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
【摘 要】目的:讨论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变化对于乙型肝炎诊治的作用,根据免疫球蛋白检验结果,探究乙型肝炎诊治的有效途径,为乙型肝炎患者提高更加科学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109例乙型肝炎患者,并根据患者病情划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以及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组,选取同一时期的50例经体检确保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三组人员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对比免疫球蛋白A、M、G的水平;此外,还应对乙型肝炎组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做出进一步分析,确定为改善组与非改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A、M、G水平、总胆红素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分析两组病情发展情况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进一步确定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价值。结果:健康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以及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组相比,免疫球蛋白A、M、G的水平明显偏低,且P<0.05;改善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A、M、G水平低于非改善组,总胆红素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非改善组。讨论与建议:通过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研究综述,对血液中免疫球蛋白水平与乙型肝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一步确定免疫球蛋白水平与乙型肝炎诊治的关系。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临床检验;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109例乙型肝炎患者为实验组,并根据患者病情划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以及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组,选取同一时期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男性72例,女性36例,年龄在18-76岁,平均年龄为(43.96±2.71)岁,体重在45-89千克,平均体重为(59.16±0.47)千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53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在18-73岁,平均年龄为(44.16±3.78)岁,体重在43-86千克,平均体重为(57.21±1.07)千克。两组样本均排除心、肝、肾等脏器疾病以及精神类疾病,且具有可比性,符合随机取样要求。
1.2 方法
受试人员在清晨保持空腹,护理人员进行静脉采血3-4ml,放置于促凝试管中;利用仪器进行血液分离,速度为3000r/min,时间为10min;在检测中选择辅助波长,以排除脂血、溶血以及黄疸的干扰;尽快进入检测环节,对于当日没有完成检测的样本,应在-20℃的环境中进行存储;结合血清检验整理样本免疫球蛋白A、M、G的水平以及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数据。
1.3 观察指标
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健康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免疫球蛋白A、M、G的水平进行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进行病情观察,结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方案》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分析,通过评分确定有效与无效、恶化与改善情况,并进一步检测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M、G的水平,以及总胆红素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分析
健康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以及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组相比,免疫球蛋白A、M、G的水平明显偏低,且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其中实验组与健康组数据对比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组数据对比P<0.05。
实验组患者在经治疗之后,病情发生变化,根据改善组与非改善组免疫球蛋白检验结果,分析病情发展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见表2)。
3 讨论与建议
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现阶段全球约有2.4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年因病死亡人数高达78万,而我国又是名副其实的乙型肝炎“灾区”。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全年我国乙型肝炎新发病人总数为122.59万人,相较于2017年新发病人相比增加了21.6%;经过临床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母婴、血液与性三种方式传播,且青少年、婴幼儿是乙型肝炎病毒“袭击”的主要对象,虽然目前注射乙肝疫苗注射已经得到普及,但是整体上我国乙型肝炎的防治情况不容乐观。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染,加强病情监督与防控是乙型肝炎治疗的主要思路,在临床研究中,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利用专业仪器实现对血液样本的分离,并通过实验研究得到免疫球蛋白等数据,以作为检验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以及其他脏器的破坏情况,以及患者病情的变化发展。
免疫球蛋白是免疫活性分子中的一类,是抗体的化学基础,也是衡量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指标。一旦人体遭受病菌入侵,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便会出现异常,其数量会明显增加,因此,在临床中,通过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患者是否罹患乙型肝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目前已经有临床研究显示,当肝实质遭到破坏程度越深,免疫球蛋白的数量越高,二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例如在宋晓东关于血清免疫球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及所体现的临床意义研究中,作者通过对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检测发现,慢性乙型肝炎以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相较于健康体检者的免疫球蛋白数量明显偏高,基于文献资料可知,血液中免疫球蛋白數量与乙型肝炎存在显著关联,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可以作为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的重要指标。总胆红素的与肝胆功能运作密切相关,是检验肝脏功能、胆道异常的指标,一旦患者肝脏、胆道出现异常,胆红素代谢就会出现障碍,进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增加,并出现黄疸症状。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重型患者的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降低,例如唐萍在相关研究中通过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临床治疗无效的患者总胆红素显著高于病情好转的患者,因此,总胆红素的检测结果也是诊断、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影响着肝脏合成维生素的能力,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以及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会明显下降,例如张文林在《早期重症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病情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变之间的关系》一文中,对142例重症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急性肝炎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较高,而重症乙型肝炎组、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偏低,且当凝血酶原活动度<30或者≥30时,重症乙型肝炎组、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也相对提高,基于此,根据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判断肝脏功能变化的重要指标,在评价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重型患者的病情变化临床诊治中是十分重要的。
在上述临床分析中,根据表1发现健康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组经过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其免疫球蛋白的数量依次增加,充分说明了不同组别样本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情况,以及乙肝病毒感染的程度,该结论与相关研究以及临床实验相符合;根据表2发现,乙型肝炎组患者病情变化过程中,免疫球蛋白的数量也存在显著差异,改善组的免疫球蛋白数量明显低于非改善组,且从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来看,非改善组患者的肝功能受损程度较高。
综上所述,在乙型肝炎诊治中,免疫球蛋白的数量能够准确反映患者肝脏受病毒感染程度,而免疫球蛋白中A、M、G的水平以及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反映患者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以及乙肝病毒病情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在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珍珠,孟坤.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检验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9,17(02):81-83+110.
[2]朱燕.探讨乙型肝炎诊治中采用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价值[J].世界复合医学,2018,4(05):20-22+29.