收到的盐倒进盐库里。长此以往,百姓们都对这个地方没有好感,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为“挖刮庙”?。挖刮庙由于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现在就只剩下几个残破的洞。

(3)地名铺。在虞坂古盐道上有这样一段路——青石槽,古时虽技术水平较低,但人们已经发现水火在建筑方面的妙用,夏天将白矾等放在石头上,用烈火烧热山石,然后用水浇,使石头裂开破碎;冬天往石缝里灌水,水结冰之后会膨胀,让石缝变大,使石块进一步破碎,人们用这种方法修筑了至今还保存较好的人工道路——青石槽,由于道路的形状像长槽,故名“青石槽”。 青石槽可以说是虞坂盐道上最险要的一段路。金代的文学家元好问曾写下长诗《虞坂行》,诗中写道“虞坂盘盘上青石,石上车迹深一尺。”?青石槽上马蹄印、车辙印之深,可见当时青石槽这段路上的繁华。

在修筑虞坂盐道时,人们在陡峭的青石槽与相对平缓的过渡地段设立“平头”,在这些地方安排了生活、休息的场所以及服务人员,同时,还设有饭馆、旅店、铁匠铺,等等。在古代,各种服务性场所都称“铺”,当地称饭馆为“饭铺”;商店称“商铺”;旅店称“店铺”,所以“平头”又叫“平头铺”。在平头铺周围还有卸牛坪和沟渠头两个村子。卸牛坪村在平头铺的上面,这个村子以前叫虞坂村。在以前,虞坂村是交通要道,来往商贩很多,十分热闹。

道路景观是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因素,村落的交通条件对于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变迁非常重要。侯王村的发展与虞坂古道的兴衰演变息息相关,村落的变迁也由此得以呈现。对虞坂古道的研究,不仅可以探析其所蕴含的景观记忆,而且还可以为发扬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传统村落是区域历史与文化记忆的象征,探究村落记忆对于促进文化认同和认识侯王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我国的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由此,也衍生出了深刻的景观记忆。村落景观是经过历史的沉淀遗留下来的痕迹,同时积累下来的景观记忆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村落景观与记忆二者相辅相成,正是由于村落景观的遗存与保留,与其相关的景观记忆才能凸显其价值;也正是由于记忆的传承,才映现出村落景观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的变迁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在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传统村落的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道路交通系统的形成对于聚落形态的变革更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社會的变迁促成了交通网的完善,而道路的修建则推动了村落之间的交流,不论是对于一个聚落空间的扩大还是区域之间的联系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注释:

①周永明.道路研究与“路学”[J].二十一世纪,2010,(120):77.

②周永明.路学:道路、空间与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③班固,《汉书》卷五十七下,清乾隆武英殿刻本,865页。

④庄周,《庄子》南华真经卷第四,景明世德堂刊本,76页。

⑤列御寇,《列子》卷八,65页。

⑥(唐)韩愈,《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一,宋蜀本,86页。

⑦周征松.虞坂古道与伯乐相马[J].运城学院学报,2012(04).

⑧郦道元,南北朝,《水经注》卷四,清武英殿聚珍版,56页。

⑨顾炎武,《肇域志》卷二十五,清抄本,806页。

⑩裴璐,《山西平陆侯王村访谈录音整理稿》,打印稿,第12页

?裴璐,《山西平陆侯王村访谈录音整理稿》,打印稿,第18页。

?(金)元好问,《遗山集》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24页。

参考文献:

[1]周大鸣,廖越.聚落与交通:“路学”视域下中国城乡社会结构变迁[J].广东社会科学,2018(1).

[2]蔡之兵,周俭初.关于交通运输地理学发展历程的文献综述[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1).

[3]许随怀,陈坪.虞坂古盐道[N].山西日报,200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